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因缘】-什么是佛教的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佛教解释)

  缘起(梵文、巴利文:Nidāna)也称十二缘起支(梵文:pratītya-samutpāda-aṅga,巴利文:paṭicca-samuppāda-aṅga),佛教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是释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证得到的真理,其指从“无明”到“老死”这一过程的十二个环节,因果相随,三世相续而无间断,使人流转于生死轮回大海,而不能得以出离,佛教将世间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即可解释关于社会中同类不相应现象,将一切串联其中以使人产生敬畏之心,达到超自然的,向往解脱生死心灵寄托。

基本教义

  在《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中,普光正见如来对颠倒女人宣说了十二因缘:

  (1)无明:就是不明,乃一切烦恼的总称。于缘起性空无所明了,因而妄生一切执著,此谓“无明”;

  (2)行:造作义,指一切行为,即依无明所造的善恶业;

  (3)识:业识,此识随业受报,为过去业力所驱,挟持所造善恶种子而来投胎;

  (4)名色:名指心识,色指形体。由于一念爱染投入母体为名,成胎后为色。所谓心物和合而成胎,胎相初成叫做“名色”。

  (5)六入:即“六根”。在母胎十个月的中间,由名色渐渐成长到六根完备,于出胎后对六尘境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故名“六入”;

  (6)触:即接触。根、尘和合而成触。指出胎后六根与一切外境之接触;

  (7)受:即领受。根境相对于违顺二种境界上,生起苦乐二种感觉谓之“受”,此即为对境所起的一种情绪;

  (8)爱:即贪爱。对于五尘欲境,心生贪著,此即为对境所起的一种贪染心;

  (9)取:即妄取,追取。遇喜欢之乐境则念念贪求,必尽心竭力以求得之而后已,遇所憎之苦境则念念厌离,必千方百计以图舍之而后已,此即为爱染欲境的一种趋求。

  (10)有:即业。即有因有果,由前际因(爱取),生后际果(生老死),业力牵引,因果不亡,遂演成三界轮回的事实来。此为所作业力感报的一种规定;

  (11)生:即受生。以现在所作之业为因,依因感果,必招来世受生,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活动;

  (12)老死:即老耄和死亡。诸根衰败叫做老,身坏命终谓之死。有生就不能不死,四大和合的身躯自然从少到老,无常转变必至于死,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结果。

  汝当谛听,我当依过去诸佛说十二因缘法: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颠倒当知,一切众生,不能见于十二因缘,是故轮转生死苦趣。若有人见十二因缘者,即是见法,见法者即是见佛,见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诸佛以此为性,汝今得闻我说此十二因缘,汝今以得佛性清净,堪为法器。”

十二因缘十观

  1.观有支相续

  于第一义谛不了故名无明,所作业果是行,行依止初心是识,与识共生四取蕴为名色,名色增长为六处,根、境、识三事和合是触,触共生有受,于受染著是爱,爱增长是取,取所起有漏业为有,从业起蕴为生,蕴熟为老,蕴坏为死;死时离别,愚迷贪恋,心胸烦闷为愁,涕泗咨嗟为叹,在五根为苦,在意地为忧,忧苦转多为恼。如是但有苦树增长,无我、无我所,无作、无受者。

  2.观一心所摄

  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如来于此分别演说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何以故?随事贪欲与心共生,心是识,事是行,于行迷惑是无明,与无明及心共生是名色,名色增长是六处,六处三分合为触,触共生是受,受无厌足是爱,爱摄不舍是取,彼诸有支生是有,有所起名生,生熟为老,老坏为死。

  3.观自业差别

  佛子,此中无明有二种业,一令众生迷于所缘,二与行作生起因。行亦有二种业,一能生未来报,二与识作生起因。识亦有二种业,一令诸有相续,二与名色作生起因。名色亦有二种业,一互相助成,二与六处作生起因。六处亦有二种业,一各取自境界,二与触作生起因。触亦有二种业,一能触所缘,二与受作生起因。受亦有二种业,一能领受爱憎等事,二与爱作生起因。爱亦有二种业,一染著可爱事,二与取作生起因。取亦有二种业,一令诸烦恼相续,二与有作生起因。有亦有二种业,一能令于余趣中生,二与生作生起因。生亦有二种业,一能起诸蕴,二与老作生起因。老亦有二种业,一令诸根变异,二与死作生起因。死亦有二种业,一能坏诸行,二不觉知故相续不绝。

  4.观不相舍离

  佛子,此中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者,由无明乃至生为缘,令行乃至老死不断,助成故。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者,由无明乃至生不为缘,令诸行乃至老死断灭,不助成故。

  5.观三道不断

  佛子,此中无明、爱、取不断是烦恼道,行、有不断是业道,余分不断是苦道;前后际分别灭三道断,如是三道离我、我所,可有生灭,犹如束芦。

  6.观过去、现在、未来

  无明缘行者是观过去;识乃至受是观现在;爱乃至有是观未来。于是以后,展转相续。

  7.观三苦聚集

  无明灭行灭者是观待断。复次,十二有支名为三苦,此中无明、行乃至六处是行苦,触、受是苦苦,余是坏苦;无明灭行灭者,是三苦断。

  8.观因缘生灭

  无明缘行者,无明因缘能生诸行;无明灭行灭者,以无无明,诸行亦无,余亦如是。

  9.观生灭系缚

  又无明缘行者,是生系缚;无明灭行灭者,是灭系缚。余亦如是。

  10.观无所有、尽观

  又无明缘行者,是随顺无所有观;无明灭行灭者,这是随顺尽灭观。余亦如是。

点我:

相关文章

方海权:设想无病打坐告别大家后往生极乐世界

方海权:设想无病打坐告别大家后往生极乐世界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修行人勤苦修学,临终时切不能做到自知时至,身无病苦自在而往生极乐世界。每每看到在病床中痛苦挣扎,我们有感而发出,如果我们能做到无病无疾,自知时至...

寂静法师:生命归何处?生命靠什么?

寂静法师:生命归何处?生命靠什么?

生命归何处?生命靠什么? 【编者注:本文开示于中国救苦救难第一道场——广东化州南山寺2013年春节佛七第八天下午。值得佛门内外每一个人阅读。】 很多人说自己皈...

宽运法师:何处觅心安? ──浅谈佛教安心之法

宽运法师:何处觅心安? ──浅谈佛教安心之法

何处觅心安? ──浅谈佛教安心之法 说到佛教的安心法门,相信很多人都会想起禅宗初祖菩提达摩与二祖慧可的公案;这实在是一个非常感人且深具启发性的故事: 傳說于北...

妙祥法师:蛇受三皈依后头​顶佛经听

妙祥法师:蛇受三皈依后头​顶佛经听

我们为什么说杀生能引起灾难呢?因为众生的心动了。有的人认为:“众生的心和我们的心不一样。它跟我们人不是同等的,它应该次一等。或是说它的感觉、它的理性和它的思惟,与...

当你生气、烦恼、遇到困境、遇到是非的时候,佛教

当你生气、烦恼、遇到困境、遇到是非的时候,佛教

编辑:净尘生气时怎么办?生气时,可以:要小声说话,保持平静微笑的态度。不要给人知道自己生气,暂时离开现场,到室外透一下气。记下生气的原因,再替别人想一想。聆听或唱...

圣严法师:佛教徒可以有感情生活吗?

圣严法师:佛教徒可以有感情生活吗?

所谓感情,是指男女之间、亲子之间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亦即爱情、亲情和友情。佛教徒仍是凡夫,不可能没有父母,也不可能没有朋友,而除了出家人之外,佛教徒也应有个人的配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