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无恨止恨才是智慧的方法

  编者按:你是否恨过一个人?是否有人刻骨铭心的恨着你?如何化解怨恨呢?化解怨恨的办法只有一个,否则你恨我,我恨你,只会使彼此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感情越来越恶劣。中国古人云:冤冤相报何时了,得饶人处且饶人。

  【原文】:非以恨止恨,唯无恨止恨。

  《法句经之双品》

  【注释】:不能用怨恨来阻止怨恨,只有不怨恨他人,才能使他人不怨恨自己。

点我:
标签: 佛学常识

相关文章

吃植物会不会像吃动物一样不好呢

吃植物会不会像吃动物一样不好呢

问:动物是有生命的,吃它是一种不好的行为。但植物也是有生命的,我们吃了的话,会不会也像吃动物一样不好呢? 索达吉堪布答:这个问题,我昨天在中文大学那边也讲过。佛在《涅槃经》中说:众生佛性住五阴中,若坏...

带业往生只能带宿业吗

带业往生只能带宿业吗

问:带业往生,只能带宿业吗? 大安法师答:带业往生既然无疑,那就是对这个业的理解。其实有很多没有什么意义的争论。印光大师对这个带业往生有一个精辟的开示,带业你不要在宿业、现业当中去纠缠,这个业就是指见...

临终时冤亲债主为何不会化作阿弥陀佛形象

临终时冤亲债主为何不会化作阿弥陀佛形象

问:临终时,怨家债主为什么不会化作阿弥陀佛的形象? 大安法师答:临终的时候,你如果是一个念佛的心,不论是你自己正在念佛还是大家帮你助念的时候,怨家债主是没有能力、也没有这种胆量、也绝对是不可能变化阿弥...

十方皆有佛国,何须独愿西方

十方皆有佛国,何须独愿西方

问:信行愿三,既闻命矣。但十方皆有佛国,何须独愿西方? 答:以彼土中阿弥陀佛与此土众生深有因缘,诸佛不尔,是以专求彼国,不愿余方。又彼土中依报、正报,超过十方,诸佛所赞。不唯凡夫愿往,菩萨亦然。 不...

学佛者应如何防止过失

学佛者应如何防止过失

问:学佛者应该如何防止过失呢? 慧广法师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佛者亦是。但应时刻具足三心,时刻反思自己,自可遮止。三心者:一是恭敬心,二是庄严心,三者谨慎心。 1、恭敬心:尊师重教是任何学子的基本...

圣凯法师:大乘佛教的忏悔观

圣凯法师:大乘佛教的忏悔观

大乘佛教的忏悔观上(上)清华大学     圣凯大乘佛教的思想有许多特点,之所以是“大乘”,是因为诸佛以救度众生为其本愿,建立佛土以摄众生。佛陀不仅为救度众生而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