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自己,找到自己的不足,让人生变得更好

  能够看清自己,是人生当中,可能很幸福的一件事情。

  人,我们很难面对自己的心的。就是很难跟自己沟通,很难看到自己的一面。我们其实每天都在观察呀,观察众生,观察万事万物。就是极少有人静下来观察一下自己。就是思考一下,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很少很少有人思考这样的问题。

  我们只是每天看到了他人之后,去评价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从来没有去思考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都不了解自己,这个是自我生烦恼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之一。

  我们为什么会痛苦?为什么会烦恼?其实就是我们不了解自己呀,我们不知道自己哪里出现了问题,需要去改变它。所以我们通常可以听到啊,就是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我们对别人的评价。但自我对自我的一个认知,欠缺的太多。

  所以,下来以后啊,我们每一个人尽量多思考一下,我自己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无论是从心态、思想、德行、愿力、信仰这些好的层面,还是自私、贪婪、无情、狭隘,这些层面,都去分析一下自己,好好地跟自己做一个沟通。找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把它改变。

  那你就会成为一个,我们刚刚讲的伟大的人。试一下嘛,我觉得对自我的一种调节,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因为我经常会这样子做,我会经常坐下来,就是想一想,就是思考啊,就是自我的一种剖析也好,自我的一种沟通和交流也好,我会从很多的言行、实践啊,来判断我现在的状态、想法呀,都会这样子。

  我希望你们也这样子尝试一下,然后看看自己现在的一种状态,我到底在佛道上面的这种差距,在心性上面的这样一种到底在哪儿?我为什么不能像别人那样子脸上充满着笑容,心中充满着光明!然后你就找到原因了。

  所以,真的,人生是变得好和变得不好,人生的道路真的是自己再走。它没有外在的说谁影响到了我,谁伤害到了我。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的事情,都是从我们的心发出来的。我们能做到的程度,或者我们想要做到的程度,都取决于我们自己的这个心量。

  我们现在过得痛苦也好,过得快乐也罢,一切皆由心使然。所以我们每个人如果能够懂得自我批判、自我批评、自我改正,你的人生不会差的。

  凡是差的人生,是不愿意面对自己的人、是狂妄自大的人、是蛮横无理的人。你去慢慢地去观察这些人,他们不会变得更好到哪儿去,不会啦!凡是你看到这样的一种状态的时候,这就是他人生可能最好的时候了,他不会因为他的这样的一些心量也好、习气毛病也好,而变得更加好了。

  而凡是懂得自我去转变和约束,甚至是调整改变的人,你现在看他的状态,只是他最差的状态而已。无论你现在是贫穷也好、富贵也好,都是如此啊。你能够做到自我的一种改变的时候、反思的时候、认识的时候,它就是你最差的状态的时候。

  凡是你现在的一面都是贪婪,都是这些所谓的狭隘,所谓这些的时候,现在的状态就是你人生最好的时候了。你不会因此而变得更好,只会变得更糟。那凡是我们自我能够朝好的方面去改变自己的时候,你的人生只会变得更好,而不会变得更糟!

  所以很多人,人生为什么,哎呀!师父这个人以前这个混得多好,有多厉害,你看现在落魄到这种程度,为什么?他没有认识自己,他没有改变自己。他因为他当时的一时的风光,而做了很多很多狂妄自大的事情。所以,他变得更差了。

  而我们现在变得更好的人,一定是具足智慧的人,一定是懂得自我审视、自我改变、自我约束、能够认识自己的人。所以大家下来的时候都去思考一下。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行愿堂

标签: 佛学常识

相关文章

要对病人隐瞒病情吗

要对病人隐瞒病情吗

问:弟子正在学医,在医院里难免会说谎,对病人及家属会隐瞒病情。医德的隐患更让人焦虑不安,很难做到不忘初心。我们该如何做才如法? 大安法师答:学医是一个很好的职业,是一个善业,所以古人说不为良相,即为...

现在好好享受,临终时靠助念可以往生吗

现在好好享受,临终时靠助念可以往生吗

问:每每逢缘劝人念佛求生净土,了脱生死,但常有一些人这样说:不是有助念吗?当我不行的时候多请一些助念人员帮我助念吧,我再往生。现在我还很年轻,要好好享受生活,要干一番事业。针对这些人的回答,应怎样解答...

学佛虔诚为何多病

学佛虔诚为何多病

问:学佛虔诚何以多病? 知义法师答:所谓病,可分为心病和身病两种,心病是内在的贪、嗔、痴等的业障病,身病是现今四大(地、水、火、风)失调的老、死病。治心病要用佛法;治身病可用世法(医术),若能二者兼施...

开光后的佛珠有禁忌吗

开光后的佛珠有禁忌吗

1、网友问:法师您好,我有一条佛珠在华岩寺开过光,佛珠绳子是弹力绳,有磨损。最近一直没有佩戴,因为怕绳子断了。我在百度上上查了一下,开光佛珠是有禁忌的,所以我想请问一下大师,我可以拿到外面去重新换绳吗...

佛法僧的僧是指什么?为什么要皈依僧宝?

佛法僧的僧是指什么?为什么要皈依僧宝?

  僧,指僧宝,包括一切贤圣僧和凡夫僧。《法苑珠林》云:夫论僧宝者,谓禁戒守真,威仪出俗。图方外以发心,弃世间而立法。宫荣无以动其意,亲属莫能累其想。弘道以报四恩,育德以资三有。高越人天,重...

学会世间上的两种快乐

学会世间上的两种快乐

问:经常会觉得付出得不到回报,对别人好往往结果会产生失望和伤心,怎么来调整这种心理状态,请大和尚慈悲开示。 妙江法师答:我们来到五台山,要学会世界上的两个快乐:一个是知足常乐,一个是助人为乐。对外要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