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众】四众是什么?佛教的四众弟子是哪四众?

  四众,在佛教中有不同的解释,一指佛说法时的听众「发起众、当机众、影响众、结缘众」;二指出家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三指共议大天五事,而持不同意见的四类众「龙象众、边鄙众、多闻众、大德众」。

佛说法时的听众

  一、发起众,发起讲经的人。发起众者,开端发起之众也。谓激扬发动,使如来有所说,使大众有所闻,乃至发起问答等是也。

  二、当机众,听法就能获益的人。当机众者,当座之机众也。谓宿植德本,缘合时熟,不起于座,闻即得道也。

  三、影响众,如他方来助佛宣扬佛法的菩萨。影响众者,谓古往诸佛、菩萨,隐其圆极之果,示同机众,匡辅法王,如影之随形,响之应声;又如众星绕月,虽无作为,而有大益也。

  四、结缘众,如一般下根的薄福众生。结缘众者,谓结闻法因缘之众也。盖由过去根浅,三慧不生,现世虽见佛闻法,而未能获益,但作未来得度因缘也。

出家四众(四众弟子)

  比丘:梵语(bhiksu、bhisuka),汉译为乞士、熏士、破烦恼等,等于二十岁以上受了比丘戒的削发须眉。俗称比丘为僧人。僧是梵语僧伽之略,义为众,凡三比丘以上和合共处称为众(旧译作四比丘以上)。出家制度并不是佛教特有的,印度古代各教派都有出家的规定。其出家者统称为沙门(旧称桑门),义为止息一切恶行。印度其他教派既未传入中国,于是沙门也就成为出家佛教徒的专用名称了。

  世俗也称比丘为和尚。和尚是印度的俗语,若用梵文典语则是邬波驮耶,义为亲教师,与习俗所称师傅相同。世俗又称比丘中的知识分子为法师,意谓讲说经法的师傅。其中比丘、沙门二词多用于文字;僧人、和尚多用于口语。至于彼此称呼,对一般僧人则称某某师,对上层人士称某某法师,对寺院住持称某某和尚。蒙藏地区称僧人为喇嘛,相当于汉族地区所称和尚,也是师傅的意思。

  比丘尼:梵语(bhiksuni),等于二十岁以上受了比丘尼戒的削发女子。最初的女性出家是依据八敬法成为比丘尼的。俗称比丘尼为尼姑。尼是比丘尼之略,姑是汉语。世俗也称比丘为大僧,而称比丘尼为二僧;或称比丘为首堂,而称比丘尼为二堂。这些称呼都不见于经论,只是流行于民间而已。

  优婆塞:梵语(upasaka),汉译为清信士、近事男、近善男等,指皈依三宝,受持五戒、八戒的男性在家信徒。

  优婆夷:梵语(upasika),汉译为清信女、近事女、近善女等,指皈依三宝,受持五戒、八戒的女性在家信徒。

共议大天五事,而持不同意见的四类众

  (1)龙象众︰喻指大天之流,乃不听圣众教化而引生斗诤之首。

  (2)边鄙众︰喻指党援大天之众,如大天之门人等。

  (3)多闻众︰指广学三藏,多闻善解之僧众。

  (4)大德众︰指持戒清净、博学高德,堪为一世师表之僧众。此系四果等圣人。

点我:

相关文章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二十九回拜觀自在菩薩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二十九回拜觀自在菩薩

  又到普陀罗伽二岛上  参观自在菩萨众生宝  共演慈说离怖畏随宜  证入菩萨大悲行法门  这时,善财童子一心思惟着鞞瑟胝罗居士的教化,然后渐次向南游行,抵达补怛洛迦山①,处处求觅这位观自在菩萨②...

放生(佛教名词)

放生(佛教名词)

放生(佛教术语)  中国汉地的放生活动古已有之。狭义单指人命;广义则指一切人命与禽兽。《列子.说符篇》载:“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

罗大伦:《金刚经》一个骇世惊俗的治疗抑郁症的方

罗大伦:《金刚经》一个骇世惊俗的治疗抑郁症的方

作者简介:罗大伦——CCTV《百家讲坛》中医专家,1968年生,辽宁沈阳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博士,原任北京电视台《养生堂》节目主编。曾在CCTV《百家讲坛...

净空法师:你要明白佛的道理,可以改造命运

净空法师:你要明白佛的道理,可以改造命运

【笔记】佛就教你修人天福报,以满足你的愿望。佛真慈悲。我们现在这人间贪图富贵,他不懂得方法。这一生你所拥有的财富,是你命里所有的;你命里没有的,你求不来。命里怎么...

放生得智:54.著手回春祥峰和尚《江慎修居士选录》

放生得智:54.著手回春祥峰和尚《江慎修居士选录》

  《江慎修居士选录》【放生善报 第五章放生得智】  放生现报故事集----印光大师鉴定  江慎修先生放生杀生现报录铸板流通  民国十一年壬戍冬释印光谨撰  【原文】  54.著手回春祥峰和尚  ...

大安法师:在心性上,我们皈依的是什么?

大安法师:在心性上,我们皈依的是什么?

前面我们已说过,所谓“三宝”,从事相上是说“住持三宝”,从理上来说就是“一体三宝”。事相上的皈依,是要契证、体认“一体三宝”的,这和我们的心性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