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要如理如法 警惕下面十一种错误方法!

明理也很重要,如果不懂佛理还学佛修行,就叫盲修瞎炼。信心是从哪里来的?信心是从明理中来的,明理了才能有信心。学佛修行一定要明理,要如理如法,不要盲修瞎炼。现在有几种盲修瞎炼的情况,我们都要警惕。

第一种就是没有正知正见。
  正知正见就是学佛修行的方向目的,方向目的不明确就会走邪路,果不正,因就不正。学佛修行的目的是为了众生了脱生死,不是为了治病,更不是为了名利。有人认为积德行善就是学佛修行,其实积德行善只是佛教的世间法而已,如果没有出世间法就不是佛法,如果那样,佛教与基督教等外道就没有任何区别。第二种就是不知如何辩别正邪。
  许多人听说某人名气大,某个法门灵验,某个法学的人多就驱之若鹜,争相拜师学法,最后走入歧途,成为魔子魔孙,毁了自己的慧命。其实只要用佛法的四依四不依和四法印就会辨别出正邪,佛法的四依四不依是辨别正邪的唯一标准。第三种就是迷信。
  把佛当成神来膜拜,根本不懂佛的含义,也不学佛法的这些道理,这样信佛,就是迷信。你为了什么信佛?什么是佛?怎样学佛?这些道理应该弄明白。连这些最基本的道理都没有弄明白,这不是迷信吗?第四种就是东跑西颠地学修。
  很多学佛人都是,今天跑这个道场,明天跑那个寺院,到处求灌顶。今天学这个法,明天学那个法,没有具体的修持方法,没有传承和窍诀,也根本不知道这些法好在什么地方。都是在浪费时间、荒度人身!第五种就是好高骛远、鹦鹉学舌似的学修。
  什么是真正的出离心?什么是真正的菩提心?怎样皈依?怎样发心?......有的学佛人就轻视这些基础的修法,都想学修大中观、大手印、大圆满这些高深的法,还很傲慢地认为自己很有知识、很有智慧。根本不懂这些道理,怎么修行啊?不可能!这是一步一步修来的。只是口头会说“性空妙有 ”、“三轮体空 ”,就像鹦鹉学舌一样,只会说说而已,根本不懂它的含义!第六种就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学修。
  有些人有机缘接触到了系统次第的修法,这些修法也很完整、殊胜。但是,他不珍惜,学得不认真、修得不老实。他对基础的道理都知道一些,但是没有认真思维过、观察过。自己的相续和佛法分开了,还是没有学好,还是没有修行。第七种就是形式上的学修。
  很多人念佛、持咒也很精进,但是功夫不用在心地上。学了很长时间,烦恼习气依旧,性格上没有任何变化,贪嗔痴慢疑丝毫没有减少。这种学佛人就象水里的石头一样,泡了多少年也没有用,在水里像变了颜色、变软了似的,拿上来晾一会,干了,还是那么硬。第八种是背包袱式的学修。
  书看了很多,但是没有真正明白,所知障却越来越重。执着心越来越强,分别念越来越多,然后执着法门、分别上师,到处挑理、争辩,拿佛法来造业,多可怕啊!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为了让众生脱离烦恼痛苦的方法,都是善巧方便,都是佛法。所有的上师、善知识都是一体的,都是佛菩萨的化身。你有分别,说明你还是没有学会,甚至是学偏了,给解脱、成佛造成障碍了。就像背在身上的包袱,越来越沉,越学越有压力。第九种是次第颠倒的学修。
  出世间法和世间法的界限在哪?大小乘佛法的区别是什么?显密宗的区别是什么?佛法里的了义和不了义怎么区分?这些都弄清楚了,才能真正地修行。很多学佛人根本不懂这些区别,断章取义、张冠李戴,结果满脑子的矛盾和冲突,越学越修越迷惑。你真正弄明白了才不会有任何的矛盾与冲突,一通一切通。第十种就是不能在生活中学佛修行。
  学佛修行离不开生活,菩萨成佛离不开众生。要在生活中学佛修行,在生活中修心,在生活中消除贪嗔痴慢疑五毒,在生活中成就。第十一种就是学佛修行不能相续。
  许多人认为念佛念咒念经和禅定时才是学佛修行,其他时间和普通人无异,甚至还不如普通人。学佛一定要明理,千万不能把佛法和相续分开。生活中你要时时观察自己的相续,佛讲的这些知识在自己的相续中有没有?自己的相续是那样的吗?当自己的相续中也具足了那些功德,这才是学佛。你用佛法的这面镜子照自己,好好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这才是修行。

点我:
标签: 佛学常识

相关文章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网友:师父,青春迷茫,如何是好?看不破。恨! 学诚法师:迷茫就去寻找方向,生命可贵,青春易逝,不要在烦恼中白白浪费! 网友:时间是易逝,可我疑惑的是人一定要有所为,一定要追求有所成就吗? 学诚法师:...

为何阻挡他人护持寺院等同谤僧及破灭三宝

为何阻挡他人护持寺院等同谤僧及破灭三宝

问:为什么说阻挡他人护持寺院等同谤僧及破灭三宝? 明贤法师答:现在的学佛人中常常有这样的论调,比如学佛总往寺院跑,还不如在家自己好好修行,或者我信佛,但是只皈依佛和法,不皈依僧,只做二宝居士,诸如此类...

极乐世界要修到什么果位,才需要回到娑婆

极乐世界要修到什么果位,才需要回到娑婆

问:请师父慈悲开示回入娑婆度有情是什么相状?我们那个时候还有颠倒妄想吗? 净界法师答:我们到了极乐世界是为了成就圣道,一般来说,你初地以后就可以回入娑婆了,当然初地还有微细的妄想,在唯识学上说:发起...

学佛的商人就是佛商吗

学佛的商人就是佛商吗

学佛的商人就是佛商吗? 济群法师:在教界和商界,对佛商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佛商是双重身份的叠加,首先他是一个商人,其次是个合格的佛教徒。作为佛商,要通过对佛法的认识,建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慈悲...

修行人如何面对衰老

修行人如何面对衰老

问:很多老年人都不愿接受自己已经老去的事实,特别希望在别人面前显得年轻一些,为此有些甚至不惜花钱冒着风险去整容。修行人如何面对衰老? 索达吉堪布答:现在许多老年人,不懂生老病死的规律,一味做些毫无意义...

十大菩萨名号含义

十大菩萨名号含义

大智,文殊菩萨:文殊菩萨表智,文殊菩萨以智慧著称。他洞察纷繁世理,善于引导教化,不仅指引着芸芸众生,而且还被喻为 三世诸佛成道之母,"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