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法师:佛教的妇女观

佛教的妇女观

学愚法师

今天我就上座部佛教的观点和大家谈谈妇女在佛教中的作用问题,这是女居士关心的问题。妇女问题在上座部佛教的经典中经常提到,而在大乘佛教的戒律中,现在看来可能有较多矛盾和不合符佛陀本怀的地方,必须加以说明,以区别小乘佛教和大乘的佛教,什么是中国的佛教,什么是原始的佛教?

很多人认为佛教对妇女是不平等的,我们在许多经典里也可以看到这方面的内容。但是佛教以及佛陀本身对待妇女是不是真的持不平等的观念呢?要研究这个问题,需要全面地对佛陀时代印度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加以了解,才知佛陀是怎样对待妇女问题的,只有从印度当时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才能看出佛教对待妇女的本怀。

大家知道,在古印度,妇女是没有社会、政治、宗教等权利的。古印度实行极不平等的种姓制度,波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妇女的地位和首陀罗的地位一伴,是最低贱的一类公民。她们没有参加任何宗教活动和祭祀的权利,在家庭中是男人的附庸。她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服从波罗门教的规定:无条件地服从男人或丈夫,死后可以升天,不用布施和行善道。婆罗门教认为这是梵天的意志,如果违背就是大逆不道。在婆罗门教的《法典》中,就明确写道:女人不但能使愚昧的人坠落,误入岐途,也能使博学的人成为贪欲和嗔恨的奴隶。在家庭中,不管是年轻的还是年老的妇女,都不能单独从事活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古印度,妇女的社会地位是十分低下的,是完全没有自己可谈的。

佛陀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目睹了这种不平等的制度给妇女带来的伤害和痛苦。因此佛陀从创立佛教开始,就对这种制度提出了批评和挑战,提出众生平等的思想。在宗教方面,佛陀提出了最根本的一条,认为妇女和男人一样可以证阿罗汉果,乃至成佛。他说:女人在宗教、社会、家庭中与男人平等的。孝敬母亲是通往天堂之路,妻子是丈夫的朋友等等。承认妇女的社会地位,并允许妇女在他的僧团中出家,她们和比丘一样享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在当时提出这样的口号是非常伟大、有着深远意义的。甚至有人认为,佛陀是妇女解放运动的第一人。这我们可以从许多事例中看出。

有一天,佛陀和波斯匿王谈话,一个国王的侍者悄悄对波斯匿王说,王后生下了一个公主。国王听了很不高兴,因为他们认为女人只能给家庭带来不幸。佛陀知道后就对波斯匿王说:大王,女孩子是比男孩更好的后代 …… 。在古印度重男轻女的情况下佛陀能说出这样的话,提出这样的观点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当时的印度宗教界没有哪一个宗教承认妇女的宗教信仰权利,而佛教不仅创立了比丘尼的僧团,而且在比丘尼僧团中既有公主,也有平民的女子,甚至有妓女。他们与比丘一样自由地生活、修行,享受无上的法乐。当时有一位王后出家,在她出家前,她极不愿意见佛陀,因为佛经常用一些词语说人的外表美是无常的,而王后容貌在当时可说非常美丽的。有一天她到寺庙去玩,被庙里的一座法堂吸引住,就慢慢向法堂走去。佛陀发现她,就用神通变化出一个美女,比这位王后更漂亮。王后被少女的美丽惊呆了,而那位佛陀变现的少女,手里拿着一把扇子,一会儿就由少女变成老态龙种的样子,头发白了,牙齿掉了,满脸的皱纹,最后死了。王后这才认识到外表的美是无常的,心中发出诸多的感叹。佛陀有他心通,知道她在想什么,就走到王后面前说:人一旦成为欲望的奴隶,自己就象蜘蛛网一样,一旦无常来时,一切都完了。要真正解脱,必须放弃世间的一切,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王后被佛陀的话感动,回去征得国王的同意,出家成为一个比丘尼。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佛陀是承认妇女的地位,让妇女真正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帮助妇女认识到自己的潜在力的。

