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众】四众是什么?佛教的四众弟子是哪四众?

  四众,在佛教中有不同的解释,一指佛说法时的听众「发起众、当机众、影响众、结缘众」;二指出家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三指共议大天五事,而持不同意见的四类众「龙象众、边鄙众、多闻众、大德众」。

佛说法时的听众

  一、发起众,发起讲经的人。发起众者,开端发起之众也。谓激扬发动,使如来有所说,使大众有所闻,乃至发起问答等是也。

  二、当机众,听法就能获益的人。当机众者,当座之机众也。谓宿植德本,缘合时熟,不起于座,闻即得道也。

  三、影响众,如他方来助佛宣扬佛法的菩萨。影响众者,谓古往诸佛、菩萨,隐其圆极之果,示同机众,匡辅法王,如影之随形,响之应声;又如众星绕月,虽无作为,而有大益也。

  四、结缘众,如一般下根的薄福众生。结缘众者,谓结闻法因缘之众也。盖由过去根浅,三慧不生,现世虽见佛闻法,而未能获益,但作未来得度因缘也。

出家四众(四众弟子)

  比丘:梵语(bhiksu、bhisuka),汉译为乞士、熏士、破烦恼等,等于二十岁以上受了比丘戒的削发须眉。俗称比丘为僧人。僧是梵语僧伽之略,义为众,凡三比丘以上和合共处称为众(旧译作四比丘以上)。出家制度并不是佛教特有的,印度古代各教派都有出家的规定。其出家者统称为沙门(旧称桑门),义为止息一切恶行。印度其他教派既未传入中国,于是沙门也就成为出家佛教徒的专用名称了。

  世俗也称比丘为和尚。和尚是印度的俗语,若用梵文典语则是邬波驮耶,义为亲教师,与习俗所称师傅相同。世俗又称比丘中的知识分子为法师,意谓讲说经法的师傅。其中比丘、沙门二词多用于文字;僧人、和尚多用于口语。至于彼此称呼,对一般僧人则称某某师,对上层人士称某某法师,对寺院住持称某某和尚。蒙藏地区称僧人为喇嘛,相当于汉族地区所称和尚,也是师傅的意思。

  比丘尼:梵语(bhiksuni),等于二十岁以上受了比丘尼戒的削发女子。最初的女性出家是依据八敬法成为比丘尼的。俗称比丘尼为尼姑。尼是比丘尼之略,姑是汉语。世俗也称比丘为大僧,而称比丘尼为二僧;或称比丘为首堂,而称比丘尼为二堂。这些称呼都不见于经论,只是流行于民间而已。

  优婆塞:梵语(upasaka),汉译为清信士、近事男、近善男等,指皈依三宝,受持五戒、八戒的男性在家信徒。

  优婆夷:梵语(upasika),汉译为清信女、近事女、近善女等,指皈依三宝,受持五戒、八戒的女性在家信徒。

共议大天五事,而持不同意见的四类众

  (1)龙象众︰喻指大天之流,乃不听圣众教化而引生斗诤之首。

  (2)边鄙众︰喻指党援大天之众,如大天之门人等。

  (3)多闻众︰指广学三藏,多闻善解之僧众。

  (4)大德众︰指持戒清净、博学高德,堪为一世师表之僧众。此系四果等圣人。

点我:

相关文章

道证法师:时时念佛微笑,每一念都改造命运

道证法师:时时念佛微笑,每一念都改造命运

我们无法要求环境都顺我们的心,但是要练习把一切都当作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一切都帮助我们忆佛念佛——周围环境越是吵,我心念佛念越好。各种声音都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

由于执着虚幻的心,让我们沉溺在生死轮回的苦海中

由于执着虚幻的心,让我们沉溺在生死轮回的苦海中

 当一个人被侮辱毁谤,被侵夺陷害,或被戕害杀戮时,他的“怨”、他的“恨”,或他的“仇”在哪里呢?怨恨必须依附在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时,才能显示出怨恨的意义...

佛教居士仍是俗人,处世第一要务还是建设和乐家庭

佛教居士仍是俗人,处世第一要务还是建设和乐家庭

一个居士,虽然皈依了三宝,但他仍是在家的俗人,既是俗人,就该照着俗人的生活规范去生活,而且要比没有信佛的俗人生活得更积极、更和谐、更美满、更有朝气、更有活力。唯有...

莲花生

莲花生

莲花生 (印度高僧)  莲花生大士,印度佛教史上最伟大的大成就者之一。公元八世纪,应藏王赤松德赞迎请入藏弘法,成功创立了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宝齐全的佛教寺院--桑耶寺。他教导藏族弟子学习译经,从印度...

【从容】是什么意思?从容的意思

【从容】是什么意思?从容的意思

从容是什么意思?从容的意思  从容,是指处事不慌张,很镇定,不紧迫。从容是一种修养、一种气质、一种境界、是一个人的睿智与大度。从容是一种生活态度,面对浮躁忙乱、追逐物质和感官享受的社会,我们不妨学会跳...

方海权:一定要布施自己一个大礼

方海权:一定要布施自己一个大礼

布施的真正含义是解脱。布施的真正含义是了苦。布施的真正含义是圆满。《地藏经》曰:舍一得万报。不是简单的舍一元得万元。更是舍我一人一切私欲来圆满菩提路,去成就千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