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涛法师:生死无常,你在烦恼什么呢

  在罗阅祇城有一个婆罗门,他听说舍卫国人民孝养父母,信仰佛法,而且善于修道,并供养佛、法、僧三宝。他心中十分向往,便想去舍卫国观光并修学佛法。

  到了舍卫国,他看见有父子二人在田里耕种。忽然,儿子被一条窜出的毒蛇咬死,然而那父亲不但一点儿也不悲伤,也不管儿子,只是接着干活儿,连头也不抬。

  婆罗门觉得很奇怪,便问:「你儿子被毒蛇咬死,你怎么毫不难过,反倒接着耕种?」

  耕种者说:「人的生老病死皆有自然规律,忧愁啼哭能有什么用呢?」

  婆罗门接着问:「难道你一点儿也不感到悲伤?」

  耕种者回答:「如果伤心到饭也不吃下,觉也不睡着,什么都不干,那不跟死人一样吗?对了!你要进城吧?路过我家时,请帮我跟家人说儿子已死,不必准备两个人的饭菜了。」

  婆罗门在心里暗想:「这个人可真不象话!儿子被蛇咬死,竟然不悲哀,反而还想着吃饭,真没有人情味啊!」

  他进入舍卫城,来到耕种者的家,见到那人的妻子,便说:「你的儿子已经死了,他父亲请我跟你说带一个人的饭就行了。」

  那妇人听完后说:「人生随缘而来,随缘而去,任何人都不能违反这个规律,我儿子也是一样啊!还是由他的业力随他转生去吧!」

  婆罗门又把这消息告诉那死者的妻子,谁知她的回答也是如此。

  他心中非常生气,对那女子说:「你丈夫死了,你难道一点儿也不痛心吗?」那女子默然不答。

  婆罗门心想:「我听说这个国家人民慈爱、孝顺、恭敬供养三宝,所以才想来这里修道,没想到今天碰上这等没有人情味的人。这种人怎么配信佛修道呢?」

  他百思不得其解,决定去请教伟大的佛陀。

  佛陀已明白他的来意,但还是亲切地问他:「年轻人,你在烦恼什么呢?」

  于是婆罗门向佛禀告他在路上看到的事。

  佛陀说:「善男子,这些人是真正明白人生事理的啊!他们知道人生无常,伤心悲哀无济于事,所以才能正视世间及人生的自然规律,没有任何忧愁。如果平时不明白生死无常的道理,等到突发事件一来就会懊恼、痛苦,甚至痛不欲生,无法自拔。明白无常的道理,明白佛法苦、集、灭、道的道理,自然烦恼尽除。」

  于是婆罗门皈依佛法,并受持五戒,精进修持出世之法。

 

点我:

相关文章

佛经故事 | 骂独觉得丑相 因愿力而转变

佛经故事 | 骂独觉得丑相 因愿力而转变

  《百业经》是佛陀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动人的故事,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猎人等人物,形象地阐明了善恶之因必感...

乐观法师:金山活佛(妙善法师)行无缘大慈

乐观法师:金山活佛(妙善法师)行无缘大慈

  乐观法师:金山活佛(妙善法师)行无缘大慈  佛教古德有两句警语说:「出家人放逸懈怠,不可思议,出家人生发道心,亦不可思议。」这话的意思是说,一个出家比丘,如果不重道行,甚麽不好的事都可做出来,...

棉线供养

棉线供养

  佛陀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弘法时,城中有一位织布师,名叫须摩,家中非常贫穷,没有任何财产,只有靠替人织布,赚取微薄的工资过活。  有一天,他想:「我因为前世没有布施,所以至今才会这么贫穷,如果现在...

嘎玛仁波切:最好的“安心剂”

嘎玛仁波切:最好的“安心剂”

  “放下”实际上有两个部分:一个要从物质层面放下,再一个要从心灵层面放下。  我们谈的大部分都是物质层面的,但是真正“放下”还是要从心里放下。我对“放下”的理解是,不要受“我”这个外在物质的约束...

《释迦牟尼佛广传》:五.安忍品-58、月亮王子度食人肉罗刹

《释迦牟尼佛广传》:五.安忍品-58、月亮王子度食人肉罗刹

  《释迦牟尼佛广传》(上)  全知麦彭仁波切 著 索达吉堪布 译  五安忍品  58、月亮王子度食人肉罗刹  无量劫之前,在印度鹿野苑有一国王名为瓦拉玛达,他有次集合起四种军队率众前往园林游玩。...

放生愈疾:15.医王赐药王涣《江慎修居士选录》

放生愈疾:15.医王赐药王涣《江慎修居士选录》

  《江慎修居士选录》  放生现报故事集----印光大师鉴定  江慎修先生放生杀生现报录铸板流通  民国十一年壬戍冬释印光谨撰  【原文】  第二章 放生愈疾  15、医王赐药王涣  宣和间,王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