佛陀对在家妇女的态度也是一样的。在一个家庭中,妇女的地位是不可低估的。她是一个家庭的中心,应当受到尊敬。没有妇女的家庭不是一个完善的家庭。在佛陀时代就有一位妇女居士的代表,她叫维萨卡。在上座部佛教地区,提起她的名字,人们会肃然起敬。他也生在一个富有的家庭,七岁时在她爷爷的带领下,去见佛陀。她听佛说法后就悟道了,七岁就证了初果。维萨卡有一件价值连城的衣服,有天忘在寺庙里。她让待女去取,并对待女说:如果有出家人碰过就不要拿回来了。当时阿难见到了那件衣服,就问佛陀如何处理,佛陀让他先收起来。待女来了解了这个情况后就回去告诉维萨卡说不再要这件衣服了,并了且让人拿这件衣服拍卖。因她的衣服太贵,没有能买得起,她就又自己买下来,用这笔钱建了一座大寺院,供养佛陀。佛陀在这座寺院里安居结夏好几次。她是在家女居士的榜样,她的言行、作事以及她对佛教的贡献,都是我们在家居士应该学习的。她活了 120 岁,并在 120 岁时证了阿罗汉果。

有人怀疑妇女能否证罗汉果,妇女有没有这个潜力?应该说有。佛陀的姨妈在涅槃的前一天,对佛陀说她要走了。佛陀知道她证果了,就以她说:你应该用神通来告诉大家妇女亦能证阿罗汉果,消除人们的邪见。于是她就大显神通,人们都惊呆了,因为她显的神通只有佛陀或阿罗汉才能显现。在佛经中,说明妇女证初果、二果、三果乃至阿罗汉果的例子还有很多。

大乘传教进一步主张妇女可以成佛,《法华经》上就有龙女成佛的故事。她们所证的果位和智慧与男人一样。在中国佛教中,影响最大的菩萨要数观世音菩萨。他是久以前就已经成佛,号正法明如来。他有三十二相。但为什么在大乘佛教中他以女人的形象出现呢?因为他可以根据众生的不同需要而化现各种形象,度化众生。观世音菩萨在大乘佛教中现女人身,说明妇女在佛教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她们的慈悲博爱与男人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怎样才能算是一名佛教女信徒呢?作为一名佛教徒,首先最起码要举行三皈依仪式。这种仪式在大乘佛教中只举行一次,而在上座部每天都要皈依一次。无论是在家、出家,目的是表明自己是三宝弟子,是佛教徒。而且光皈依还不行,还应该知道为什么要皈依。换句话说就是不要盲目地信仰。作为在家女佛教徒,应具备社会上一般妇女所具备的品德,乐善好施,勤俭节约,有知识又有宗教道德情操,才算是一位合格的在家女佛教徒。佛陀对妇女的日常生活提出了十条要求:一要有虔城的佛教信仰。二要有惭愧心、报恩心。佛教徒应报四重恩,尤其是报父母恩,要孝敬父母。三要不经易发脾气,因为发脾气无论是对男教徒还是女教徒来讲,都是不好的行为。四要忍辱有涵养,没有嫉妒心,要随喜功德。五要喜好布施,不吝啬,自己有的或者是别人没有的,能给就给,不要有回报心。六要行为纯洁,遵守社会道德。七要有知识,不但是社会知识,所有的知识都要懂一些,所谓:菩萨五明。八要对人热情。九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清静的心态,遇到不愉快的事,要处之泰然。十要智慧。对在家教徒来讲,能分清什么是善恶。
妇女在家庭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她是家庭的核心。所以佛教承认美满家庭的重要性及其现实意义。美满、安乐、幸福的家庭也是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如何做好一名家庭妇女呢?佛陀说有几个方面:首先要丈夫关怀、照顾好自己的妻子,有责任和义务提供给妻子物质生活的条件。妻子应尊敬、爱戴、友好地听从丈夫一切善意的安排,同时对自己家庭财产应有效地控制并保持收支平衡,使收大于支,合理地使用金钱。这里佛陀讲了四点: 1 、用于日常生活,提高生活水平; 2 、再投资; 3 、供养出家人,行慈善事业; 4 、储存起来,以备急用。佛教妇女应该把佛陀的教导运用在日常生活中,把佛法和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上座部佛教国家,佛法即是生活之道。学佛的人,当信仰和生活产生矛盾时应具八种品德。能够做到这八种品德,才算是一位好的佛教妇女:一、合理的组织、安排家中的一切事务;二、关心照顾好家中佣人及一切家中服务的人员,如果他们有困难,就帮助他们解决;三、努力让自己和自己的丈夫感到幸福快乐,家庭和睦,要使自己的丈夫感到家庭的温暖;四、保管好自己的家庭财产,懂得珍惜、爱护、不浪费;五、虔城的佛教信仰,身口意三业清净,要奉行五戒十善;六、行为要纯法、检点,不从事任何不正当的事情,不贩毒、不卖淫、不杀生等,要从事正业;七、慈悲善良,有同情心,在别人痛苦的时候应热情帮助,使其摆脱痛苦;八、要布施而不求报恩,行真正的无相布施。

