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自己,找到自己的不足,让人生变得更好

  能够看清自己,是人生当中,可能很幸福的一件事情。

  人,我们很难面对自己的心的。就是很难跟自己沟通,很难看到自己的一面。我们其实每天都在观察呀,观察众生,观察万事万物。就是极少有人静下来观察一下自己。就是思考一下,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很少很少有人思考这样的问题。

  我们只是每天看到了他人之后,去评价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从来没有去思考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都不了解自己,这个是自我生烦恼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之一。

  我们为什么会痛苦?为什么会烦恼?其实就是我们不了解自己呀,我们不知道自己哪里出现了问题,需要去改变它。所以我们通常可以听到啊,就是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我们对别人的评价。但自我对自我的一个认知,欠缺的太多。

  所以,下来以后啊,我们每一个人尽量多思考一下,我自己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无论是从心态、思想、德行、愿力、信仰这些好的层面,还是自私、贪婪、无情、狭隘,这些层面,都去分析一下自己,好好地跟自己做一个沟通。找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把它改变。

  那你就会成为一个,我们刚刚讲的伟大的人。试一下嘛,我觉得对自我的一种调节,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因为我经常会这样子做,我会经常坐下来,就是想一想,就是思考啊,就是自我的一种剖析也好,自我的一种沟通和交流也好,我会从很多的言行、实践啊,来判断我现在的状态、想法呀,都会这样子。

  我希望你们也这样子尝试一下,然后看看自己现在的一种状态,我到底在佛道上面的这种差距,在心性上面的这样一种到底在哪儿?我为什么不能像别人那样子脸上充满着笑容,心中充满着光明!然后你就找到原因了。

  所以,真的,人生是变得好和变得不好,人生的道路真的是自己再走。它没有外在的说谁影响到了我,谁伤害到了我。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的事情,都是从我们的心发出来的。我们能做到的程度,或者我们想要做到的程度,都取决于我们自己的这个心量。

  我们现在过得痛苦也好,过得快乐也罢,一切皆由心使然。所以我们每个人如果能够懂得自我批判、自我批评、自我改正,你的人生不会差的。

  凡是差的人生,是不愿意面对自己的人、是狂妄自大的人、是蛮横无理的人。你去慢慢地去观察这些人,他们不会变得更好到哪儿去,不会啦!凡是你看到这样的一种状态的时候,这就是他人生可能最好的时候了,他不会因为他的这样的一些心量也好、习气毛病也好,而变得更加好了。

  而凡是懂得自我去转变和约束,甚至是调整改变的人,你现在看他的状态,只是他最差的状态而已。无论你现在是贫穷也好、富贵也好,都是如此啊。你能够做到自我的一种改变的时候、反思的时候、认识的时候,它就是你最差的状态的时候。

  凡是你现在的一面都是贪婪,都是这些所谓的狭隘,所谓这些的时候,现在的状态就是你人生最好的时候了。你不会因此而变得更好,只会变得更糟。那凡是我们自我能够朝好的方面去改变自己的时候,你的人生只会变得更好,而不会变得更糟!

  所以很多人,人生为什么,哎呀!师父这个人以前这个混得多好,有多厉害,你看现在落魄到这种程度,为什么?他没有认识自己,他没有改变自己。他因为他当时的一时的风光,而做了很多很多狂妄自大的事情。所以,他变得更差了。

  而我们现在变得更好的人,一定是具足智慧的人,一定是懂得自我审视、自我改变、自我约束、能够认识自己的人。所以大家下来的时候都去思考一下。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行愿堂

点我:
标签: 佛学常识

相关文章

佛说供养僧人可让过世父母脱离恶道,让在世父母长命百岁

佛说供养僧人可让过世父母脱离恶道,让在世父母长命百岁

  【原文】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   《佛说盂兰盆经》   【注释】若能如此供养僧人,此生已过世父母,如堕入三恶道,...

罗汉也会生病?其实与凡夫有很大的不同

罗汉也会生病?其实与凡夫有很大的不同

【原文】   佛言:阿罗汉有盛阴无五阴,所有皆现,但不着耳。有色痛痒思想,识无生死。   《佛说处处经》   【注释】   阿罗汉为小乘中的极果,已经了脱生死,出离三界,具足无量功德,利益有...

对于初学佛者,应该怎么安排较好

对于初学佛者,应该怎么安排较好

问:请法师开示:对于初学佛者,应该怎么安排较好?虽说念一佛名等于念千佛名,念一部经等于三藏十二部,可是最终修行还是要落到必须有所抉择的。不知道先从哪一部经,哪一个咒,哪一个佛告号念起,念满多少遍再换?...

《梵网经》和《优婆塞戒经》的菩萨戒有区别吗

《梵网经》和《优婆塞戒经》的菩萨戒有区别吗

问:请问师父,《梵网经》菩萨戒和《优婆塞戒经》菩萨戒有区别吗? 大安法师答:《梵网经》菩萨戒是十重四十八轻戒,通出家在家,叫做顿立戒。无论是受没受过三皈五戒,只要他能听懂法师语,能够发菩提心,有菩萨的...

贪嗔痴制造问题

贪嗔痴制造问题

佛法以缘起看世界。这就告诉我们,每种想法和情绪既非无中生有,亦非一成不变,而是在特定因缘和观念引导下形成的。错误的观念,正是负面情绪产生的土壤。 就像我们对某人...

为什么学佛要强调生死大事

为什么学佛要强调生死大事

问:师父,我有时会笑话那些不经过了解而迷信的人。你再怎么说他也不信,反过来他还感觉你神神叨叨。 学诚法师:我们修行佛法,既不要因为外人的误解、偏见而怯懦忧虑,又不应瞧不起还不了解佛法的人,更不能去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