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是什么意思?佛教三观是指哪三观?

【三观】是什么意思?佛教三观是指哪三观?

佛教三观是指什么?佛教三观是什么意思?

  三观,在佛教中有多种解释,一是指天台宗三观(空观、假观、中观);二是指华严宗三观(真空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三是指南山三观(性空观、相空观、唯识观);四是指慈恩三观(有观、空观、中观);五是指三种三观(别相三观、通相三观、一心三观)。其中以天台宗为诸家所说三观中最为普遍之一说。

天台宗三观

  天台宗三观是指「空观、假观、中观」。“空”,就是本体不实在,万法无自性,是因缘生法,如幻如化。“假”,就是在因缘生法、如幻如化的现象上,假名安立一切事物的名词。假名,只有幻象,没有实体。“中”,就是那个法里头既有幻象的假有,又有无自性的空。

  “空观、假观、中观”是天台宗的重要法门,智者大师所立,为教义与实践之骨架。系对于一切存在作三种观法,即空观、假观、中观,称为'空假中三观'。此乃依据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所说'从假入空二谛观,从空入假平等观,中道第一义谛观'而立。

  (一)空观

  空观,又作从假入空观、二谛观。空者,离性离相之义。谓观一念之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称之为空;由观一念空之故,而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而不空;此因空、假、中三观能荡除三惑之相,以空观荡除见思之相,以假观荡除尘沙之相,以中观荡除无明之相,三相皆荡,即毕竟空,是为空观。简而言之,自世俗常识之立场(假)进入宗教立场之真理(空),是为空观。

  (二)假观

  假观,又作从空入假观、平等观。假者,无法不备之义。谓观一念之心,具足一切诸法,称之为假;由观一念假之故,而一假一切假,无空无中而不假:此因空、假、中三观皆能立法,以空观立真谛之法,以假观立俗谛之法,以中观立中谛之法,三法皆立,即为妙假,是为假观。简而言之,不停滞于'空',而进入佛智遍照之世俗境界,是为假观。

  (三)中观

  中观,又作中道第一义谛观。中即中正,泯绝二边对待之义。谓观一念之心,非空非假、即空即假,称之为中;由观一念中之故,而一中一切中,无空无假而不中;此因空、假、中三观皆能泯绝对待,言空则空外无法,言假则假外无法,言中则中外无法,三者皆绝待,即为圆中,是为中观。简而言之,不执空观,不执假观,空假圆融之大悲菩萨行,是为中道观。

华严宗三观

  华严宗三观是指「真空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真空观是观一切法界的事相,皆以空为性,惟此空不是无的空,乃是真如的理性,超然而离诸相;理事无碍观是观真如的理性能生万法,故万法也就是真如,犹如水即是波,波也就是水一样;周遍含容观是观诸法互相含摄,重重无尽,不相妨碍,一可摄多,多亦含一,大小互容,举一全收,具足而相应。

  一、真空观

  真空观,穷尽法界之事相,无一有自尔之别性,皆归于平等之空性,以空为性也。空者非顽无之空,真如之理性超然而离诸相,故名为空观。吾人所见之森罗万象,悉为妄情之偏计,犹如空华之实性为虚空,于口泯亡妄情所见之事相,显真空之妙体,名为真空观。真空即四法界中之理法界也。

  二、理事无碍观

  理事无碍观,今显实空,泯情所见之事相,以显真如之空性。然共此真如,非凝然无为之顽体,具不变随缘之二义,虽以不变之故,常往无作,然以随缘之故变造一切诸法。然则吾人所见之万象皆为真如之随缘,随缘之万象即真如也。犹如水即为波,波即为水。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也。如是观真如性起万法,万法一一以真如为性,名为事理无碍观。此四法界中事理无碍法界也。

  三、周遍含容观

  周遍含容观,既知法界一一之事相为真如之随缘性起矣。而其起也。非分取真如之性,性为一味平等,不可分取。一微一尘,悉完具真如之全体也。故完具理之一一事相,如其理性之法界融通,一一事相亦遍含容一切法界而重重无尽也。此名周遍法界性。是为四法界中之事事无碍法界,随缘观之至极也。详见华严法界观。

南山三观

  南山三观是指「性空观、相空观、唯识观」。终南山道宣律师所立,这三种观法,是基于南山宗把释迦如来一代的教法区分作化制二教,其中化教又分作性空教、相空教、唯识圆教三种,这三种化教的观法,即分为性空观,相空观,唯识观,后人称此为南山三观。性空观是观诸法缘生性空;相空观是观诸法的相皆空无虚妄;唯识观是观诸法唯识所现。