作为一名佛教妇女,以家庭的一切事情都有责任和义务来保护,要有奉献精神。我们前面提到的维萨卡,她是佛陀当年的大护法。在她出嫁时,她父亲向她提出了十条怎样做一个贤妻良母的忠告:一、不要把家里的火带到外面,也就是在外人面前不说自己家人的好坏;二、不把外面的火带到家里,不在家里说外人的不好;三、借东西要借给有借有还的人;四、不要把东西借给那些有借无还的人;五、应帮助穷朋友,即使他们借了东西不还也要借给也;六、看到公婆和丈夫回来应起身相迎,对丈夫要相敬如宾;七、吃饭前应看亲人是否已被服务好,佣人也要照顾好;八,睡前应检查好一切是否安全,佣人是否完成了自己的工作,除生病外,妇女一般白天是不能睡觉的;九、对待亲人要象对火一样谨慎小心;十、以待公婆要象对待神一样尊敬。佛陀赞美有高尚品德的妇女,认为只有这样的妇女才是一位好的家庭妇女,也才是一位好的佛教妇女。

那对于不好的妇女,佛陀又是如何对待的呢?佛陀时代的印度有一个富有的长者,也是佛陀的大护法,叫齐格多,他的富有可与国王、太子相比。但他有一个很头痛的儿媳妇,好吃懒做不干活,而且常发脾气,对公婆不好。有一天佛陀去齐格多长者家应供,听到里屋里的吵闹声,因为佛陀走到哪里,哪里就鸦雀无声,无论是佛教徒还是非佛教徒。所以听到吵闹声很奇怪,就问长者是谁在屋里吵吵闹闹,长者就说是他儿媳输迦陀。他的儿媳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中,从小娇生惯养,不懂礼貌,不孝父母,更不懂尊敬佛陀。佛陀说你把她叫出来,我跟她讲几句话。佛陀就启发她,给她讲了古今存在的七种妻子: 1 、麻烦妻子:心怀恶意,残忍无情,喜欢其他的男人,疏远自己的丈夫,给别人带来烦恼; 2 、贼妻子:对自己丈夫挣的钱不珍惜,铺张浪费,就象贼一样陶自己丈夫的辛苦费; 3 、贵族妻子:象贵妇人,粗鲁恶语伤人,好吃懒做,剥削别人的劳动果实;4 、母亲妻子:善良悲悯,爱护自己的孩子和丈夫,珍惜丈夫挣的钱,具有母亲一般的慈心;5 、妹妹妻子:尊敬爱护丈夫象妹妹爱哥哥一样,根据丈夫的喜好调节自己的生活,勇于牺牲自己的利益随顺丈夫; 6 朋友妻子:见了丈夫就象见了很久没有见面的朋友一样高兴。善良、忠贞;7 、慈女妻子:受到伤害时可以忍受,不嗔不恨,时常关心自己丈夫的爱好。佛陀就问输迦陀,这几种妻子中的 “ 麻烦妻子,贼妻子,贵族妻子 ” 是坏妻子; “ 母亲妻子、妹妹妻子、朋友妻子、慈女妻子 ” 是好妻子。你愿意做好妻子还是坏妻子?输迦陀说愿做好妻子。这七种妻子,在当今社会,也同样适用。怎样才能使家庭美满、婆媳关系融洽呢?这是每个女居士应该考虑问题。要孝敬父母,因为我们从小到大都受父母的关心照顾,所以应报恩。而且你现在如何照顾你的父母,将是你自己子女的榜样。这也是因果你现在如何照顾你的父母,将是你自己子女的榜样。这也是因果报应。在我们生活的大舞上,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无论是主角、配角,只要能够扮演好就成工者。