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佛教讲经交流研讨会在山西五台山召开

2016年8月28日上午,由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主办,山西省佛教协会、汉传佛教讲经交流基地协办,五台山佛教协会承办的,以“文殊信仰的中国化表达”为主题的2016中国佛教讲经交流研讨会在五台山万豪酒店召开.此次会议旨在深入贯彻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探研佛教中国化的路径和方向。与会教界法师和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总结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智慧经验,就文殊菩萨信仰对中国佛教的深远影响分析、研讨文殊信仰的中国化过程、形式、内容与借鉴意义。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副会长明生、如瑞、妙江、心澄、宗性、静波法师,秘书长刘威先生等中国佛教协会领导;山西省宗教事务局副局长侯文禄先生、五台山风景区党工委副书记、宗教事务局局长赵永强先生等山西省、忻州市有关方面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魏道儒研究员、山西社会科学院五台山佛教研究会副会长崔正森教授、中国佛学院教研部可潜法师、忻州师范学院陈龙教授、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宗慧法师、河南大学宗教学研究所所长朱丽霞教授等专家学者和法师,以及参加2016中国佛教讲经交流会的评委法师、示范讲经法师、讲经法师,来自杭州中国佛教讲经交流基地的法师和会议承办方五台山佛教协会的法师、居士近百人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研讨会由宗性法师主持,魏道儒研究员、崔正森教授、可潜法师、陈龙教授、宗慧法师、朱丽霞教授等6位专家学者和法师先后在研讨会上发表论文。

魏道儒在其题为《文殊信仰的内涵与价值》的论文中,分享了他对文殊信仰的思考与研究,对文殊信仰在印度佛教中的地位和文殊信仰中国化表达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深入、系统地阐释;崔正森教授在其题为《文殊菩萨的思想研究》的论文中,对文殊菩萨诸法平等、自利利他中道不二等思想进行了论述,使我们对文殊思想体系有了更为系统的认识;可潜法师在其题为《文殊般若经译者小考》的论文中,认为天台宗智者大师“一行三昧”思想的经典依据便是《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和《文殊师利问经》两部般若经典,使我们天台思想的渊源有了更深切的了解;陈龙教授在其题为《文殊信仰的初传——以〈古清凉传〉为中心的考察》的论文中,考察了魏晋至隋唐时期文殊信仰的初传特色,以及五台山由“神仙紫府”到“文殊道场”的转变历程,增进了我们对文殊文化传播和五台山历史文化的了解;宗慧法师在其题为《圣地搬迁与五台山信仰的形成》的论文中,对五台山信仰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佛教中国化的深入发展具有启示意义;朱丽霞教授发表了题为《文殊与皇权——文殊菩萨本土化模式之一》的论文,介绍了历史上在西藏和中央王权影响下,佛教实现本土化的模式,对我们深入了解佛教在历史上的发展和弘传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论文发表环节结束后,进行了问答互动环节。教界法师和专家学者们就现场听众所关心的问题作了解答。

最后,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在研讨会上发表了题为《文殊信仰的中国化表达——以山西五台山为例》重要讲话。学诚会长从文殊信仰在中国深植广播的原因,中国化文殊信仰的历程和呈现面貌,文殊信仰对当代社会的功用和对中国佛教及文化走出去的启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翔实的论述。学诚会长认为:文殊菩萨的形象和智慧,自东汉以来传入中国,通过大乘经典传译、文殊道场兴建、本土宗派融会,以及上达帝王下摄平民的普化传播,最终形成了圆融无碍、平等不二、悲智双运的中国化文殊信仰。并指出文殊信仰一千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不仅昭示了文殊菩萨的般若心法、大乘精神,而且对当代中国佛教的继承、创新、发展与传播,具有非常珍贵的经验借鉴。在东西方文化大交融的全球化时代,文殊信仰所代表的东方智慧、佛教心文化,对西方文化可提供重要的价值反思,对以西方文化为主体的现代文明模式,尤其能发挥智慧导向的作用。

点我:
标签: 佛学常识

相关文章

宝箧塔是什么意思

宝箧塔是什么意思

问:师父,咱们读诵《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宝箧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放三个塔在上面? 恒传法师答:阿弥陀佛,这是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塔。佛陀涅槃后,由香姓婆罗门将佛舍利分...

《宗教教职人员备案办法》

《宗教教职人员备案办法》

国家宗教事务局令第3号《宗教教职人员备案办法》已于2006年12月25日经国家宗教事务局局务会议通过,现予以发布,自2007年3月1日起施行。 局长  叶小文  ...

恶人要如何改恶向善

恶人要如何改恶向善

问:本人是社会上的一个恶人,如何改恶向善? 大安法师答:你是社会上的一个恶人,我也是社会上的一个恶人,大家都是社会上的恶人,可以这样来认知。为什么?你观察一下我们的念头,有几个念头是善的?没有几个念头...

每天先读《无量寿经》《地藏经》,再念佛,可以吗?

每天先读《无量寿经》《地藏经》,再念佛,可以吗?

请问师父:   弟子每天读诵《无量寿经》和《地藏经》、再念佛,这样可以吗? 明朗法师:   只要你有时间,也没有问题。如果没有时间,那就诵上半卷《无量寿经》,或者下半卷《无量寿经》,其它时间...

如何修行能达到一念不生,自性清净的境界?

如何修行能达到一念不生,自性清净的境界?

问题:   我们如何修才能达到一念不生,自性清净。的境界呢? 圆涛法师:   念头分两种:有念、无念。这两种都要教它不生才称之为一念不生。有念若生,落入常边,执著就是常见;无念若生,落入断边...

佛说能做到这样,就能将嗔恚灭尽

佛说能做到这样,就能将嗔恚灭尽

【原文】   内心无怒火,嗔恚尽无余。祸福与善恶,比丘须超越。共舍彼此岸,如蛇蜕旧皮。   《经集》   【注释】   如果降伏内心,始终没有任何忿怒,如此就能将嗔恚灭尽。由于世间有祸福的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