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开示何为“菩萨”?

【原文】

  善男子!求大智慧,故名菩萨。欲知一切法真实故,大庄严故,心坚固故,多度众生故,不惜身命故,是名菩萨修行大乘。

  《优婆塞戒经》

  【注释】

  为求大智慧而修行者名为菩萨,大智慧即大觉,亦即佛智。此为总明菩萨之义。别明菩萨之义为五:

  一、欲知宇宙一切法之究竟真实。此为菩萨求智的动机。

  世人求学问事业,都不外乎求安乐、免苦恼,及求知识得智慧之二种,世人的一切欲望不外此二。而菩萨对宇宙万有、法界诸法的求知,此即最高无上的求知欲,因此可成一切智故。如《法华经》言:诸法实相,唯佛与佛乃能究尽了知。

  二、大庄严,即福、智两足尊之谓。

  二、心坚固。发心修行,不免遭遇困难,要心志坚固,才能胜彼私欲,以志向绝对坚固,才能决定今后的趣向。

  四、多度众生,种种菩萨,皆为度生。

  五、不惜身命,菩萨为度生而受身,众生为烦恼牵引而受身。菩萨为度众生入生死海,具足福智庄严,施舍资财,既为度生受身,则如手足头目等皆可施舍,无悭惜心,乃至为度生而施舍生命。

  为什么能够做到如此的布施,因为菩萨真能照见五蕴皆空,即人我已尽,得生忍智,依摩诃般若而度生,以无我相布施自己的身命、资财等,不会有任何的吝惜之心。

  以上的次序为:菩萨为求智慧等而发心,既发心、更须修行,如此方为菩萨,能救度无边的众生。

  【备注】

  《优婆塞戒经》,七卷。北凉昙无谶译。又称《善生经》、《优婆塞戒本》。系佛为善生说大乘优婆塞戒(在家戒),并围绕此展开,说明布施等六度波罗蜜。全经内容分集会、发菩提心、悲、解脱等二十八品。其中,受戒品为本经的重心,现今居士所受的在家菩萨戒即出自此品。

点我:
标签: 佛学常识

相关文章

“密宗”极简史!

“密宗”极简史!

谈到“密宗”,我们常常会提起“藏密”;那么,汉传佛教中有密宗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中就包括密宗。不过,时至今日,有人认为密宗在汉传佛教中已经失传了;也有人认为密宗在汉地仍有传承,从未断...

为什么念诵了很多经咒,还是管理不好自己?

为什么念诵了很多经咒,还是管理不好自己?

为什么很多人念诵了很多经咒,还是管理不好自己?   所以这就是佛教讲的,要管理好自己,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心。诵经也好,持咒也好,或者念佛也好,这都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让你心静下来。但是在你静...

学佛人首先要解决的八个问题

学佛人首先要解决的八个问题

1、改脾气是关键   学佛后,第一要改掉生气的脾气,因为它一起来,就火烧功德林,前功尽弃!只要嗔恨不改,就决定不能往生净土。怎么改?面对不顺心的一切境界,首先要深信因果,别人怎样伤害我,说明...

如何解决烦恼和妄想

如何解决烦恼和妄想

问:佛法不离世间法,我们在家二众在生活中修行时,往往因为烦恼业障较重、妄想较多,总觉得自己修持还不够精进,这是怎么回事?您认为如何解决此类问题呢? 绍云长老答:你提的问题是很有代表性的。不能参禅念佛,...

当代大学生如何与父母交流

当代大学生如何与父母交流

问:我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我想请教一个关于当代大学生与父母交流的问题。随着我们学的知识不断地增加、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多,有时候就会出现一种类似于代沟的问题,认为自己的父母仍处于原地,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当...

五台山显通寺的传说

五台山显通寺的传说

清乾隆年间,一代通儒毕沅巡抚陕西,路经五台山时,特地朝拜了这座古老而神奇的大显通寺。毕沅向寺中的长老问道∶「敢问和尚是否常读经书?」长老答道∶「贫僧们每日晨曦念经事佛。」毕沅又问∶「敢问和尚,一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