就象运动员在运动场上,经过努力虽然失败了也是胜利者。所以在社会中应找准各自的位置,发挥自己的潜力。一个社会是由各种力量组成,并相互作用和牵制。只有平等才能发展。男女平等不是说一定要女人干男人干的事。只要能发挥自己的能力,与其它人平等竞争,不受阻挠,就是平等。但是妇女在实践中会遇到许多麻烦。一个女孩如果一生下来就当男孩来对待,那么她长大以后,性格会不会变呢?我认为不可能。因为从生理都决定了她是个女人。有一个故事:有一位老师父带着一个从未见过世面的徒弟在深山里修行了很长时间,有一天师父病了,叫徒弟上街去买药,临行前师父对徒弟说:街上那些长长头发、穿花衣服的都是老虎,会吃人的,千万不要理他们。徒弟从街上把药买回来后就对师父说:师父呀,我就喜欢那些老虎,您给我弄一个老虎回来吧。这说明人的本性从各方面早就决定了。佛陀从两个方面看待妇女,从生理和心理上。因为大多数妇女心地善良,所以先给她们讲布施,尔后讲持戒,佛陀本来不提倡妇女出家,因为出家是为了了生死,而生死的根本是断欲。妇女的感情比较深一些,是解脱的障碍,因此就困难一些。佛说男女平等是在佛性上平等,每个人都有佛性,都有成佛的机会。佛陀在刚成道时就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为妄想着不能证得。这说明每个人都有差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从理体上说,佛没有烦恼,所以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而我们呢?因为有烦恼,所以看一切众生是形形色色的,有好坏的分别心,但分别心虽是虚妄的,作为缘起法它还是存在的。从真谛上讲,人人都有佛性,这是平等的;从俗谛上讲,我们是凡夫尚未证佛性,是不平等的。所以佛与众生在俗谛上讲是不可能平等的。男女平等也是如此,虽然男女都有成佛的机会,但由于自身的条件不同,当然有快有慢,即使同是男人,也有智慧和愚痴的差别。妇女的某种特点决定了她自身在修行上的障碍。从业力来看,我们之所以成为男人或女人,都是前世的业力和决定的。佛陀所证智慧广大无碍,对一切事物无分别心,所以认为男人和女人是平等的,但从现实和传统习惯中看还是不平等的。

在佛经及戒律中我们可以发现有许多对待妇女不公正的地方,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

第一, 佛陀说法是应机说法。对于不同的众生说不同的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也就是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种矛盾不是佛陀造成的,是由于每一个人对佛陀所说的法的理解角度不同而造成佛经上的这种现象。

