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功德一定回向,回向可以真正得福报

佛教徒在做早晚课或修法时,都知道要念回向文,大家都可以背得朗朗上口。就佛法的观点,不管我们在任何时候修行,一定要记得做功德回向。
     因为我们是凡人,一旦离开了佛堂,很快就会忘记自己是修行人,所以面对很多世俗上的事情时,难免会产生烦恼,一旦有了烦恼,贪、瞋、痴、嫉妒、傲慢就会自然表露出来。为了不让这些贪、瞋、痴、傲慢、嫉妒,把我们所做的功德烧掉,所以我们要做回向。
      回向的种类、意义和功德,在许多佛经上都有详细的记载。但是还是有些人不了解回向的作用,常常有信众问我说,我作回向时,能不能自己保留功德的百分之五十或二十,其它我拿来回向给十方众生,好不好?也有人问:如果我把功德全部都回向了,我自己就没有了,怎么办?我觉得舍不得,很可惜啊!
      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常常会有许多的习气,这些习气是我们心上的贼,伴随着贪、瞋、痴、嫉妒、傲慢等等念头,就像小偷一样会偷走我们辛辛苦苦累积的功德福报。
      我们如果要保有修行的善根福德因缘,不让因为我们的贪、瞋、痴、嫉妒、傲慢而消失。就好像把钱(功德福报)存进银行(十方众生)里去,一旦我们的恶念(贪、瞋、痴等)向小偷一样,把我们家里的钱偷走了,但是银行里还有钱,不会一下就没有了。
      另外,要让善根福德因缘往上增长越来越多、永不消失,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功德的回向,就好像将自己的一滴水倒入大海,涓滴入海,只要大海不枯,你的功德永远存在一样。
      除非这个大海干涸了,要不然你的水就可以跟大海结合在一起,你永远可以自豪的对别人说:「大海里面,有我的一杯水」。我们只要把自己所做的功德,回向给众生,就不会因为自己的脾气、瞋恨心燃起时,把这个功德烧掉;就算烧起来也没关系,因为只烧了属于自己的一部分,剩下所有众生的功德,还是会成熟在我们身上。
       所以佛陀说:「为利益众生而成就自己。」谁为众生着想,最后成佛的是他自己;而众生为自己着想,所以堕落的永远是自己。
      所以说,不要怕将功德全部回向给众生,也不要斤斤计较要保留多少,因为如果我们自己的善根福德被自己的五毒烧掉的话,十方众生那里还有我们的善根福德呢!
      更何况众生都曾经在轮回中做过我们的父母,把善根福德全部的福报回向给他们,也不为过啊!
      所以完成所有的善行之后,记得把所作的欢喜与功德福报,全部送给十方三世一切众生,当然包括我们的累世父母、冤亲债主啦等等,希望他们也和我们一样享有这殊胜的一切。
      回向才可以真正地得到福报,让福报永远真正成熟在我们身上,要不然修行了很久,又不好好的将功德回向,这样有修跟没修都没有太大差别,因为你很快就会把功德都烧掉了。
      所以,保存功德的唯一方式,就是将功德存入众生的银行里,这样才能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就是功德回向的修学与益处。
      作为一位佛教徒,回向功德给众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今天因为有修行佛法或听闻佛法而累积功德,很多的业力会被净化。我们的善心发出来后,用我们的菩提心,净化自己的心,种了众多的福报,已经利益了自己,当然也不要自私,要去利益更多的众生,自利可以成就法身,他利可以成就报身、化身,所以为了自利利他,要把所有的功德回向给天下所有的有情众生,那么,整个功德就圆满了!
      贪念跟愿力很相似,一个好听,一个不好听。为什么一个不好听呢?因为贪念是自私的心,发愿是比较广大的心,而会成为广大的心,是因为前面有了回向。
       所以虽然还是一个自私的祈求,但因为是回向完之后,才帮自己祈求,就称为愿力;没有做回向之前,帮自己祈求就叫贪念了。所以一念之差就可以让「烦恼即菩提」,但是如果没有成佛,这些贪念就会变成烦恼了。
       一念之差有这么大的差别,所以魔鬼与佛就只有一线之隔,这一线的关键就是心。只要心态能稍稍作一点改变,就是大功德一件,心态没有改变,就是大贪念一件。所以功德回向之后,再帮自己发愿,发多大的愿都没有问题。而且哪有一个比成佛更大的愿?
       我们想要赚多一点钱,寿命长一点,快乐一点,家庭美满一点,这些都只是小贪而已。而所有的智能我都能得到,天底下的众生都由我来度;别人所不懂的,我都可以教导,哪有比这个更大的贪?这就是佛的愿力啊!这时候就不叫贪念了。
       所以,要多发愿,但是不要贪;区别这两者,就是在中间加一个回向。这样一来,替自己所求的想法,就会变成了愿力。
       现在就一起来做功德回向,回向完后,大家才帮自己发愿,因为愿力也很重要。当然,我们都希望得到快乐,希望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家庭美满,希望自己可以脱离轮回、可以往生净土等等,都可以在后面发愿。

 

点我:

相关文章

德光法师:做父亲难,做我们出家人的父亲更&#8

德光法师:做父亲难,做我们出家人的父亲更&#8

相比于母亲节,父亲节好像冷淡了许多,子女也不太重视,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有父亲节这么一回事。并非是父爱不够伟大,而是与母爱相比,父爱显得过于深沉了。如果说母亲的爱如...

《人生哲理》:做宽容的人

《人生哲理》:做宽容的人

1、做宽容的人要把心里的空间留出来,不要让怨气塞满;牢骚满腹容易心粗肠断,怒气冲天会心痛伤肝。生气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宽容是放别人一马来解放自己。宽容是一种...

佛为何留钵给毗舍离城人民供养

佛为何留钵给毗舍离城人民供养

  释迦牟尼佛与大比丘众五百人,在古印度毗舍离城的?祇园,缓步而行前往游化。当时,世尊回顾毗舍离城,不久后便说此偈:「今观毗舍离,更后不复覩,亦复更不入,于是当别去。」当毗舍离城中的人民,听闻到世...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五章 第二节 密宗迁识往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五章 第二节 密宗迁识往

第二节  密宗迁识往生 除了净土宗的殊胜助念往生之外,还有密宗的“迁识往生”,也是佛教临终关怀的又一殊胜妙法。倘若有缘之人,能于此法得度,亦可往生...

烟供可以改变命运 消灾免难 增福增慧 治疗疾病

烟供可以改变命运 消灾免难 增福增慧 治疗疾病

一、烟供法的由来相传距今一千六百多年前,佛法由印度传到中国,在中国建立了第一座佛教的寺庙-白马寺(经书由白玛驮运而来)。而佛法传到西藏地区,当时藏王赤松德赞想建一...

海涛法师:报恩七天

海涛法师:报恩七天

  有一位菩萨隐居在深山幽谷中修行,他常以大慈大悲的心,同情天下众生的生死苦恼,静心诚意,追求大道。但有个东西一直妨碍他的修炼和求道,那就是一只虱子。  虱子在这位菩萨的衣服上居住,每当菩萨禅坐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