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开示何为“菩萨”?

【原文】

  善男子!求大智慧,故名菩萨。欲知一切法真实故,大庄严故,心坚固故,多度众生故,不惜身命故,是名菩萨修行大乘。

  《优婆塞戒经》

  【注释】

  为求大智慧而修行者名为菩萨,大智慧即大觉,亦即佛智。此为总明菩萨之义。别明菩萨之义为五:

  一、欲知宇宙一切法之究竟真实。此为菩萨求智的动机。

  世人求学问事业,都不外乎求安乐、免苦恼,及求知识得智慧之二种,世人的一切欲望不外此二。而菩萨对宇宙万有、法界诸法的求知,此即最高无上的求知欲,因此可成一切智故。如《法华经》言:诸法实相,唯佛与佛乃能究尽了知。

  二、大庄严,即福、智两足尊之谓。

  二、心坚固。发心修行,不免遭遇困难,要心志坚固,才能胜彼私欲,以志向绝对坚固,才能决定今后的趣向。

  四、多度众生,种种菩萨,皆为度生。

  五、不惜身命,菩萨为度生而受身,众生为烦恼牵引而受身。菩萨为度众生入生死海,具足福智庄严,施舍资财,既为度生受身,则如手足头目等皆可施舍,无悭惜心,乃至为度生而施舍生命。

  为什么能够做到如此的布施,因为菩萨真能照见五蕴皆空,即人我已尽,得生忍智,依摩诃般若而度生,以无我相布施自己的身命、资财等,不会有任何的吝惜之心。

  以上的次序为:菩萨为求智慧等而发心,既发心、更须修行,如此方为菩萨,能救度无边的众生。

  【备注】

  《优婆塞戒经》,七卷。北凉昙无谶译。又称《善生经》、《优婆塞戒本》。系佛为善生说大乘优婆塞戒(在家戒),并围绕此展开,说明布施等六度波罗蜜。全经内容分集会、发菩提心、悲、解脱等二十八品。其中,受戒品为本经的重心,现今居士所受的在家菩萨戒即出自此品。

点我:
标签: 佛学常识

相关文章

带业往生释疑

带业往生释疑

问:具缚凡夫,恶业厚重。一切烦恼,一毫未断。西方净土出过三界,具缚凡夫云何得生? 答:有二种缘。一者自力。二者他力。自力者。此世界修道,实未得生净土。是故璎珞经云,始从具缚凡夫未识三宝,不知善恶因之...

这样的学佛思路对不对,能真的幸福吗?

这样的学佛思路对不对,能真的幸福吗?

问:我的母亲接触佛法后,大事小事忙不停,把自己搞得像个苦行僧一样,严重影响了个人的健康。母亲一直比较强势,除了要求家里净口素外,也不允许家人应酬(因为应酬会喝酒、吃肉)、看电视,家人觉得生活没有了意思...

如何对治自己的情执贪欲

如何对治自己的情执贪欲

问:请问如何对治自己对于情执的贪欲? 答:情欲是缘起法:有其产生之因,即过去的习气;有其产生之缘,即当下环境的刺激和内心的起心动念。所以,对待情欲,也需要从因和缘两个方面来解决。大体说来,有三类方法...

 忏悔是人格的清洗剂

忏悔是人格的清洗剂

忏悔是人格的清洗剂忏悔的意思是什么呢?忏,忏除过去所犯的过错;悔是后悔,改过自新。忏悔是对自己所犯的错误,生起悔过心理,痛改前非,保证不再犯第二次了。忏悔,并不是佛教特有的法门...

佛教徒应以怎样的心态对待钱财

佛教徒应以怎样的心态对待钱财

问:请开示:作为佛教徒、学佛者,应该有怎样的心态对待钱财?尤其是在当今这样一个金融、经济危机的时代,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对佛教徒、学佛者的启示,和对社会的启示? 大安法师答:对钱财,我们作为学佛人要...

如何是在家信徒的布施之道

如何是在家信徒的布施之道

问:如何是在家信徒的布施之道? 了幻法师答:学佛者应经常向社会及贫苦者布施。布施的基本原则是: (1)不自苦:应衡量现实的经济状况,不必存有与人比较的心态,只要随力布施,即使微分供养,也会得到无量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