如何对治愚和痴?两者有什么区别?

容通法师:如何对治愚和痴?两者有什么区别?

  三善十一者:无痴者,于诸事理,明解为性。对治愚痴,作善为业。

  对于三宝、四谛、十二因缘、因果等道理的明白和理解是无痴的核心。对治愚和痴,做种种善事是无痴的功能。

  愚和痴的主要区别,愚是智力上的低下,痴则是一种无明的状态。比如世间人对情感的痴迷,觉得有情众生就应该有情有义,其实痴情就是被情所迷惑,完全沉浸在情感中,过分地执著于自我的感受。

  从出离的角度讲就不能有世间的情感,从人的角度讲情感也要适度,要将普通的情感替换成更高尚、更慈悲、更纯洁、更圆满的一种情感。最好做到快乐和痛苦对你来说都是无所谓,都是相同的感受,这样的情感就完全出自真实的快乐和解脱。

  世间的友情、爱情、亲情固然有美好的一面,但终究还是自私的,即使有人可以为另外一个人完全地付出,也多是在享受付出过程所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如果将这个过程换作痛苦恐怕就很难承受了。

  如果不对事情背后所蕴含的道理清楚地了解,你就会迷于事。如果对事情的表象不能看得清楚,事情背后的道理就更难理解,所以说愚痴是极大的烦恼,作恶为业。

  对于烦恼的理解多数人认为就是发脾气和嗔恨,其实贪嗔痴,昏沉,睡眠,执著色身等都是烦恼,都是自己的一种果报,不明白这些道理就是痴。

  佛法和世间法对痴的理解有很大的距离,按照佛法来说笨、愚痴就是我们最大的烦恼。按照我们人的看法,一个人只要是贪心、瞋心不大,人也比较老实虽然愚笨一些,但还是好人,这是不对的。

  愚痴就是不明因果,不明事理,有了痴之后决定贪嗔会来。他在没有能力的时候就是痴,但当有一点点可能性来了,他就要贪,也会嗔,有痴必然有贪嗔。我们每个人贪嗔痴都是具足的,痴是基本烦恼之一,只要有痴的存在,在适合的环境下贪和嗔就会随之而起,所以说愚痴可怕就在于此。

点我:
标签: 佛学常识

相关文章

药师经原文

药师经原文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与大苾刍众八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及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

内心有感,外在有应

内心有感,外在有应

问:师父您好!我有一个疑问,佛菩萨为什么不在众生面前显示神通,让肉眼凡胎的人类亲眼看到佛菩萨的真实存在?这样人们容易相信因果不虚,善恶有报,就不敢作恶了。 学诚法师:因神通而起的信心,来得快去得也快。...

当代大学生如何与父母交流

当代大学生如何与父母交流

问:我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我想请教一个关于当代大学生与父母交流的问题。随着我们学的知识不断地增加、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多,有时候就会出现一种类似于代沟的问题,认为自己的父母仍处于原地,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当...

学佛要发愿,以自律的精神去努力

学佛要发愿,以自律的精神去努力

  【原文】恚能自制。如止奔车。是为善御。弃冥入明。   《法句经》   【注释】有了嗔恚却能自我控制,有如及时止住奔驶的快车,这就叫做善于驾驭自己的心身,能够舍弃黑暗入大光明。修行需要高度...

现在乞丐骗子很多,还要布施吗

现在乞丐骗子很多,还要布施吗

问:当我们给路边乞丐布施时,朋友说那些乞丐是骗子,指出明知是骗子而财布施的行为不合适。财布施是培养慈悲心,但如是骗子,三宝弟子所作的财布施给他人的印象很不好,那我们应该继续做下去吗?怎样做才能更完满呢...

先发菩提心方能成就佛道

先发菩提心方能成就佛道

  你觉得应该怎样修习佛法?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我们应该从何处入手学习?学佛重在发心,你发的是凡夫之心,你就是凡夫;你发的是菩提心,当下就是菩萨。   【原文】:欲学如来,一切智道,先当安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