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卷下》:90、地得金钱喻

  【译文】

  90、地得金钱喻

  曾有一个穷人,在路上走着,路途中偶然拾得一囊金钱,心中大喜,随即一一点数起来。还没能数完,失主忽然寻找过来,把钱全都夺了回去。这人当时后悔没有快快离去,懊恼的心情,使他十分痛苦不堪承受。

  值遇上佛法的人也是这样,虽是遇见了三宝福田,然而不精勤方便修行善业的话,有朝一日忽然命终了,便堕入于三恶道中,就像那个愚人一样,还被失主夺了钱去。如偈所说:

  今日造这个业,明日做那桩事,

  执着于快乐不思索一下苦,不知不觉死贼来抢了命去。

  急怱怱做这做那,凡夫众生人人这样,

  就像那愚人埋头数金钱,空欢喜一场,所得到的金钱转眼间又失去了。

  《百喻经》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

  写在前面:

  《百喻经》佛教文学经典,以譬喻宣扬佛法义理。全书从《经藏》12部经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颂,概称“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诙谐机智,生动巧妙,文浅理深。

  百喻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在鹊封竹园。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及诸八部三万六千人俱。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从座而起白佛言。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故来归问唯愿说之。佛言甚善。

  问曰。天下为有为无。答曰。亦有亦无。梵志曰。如今有者云何言无。如今无者云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无。故说或有或无。问曰。人从何生。答曰。人从谷而生。问曰。五谷从何而生。答曰。五谷从四大火风而生。问曰。四大火风从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风从空而生。问曰。空从何生。答曰。从无所有生。问曰。无所有从何而生。答曰。从自然生。问曰。自然从何而生。答曰。从泥洹而生。问曰。泥洹从何而生。佛言。汝今问事何以尔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问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乐。佛言。我今问汝。天下众生为苦为乐。答曰。众生甚苦。佛言。云何名苦。答曰。我见众生死时苦痛难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见十方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乐。五百梵志心开意解求受五戒。悟须陀洹果。复坐如故。佛言。汝等善听。今为汝广说众喻。

  原典:

  90、地得金钱喻

  昔有贫人,在路而行,道中偶得一囊金钱①,心大喜跃②,即便数之。数未能周③,金主忽至,尽还夺钱。其人当时悔不疾去,懊恼之情④,甚为极苦。

  遇佛法者,亦复如是。虽得值遇三宝福田⑤,不勤方便,修行善业,忽尔命终,堕三恶道。如彼愚人还为其主夺钱而去。如偈所说⑥:

  今日营此事⑦,明日造彼事。

  乐著不观苦,不觉死贼至。

  匆匆营众务,凡人无不尔。

  如彼数钱者⑧,其事亦如是。

  注释

  ①囊:口袋。如皮囊。

  ②跃:他本作“踊”。

  ③数未能周:未能数完一遍。

  ④恼:他本作“恨”。

  ⑤三宝福田:三宝,指佛、法、僧三宝。

  ⑥偈:有广狭二义,广义之偈,包括十二部教中之伽陀与祇夜,两者均为偈颂之体,然两者之意义互异:偈前无散文(长行)而直接以韵文记录其教说,称为孤起偈,即祇夜。狭义之偈则单指伽陀,意译为讽诵,偈颂或孤起颂。为九部教、十二部教之一。

  ⑦事:他本作“业”。

  ⑧钱者:元、明本作“金钱”。

  来源:

  1、《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 邵之茜著

  2、《百喻经注释》弘学注释

  3、网文

 

点我:

相关文章

大意舀海的故事

大意舀海的故事

  有一个国家,国名叫欢乐无忧。在这个国家里有一个居士,名叫摩诃檀,他的妻子名叫旃陀。  这一年,旃陀生了一个儿子,这孩子长得端庄英俊,举世无双。孩子一生下来,就会说话。他发誓道:“我要布施天下,...

《释迦牟尼佛广传》:三、布施品第22集

《释迦牟尼佛广传》:三、布施品第22集

  前言: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是全知麦彭仁波切著,索达吉堪布译。凝集全知麦彭仁波切甚深智慧之结晶,是整个佛教史上前所未有、圆满齐备宣说释迦牟尼佛生平事迹之巨著。全知麦彭尊者以超拔的智慧...

放生得智:55.救蛇证道孙真人《江慎修居士选录》

放生得智:55.救蛇证道孙真人《江慎修居士选录》

  《江慎修居士选录》【放生善报 第五章放生得智】  放生现报故事集----印光大师鉴定  江慎修先生放生杀生现报录铸板流通  民国十一年壬戍冬释印光谨撰  【原文】  55.救蛇证道孙真人  孙...

净土圣贤录三编新白话版33

净土圣贤录三编新白话版33

  大师本来不喜欢眷属,所以没有出家徒弟。但是渴仰亲近他,反复承他训诲,深沾法益,在家二众,不可胜数。那出家的伴侣,除了与谛老法师最相契合的莲友外,另有久承摄受,饱餐法乳,却仍然以莲友相待的,过去...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还有后半句,你却不知道!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还有后半句,你却不知道!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流传很广,几乎成了一般俗人和不真知佛法的学佛人贪口福吃肉的依据。若见学佛人吃素,则说何必执著,“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这种观点混淆了圣凡、性德和修德,是执理...

观音与善财童子

观音与善财童子

  观世音菩萨与神仙的故事——观音与善财童子  在观音寺里,常常可看到观音像旁边,有一童子,头梳抓髻,腰带兜肚,眉目秀发,这小童就是善财童子。是观音的左胁侍。  据《大方广佛华严经·人法界品》,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