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卷下》:60、见水底金影喻

  《百喻经卷下》60、见水底金影喻

  译文:

  从前,有个愚蠢人,经过一个池塘,看见水底有块真金的影子,大叫一声:“有金子!”就跳下去,在水底的污泥中摸索寻找。累得疲惫不堪,还是没有找到。过一会,水澄清了,又现出黄金影子,他又跳下去,在水底继续摸找,结果还是没有找到。这时,他父亲来找他,见他这番模样,便问:“你在干什么,累成这个样子?”儿子道:“水底有真金,我几次跳下去,在污泥中到处摸找,累得半死还是没有找到。”父亲看了水底真金的影子,明白了黄金在树上。他是怎么知道的呢?因为水底只是黄金的影子。父亲对儿子说:“这一定是飞鸟衔来放在树上的。”儿子按照父亲的话,果然在树上找到了黄金。

  世上的愚痴人,也像这样不具有智慧。在无我的五阴身中,横空产生有我的念头来。就如那位见了金影的人,勤勤苦苦地求觅,却徒劳而一无所得。

  世人愚蠢贪婪人,没有真实深智慧,

  虚影幻景本无我,执著有想求自身。

  金子倒影映水中,本末倒置难追寻。

  缘木求鱼无踪影,徒劳无功无所得。

  《百喻经》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

  写在前面:

  《百喻经》佛教文学经典,以譬喻宣扬佛法义理。全书从《经藏》12部经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颂,概称“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诙谐机智,生动巧妙,文浅理深。

  百喻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在鹊封竹园。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及诸八部三万六千人俱。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从座而起白佛言。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故来归问唯愿说之。佛言甚善。

  问曰。天下为有为无。答曰。亦有亦无。梵志曰。如今有者云何言无。如今无者云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无。故说或有或无。问曰。人从何生。答曰。人从谷而生。问曰。五谷从何而生。答曰。五谷从四大火风而生。问曰。四大火风从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风从空而生。问曰。空从何生。答曰。从无所有生。问曰。无所有从何而生。答曰。从自然生。问曰。自然从何而生。答曰。从泥洹而生。问曰。泥洹从何而生。佛言。汝今问事何以尔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问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乐。佛言。我今问汝。天下众生为苦为乐。答曰。众生甚苦。佛言。云何名苦。答曰。我见众生死时苦痛难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见十方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乐。五百梵志心开意解求受五戒。悟须陀洹果。复坐如故。佛言。汝等善听。今为汝广说众喻。

  原典:

  60、见水底金影喻

  昔有痴人,往大池所,见水底影,有真金像,谓呼“有金”,即入水中,挠泥求觅①,疲极不得。还出复坐。须臾水清,又现金色②,复更入里,挠泥更求觅,亦复不得。其如是父觅子③,得来见子,而问子言:“汝何所作,疲困如是?”子白父言④:“水底有真金。我时投水,欲挠泥取,疲极不得。”父看水底真金之影,而知此金在于树上。所以知之,影现水底。其父言曰:“必飞鸟衔金,著于树上。”即随父语,上树求得。

  凡夫愚痴人,无智亦如是。于无我阴中⑤,横生有我想。如彼见金影,勤苦而求觅,徒劳无所得。

  注释

  ①挠:搅;搅和。

  ②又:他本作“复”。

  ③其如是父觅子:他本作“其父觅子”,没有“如是”。

  ④白:告语;禀白。一般用于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者之说话、回答。

  ⑤无我阴中:我,即永远不变(常)、独立自存(一)、心中之所有主(主)、具有支配能力(宰),为灵魂或本体之实有者。主张所有之存在无有如是我者,而说无我者,称为诸法无我。无我系佛教的根本教义之一,于佛教的三项根本原则即“三法印“中,我”无我印“,通分为”人无我“、”法无我“二种。无我阴中,指的是”人无我“,谓了知人身乃色、受、想、行、识五蕴(即构成人身生存的物心之两方面之五要素)假和合,实无自主自在之我体。是为小乘之观道,以断烦恼障而得涅槃。

  源流

  《众经撰杂譬喻经》卷下第四十二则:昔有父子二人共居,入山斫林。泉水有黄金。子便归,求父索分(他的份额),言:「我不用余物,物尽与父,唯与我车牛一具,米二斛,荻斫各一枚。」父不听之。数谏不止,父便与之言:「汝莫复来归。」子便入山,掘泉水中金。日日终不能得。父便共相将往视之,观如是金,仰视山头边,有金若山,影现水中,便上山以大木幢堕金于地。父语儿:「求之法,当云何?但掘水,何时当得?」

