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众】四众是什么?佛教的四众弟子是哪四众?

  四众,在佛教中有不同的解释,一指佛说法时的听众「发起众、当机众、影响众、结缘众」;二指出家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三指共议大天五事,而持不同意见的四类众「龙象众、边鄙众、多闻众、大德众」。

佛说法时的听众

  一、发起众,发起讲经的人。发起众者,开端发起之众也。谓激扬发动,使如来有所说,使大众有所闻,乃至发起问答等是也。

  二、当机众,听法就能获益的人。当机众者,当座之机众也。谓宿植德本,缘合时熟,不起于座,闻即得道也。

  三、影响众,如他方来助佛宣扬佛法的菩萨。影响众者,谓古往诸佛、菩萨,隐其圆极之果,示同机众,匡辅法王,如影之随形,响之应声;又如众星绕月,虽无作为,而有大益也。

  四、结缘众,如一般下根的薄福众生。结缘众者,谓结闻法因缘之众也。盖由过去根浅,三慧不生,现世虽见佛闻法,而未能获益,但作未来得度因缘也。

出家四众(四众弟子)

  比丘:梵语(bhiksu、bhisuka),汉译为乞士、熏士、破烦恼等,等于二十岁以上受了比丘戒的削发须眉。俗称比丘为僧人。僧是梵语僧伽之略,义为众,凡三比丘以上和合共处称为众(旧译作四比丘以上)。出家制度并不是佛教特有的,印度古代各教派都有出家的规定。其出家者统称为沙门(旧称桑门),义为止息一切恶行。印度其他教派既未传入中国,于是沙门也就成为出家佛教徒的专用名称了。

  世俗也称比丘为和尚。和尚是印度的俗语,若用梵文典语则是邬波驮耶,义为亲教师,与习俗所称师傅相同。世俗又称比丘中的知识分子为法师,意谓讲说经法的师傅。其中比丘、沙门二词多用于文字;僧人、和尚多用于口语。至于彼此称呼,对一般僧人则称某某师,对上层人士称某某法师,对寺院住持称某某和尚。蒙藏地区称僧人为喇嘛,相当于汉族地区所称和尚,也是师傅的意思。

  比丘尼:梵语(bhiksuni),等于二十岁以上受了比丘尼戒的削发女子。最初的女性出家是依据八敬法成为比丘尼的。俗称比丘尼为尼姑。尼是比丘尼之略,姑是汉语。世俗也称比丘为大僧,而称比丘尼为二僧;或称比丘为首堂,而称比丘尼为二堂。这些称呼都不见于经论,只是流行于民间而已。

  优婆塞:梵语(upasaka),汉译为清信士、近事男、近善男等,指皈依三宝,受持五戒、八戒的男性在家信徒。

  优婆夷:梵语(upasika),汉译为清信女、近事女、近善女等,指皈依三宝,受持五戒、八戒的女性在家信徒。

共议大天五事,而持不同意见的四类众

  (1)龙象众︰喻指大天之流,乃不听圣众教化而引生斗诤之首。

  (2)边鄙众︰喻指党援大天之众,如大天之门人等。

  (3)多闻众︰指广学三藏,多闻善解之僧众。

  (4)大德众︰指持戒清净、博学高德,堪为一世师表之僧众。此系四果等圣人。

点我:

相关文章

杀生恶报:射鹿中子的吴唐(40-42)《江慎修居士选录》

杀生恶报:射鹿中子的吴唐(40-42)《江慎修居士选录》

  《江慎修居士选录》【第二篇 杀生恶报篇 第四章 残害】  放生现报故事集----印光大师鉴定  江慎修先生放生杀生现报录铸板流通  民国十一年壬戍冬释印光谨撰  内容:  40.射鹿中子的吴唐...

南怀瑾:帮助最贫苦的人,同供养佛是一样的

南怀瑾:帮助最贫苦的人,同供养佛是一样的

正文:“我时心得清净,叹未曾有。”善德菩萨自己听了维摩居士所说的法,就心得清净。一个人学佛第一步,就是要心念清净,这很难。大家学佛不管多久了,此心能够常清净吗?“...

梭巴仁波切:自他相换治愈艾滋病和癌症的经典案例

梭巴仁波切:自他相换治愈艾滋病和癌症的经典案例

如果牺牲自己,承受其他众生的苦,奉献自己的安乐给他们,这并不会令自己受苦,反而实质上会带来快乐。我其中一位中国籍弟子患上爱滋病。他写信给在印度的上师,请求指示。他...

宣化上人:“舍一得万报”,这是布施的果报

宣化上人:“舍一得万报”,这是布施的果报

  你没有财,你可以布施法;没有法,可以布施这个无畏,这都是布施。宣化上人慈悲开示:布施,就是以自己的所有,布施给这个所无的,那么这里边就有财施、有法施、有无畏施...

因为被定了吃肉的罪,堕落在饿狗地狱

因为被定了吃肉的罪,堕落在饿狗地狱

  【冥祥记】  刘宋沙门竺慧是新野地区的人,住在江陵四层寺。永初二年死亡,弟子为他设七天斋供。圆满的那天晚上,有一位僧人道贤,看见竺慧在房前,衣服和平时一样,对道贤说:“你还不能够断掉肉食吗?我...

内心的禅光

内心的禅光

  德山禅师本是北方讲经说法的大师,因不满南方禅门教外别传的说法,携带自着的“金刚经青龙疏钞”南来抗辩,才到南方就受到一位老婆婆的奚落,自此收敛起狂傲的心。他并请问老婆婆,近处有什么宗师可以前去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