  (一)性空观

  性,即性分也。谓声闻缘觉小乘之人,观因缘所生一切诸法,其性本空,皆无有我。常以此理,照察自心,故名性空观。

  性空观。将因缘所生世出世间一切诸法,藉剖析的方便,观察它的自性本空,求人求法,了不可得,这叫作“析色明空”,破除对于人法本身的执着,叫它作性空观,又作析空观。

  (二)相空观

  相,即相状也。谓藏通二教菩萨,观因缘所生一切诸法,其相本空。但众生情执,妄见种种差别之相。常以此理,照察自心,故名相空观。

  相空观。进而观察因缘所生一切诸法,外相似有,实自空无,犹如空华水月,但众生情执妄见种种差别之相,这叫作“当体即空”,叫它作相空观。

  (三)唯识观

  识,即心识也。谓别圆二教大菩萨,皆了世间一切外尘诸法,自性清净,本来无实。此理深妙,惟意缘知,故名惟识观。

  唯识观。观察一切外尘诸法,唯识所变,本来无实,这样“识有非空,境无非有”,算是“性相圆融”,叫它作唯识观。

  道宣律师认为佛教的教法,不出性空、相空、唯识三种,所以本此而立三观,观无不尽。如《四分律行事钞》说:“然理大要不出三种:一者,诸法性空无我,此理照心,名为小乘。二者,诸法本相是空,唯情妄见,此理照用,属小菩萨。”(照心,照用的解释,如《行事钞资持记》说:“言照用者,二乘住寂,故但照心;菩萨涉事,故云照用”)三者,诸法外尘本无,实唯有识,此理深妙,唯意缘知,是大菩萨佛果证行。

  又如《羯磨疏》说:“要而言之,不过三种:一者,小乘人行,观事生灭,知无我人善恶等性;二、小菩萨行,观事是空,知无我人善恶等相;三、大菩萨行,观事是心意言分别。”《济缘记》更加以解释说:“初则见相如实,观性本空;次则见相如幻,空华水月,当相即空,不待观性;后则观一切法唯心所受,心外无法。”

  道宣的三观,本于他的四分律学,而他的四分律学,受当时玄奘法师所弘阐唯识学说的影响很深,所以以唯识观为极致(参阅化制二教)。

慈恩三观

  慈恩三观是指「有观、空观、中观」。有观是观依他圆成之二性为有;空观是观遍计之一性为空;中观是观诸法以遍计性之故,非有,以依他圆成之故,非空,即是非有非空之中道。

  然此中道有二。对望中道者,如上所云,三性对望立非有非空之中道也。一法中道者,三性一一有非有非空中道之义也。其先遍计性为情有理无之法,故以情有之故非空,以理无之故非有,即非有非空之中道也。其次依他圆成之二性为情无理有,妄情所执之依圆,其体性非有,离迷情之圣智之境,体性宛然,而非空,故亦非有非空之中道也。见义林章一本,观心觉梦钞。

三种三观

  三种三观是指「别相三观、通相三观、一心三观」。谓以观观心,不出次第圆融之义,故有三种不同也。

  一、别相三观

  别相三观者,即历别观于三谛也。谓若从假入空,但得观真,尚不得观俗,岂得观中道?若从空入假,但得观俗,未得观中道。若入中道正观,方得双照二谛,是名别相三观。(从假入空者,谓观生死之假,入涅槃真空也。观真、观俗、观中道者,真即真空之理,真谛也;俗即诸法宛然,俗谛也;中道,即中谛也。)

  二、通相三观

  通相三观者,即于一观中圆解三谛也。谓若从假入空,非但知俗假是空,真谛中道亦通是空;若从空入假,非但知俗假是假,真谛中道亦通是假;若入中道正观,非但知中道是中,俗假真空亦通是中。但以一观当名,解心皆通,是名通相三观。

  三、一心三观

  一心三观者,即于一念心而能圆观三谛也。谓观一念心,为从何处来?去至何所?毕竟无有,净若虚空,名空观。能观之观,所观之境,历历分明,名假观。虽历历分明而性常自空,空不定空,假不定假,名中观。即三而一,即一而三,是名一心三观。

点我:

相关文章

达真堪布:哪些人死后不用经过中阴身

达真堪布:哪些人死后不用经过中阴身

问:哪些人死以后不用经过中阴身?答:一般人都有中阴身,但是修行特别好的人,到时候佛来接引,可以直接往生,不用经过中阴身。造业特别严重的人,比如造五无间罪,或者犯了...

比丘煮草成牛骨

比丘煮草成牛骨

  比丘煮草成牛骨  从前有一个比丘,已经证得阿那含果。有一天,他在山上煮草用以将袈裟染成坏色。这时,刚好有一个丢失牛了的人到处寻牛而不得,他见到山上有烟火,便前往查探。当他走近后,发现比丘的锅里...

净空法师:与佛菩萨做朋友,与古人做朋友

净空法师:与佛菩萨做朋友,与古人做朋友

生命是永恒的。死了没有?没死,他到另一个地方去投胎去了,有的人超越六道轮回,天道去了;有些人在轮回里头再来,没离开。那这里面我们就要觉悟一桩事情,绝对不能跟人结冤...

无心之过,是可以被原谅的

无心之过,是可以被原谅的

  从前在舍卫国里住著一个老人,他和一个儿子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十分艰苦。后来老人受到佛陀教义的启发,就和儿子一起出家,老人当了比丘,他的儿子当小沙弥,两人成为师徒。  这天,老比丘带着小沙弥一起出...

这个世间,你要什么都可以,拿这个来换就行

这个世间,你要什么都可以,拿这个来换就行

福报能否看到?群内一师兄说:我每月也都在做功德,只是有时候也会想,舍一得万报 不知啥时能报,虽然想完就知道错了,马上忏悔,但有时还会冒出来!一师兄说对布施快失去信...

《百业经》:(84)五百仙人  脚印引路 两世得度

《百业经》:(84)五百仙人 脚印引路 两世得度

  译序(摘录)  《百业经》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公案,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妓女、猎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