  子不晓求金者,喻人不持五戒,但逐听色声,人身岂复可还得也?父者,喻如黠之求金者?观如(如有两种:一是各各相,是事相之如,然而这不是实有,就好比是水中金,是如之末:一是实相,是如之本,其中诸法缘会而成,一切皆空,所以空就是实相,就是真性,就是妙有,就是山头之金,就是如。)本末时,持佛五戒,加行十善,生天人身,世世不失,后得佛道果。(《大正藏》第四册第五四二页)

  《大庄严经论》卷二:譬如痴犬,有人打掷,便逐瓦石,不知寻本。(《中华大藏经》第二十九册第六二三页)

  《长阿含经》卷七:(事火)梵志欲游人间,语小儿曰:「我有少缘(事缘),欲暂出行。汝善守护此火,慎勿使灭。若火灭者,当以钻钻木,取火燃之。」具诫勅已,出林游行。梵志去后,小儿贪戏,不数视火,火遂便灭。小儿戏还,见火已灭,吹灰求火,不能得已,便以斧劈薪求火,复不能得,又复斩薪,置于臼中,捣以求火,又不能得。

  尔时梵志于林间还诸彼林所,问小儿曰:「吾先勅汝,使守护火,火不灭耶?」小儿对曰:「我向出戏,不时(时时)护视,火今已灭。」复问小儿:「汝以何方便更求火耶?』小儿报曰:「火出于木,我以斧破木求火,不得:复斩之令碎,置于臼中杵捣求火,复不能得。」时彼梵志以钻钻木出火,积薪而燃,告小儿曰:「夫欲求火法应如此,不应破薪杵碎而求。」(《中华大藏经》第三十一册第八十四页)

  来源:1、《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 邵之茜著

  2、《百喻经注释》弘学注释

  3、网文

 

点我:

相关文章

放生救物延寿:江慎修居士选录 9.放鱼增寿屈师

放生救物延寿:江慎修居士选录 9.放鱼增寿屈师

  放生现报故事集----印光大师鉴定  【原文】  9.放鱼增寿屈师  屈师于元村,遇一赤鲤,买放之。后梦龙王延至宫中,谓曰:君本寿尽,以君救龙,增寿一纪。  【白话文】  9.放鱼增寿的屈师 ...

乐观法师:金山活佛(妙善法师)的神通游戏

乐观法师:金山活佛(妙善法师)的神通游戏

  金山活佛的神通游戏(乐观法师著)  活佛,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他从来没有丛林大和尚那套架子,也没有冷冰冰的面孔,他是很天真的,往往在人家不著意的时候,他就露一手,表演一点近乎神通游戏的玩意,像...

杀生恶报的故事

杀生恶报的故事

  《江慎修居士选录》【第二篇杀生恶报篇 第一章 屠宰】  放生现报故事集----印光大师鉴定  江慎修先生放生杀生现报录铸板流通  民国十一年壬戍冬释印光谨撰  16. 沸水洞胸的屠夫  汉口地...

嘎玛仁波切:爱埋怨,表现出不高兴心态的人,往往是因为贪、嗔、痴、慢、疑很严重

嘎玛仁波切:爱埋怨,表现出不高兴心态的人,往往是因为贪、嗔、痴、慢、疑很严重

  恶业的形成,有些是通过身体造作的。比如:杀生。杀害的对象大到像人或其他大动物,小到蚊子、蟑螂这些小动物;其实,将水煮沸杀菌,也是杀生;你走在路上,不小心踩死很多小生命,也是杀生。每个人都会造这...

《百业经》:(56)商主之子 粪污独觉丑相臭气

《百业经》:(56)商主之子 粪污独觉丑相臭气

  译序(摘录)  《百业经》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公案,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妓女、猎人等...

佛教故事:一位禅师独自闯贼营巧用计谋拯救了全镇百姓

佛教故事:一位禅师独自闯贼营巧用计谋拯救了全镇百姓

  编者按:今天这篇故事摘自《星云禅话禅即生活》,原标题为“快活烈汉”,主人公是宋代性空妙普禅师。性空禅师除去文中这段惊人经历,另有一桩神奇事迹:禅师晚年当众宣布要坐在水盆中逐波而化,他人坐在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