第二, 佛法不违世间法,佛法以世间法为基础,所以包括世间法。佛陀时代的妇女地位很低,佛陀是一位改革者,但为了适应社会环境,采取了很多方便权巧的方法,使佛陀能在社会上立住脚,以达到弘扬佛法的目的。佛法不违世间法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上座部佛经中说:佛陀一开始并没有制定戒律,在传教十五年后,才开始制定戒律。当时只说一句善来比丘,一个普通人就可以成为一个出家人,没有什么仪式。我们知道提婆达多是佛教最大的敌人,是佛的堂弟。他想叫佛陀让位给他,由他来领导僧团。他对佛陀说:你年纪大了,让我来领导吧。为了求得在家人的供养,他向佛提出五点意见:一、住深山老林,二、出家人以乞食为生,三、穿粪扫衣,四、在树下坐禅,五、素食。佛陀对提婆达多说,能守则守,不守也不反对。可见佛法不离世间法。如果出家人都住在深山里,那么由谁来弘法呢?没有人弘法,佛法也就不可能传到中国,佛教的发展也就会受到限制。佛陀的一代言教大约是在佛涅槃后四、五百年时才由文字记载下来的。在此之前都是师徒间口口相传,所以难免出现以讹传讹的现象。后来在结集经典时,妇女被排除在外,所以妇女的很多权益没有受到保护。一些当时社会上的传统习惯也慢慢进入佛教中。佛涅槃后,迦叶尊者准备把佛的言论归类记载,因为当时有一个比丘见佛涅槃了就很高兴,说佛陀在世时什么都不能干,现在佛陀不在了,什么都可以做了。迦叶尊者为了维护佛法的纯洁性,组织了第一次佛经的结集。以迦叶尊者为首的保守派一开始就以五事斥责阿难,因为妇女加入僧团是由于阿难的请求。并在结集时不允许比丘尼参加,取缔了比丘尼在僧团中的地位。到公元四世纪,更由于婆罗门教的复兴,当时的僧人,为了自身的生存,不得不适应当时社会的种种思潮,在很多著作中,反映出一些对妇女不平等的观点。这是一些非常实在的客观原因。

另外对于比丘尼八敬法的问题,有人认为八敬法反映了佛教对出家妇女的不平等思想。八敬法指对比丘尼的八个要求:一、百岁比丘尼见到新受戒的比丘亦应起身相迎,甚至礼拜;二、比丘尼不应诽谤、辱骂比丘;三、比丘尼不得说比丘之过;四、比丘尼的具足戒须在二部僧中受;五、比丘尼犯僧残罪,应该二部僧中忏除;六、比丘尼应在半月内求比丘讲法;七、比丘尼不可在比丘住的地方安居;八、比丘尼要在安居结束时在二部僧面前忏悔。有人说八敬法是对妇女的不平等,有人说八敬法非佛说,有的学者认为八敬法不符合佛陀对妇女的本怀,有的则认为从社会背景来看,有可能是佛陀说的。但佛说八敬法并非岐视妇女,而是为了保护妇女。所以我们应了解八敬法制定的具体背景及历史原因。

在佛陀第一次回故乡时,佛陀的父亲净饭王已经去世,他的养母离开摩诃波闍波提要求出家被佛陀拒绝了,没有说明原因。佛陀离开家乡后不久,她的养母就自己剃了头发和释迦族的五百妇女长途跋涉来到当时佛说法的地方,准备再次向佛陀请示,允许她们出家。因怕佛陀再次拒绝,所以就在寺院门外哭泣,阿难听到后就去问为什么。佛陀的养母就把事情经过说了一遍,并请阿难在佛陀面前为她们说情。阿难就去向佛陀求情,但还是遭到拒绝。阿难就问佛陀:您不让妇女出家,是不是因为她们不能证果。佛陀说:并非如此她们有能力证果。阿难又问那为什么不允许妇女出家?佛陀说:我可以同意她们出家,但是她们必须接受八敬法。阿难就把这些话告诉了佛陀的养母。她们欣然接受。那么,佛陀既然承认她们有能力证果,为什么不让她们出家呢?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佛是全智全悲的,可以观察众生的因缘,如果轻易让妇女出家,她们不会珍惜这个殊胜的因缘,第二、要求出家的妇女人多是释迦族的,佛陀马上答应会遭到外道的诽谤,而认为佛教是家庭宗教,因为出家的比丘大多出是释迦族的。第三、佛预见妇女出家会引起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因为妇女加入僧团便脱离了社会和家庭,没有任何牵挂,但她们仍需要有人保护,而她们又不能和比丘住在一起,谁来保护她们呢?因为当时的印度很乱,所以很难保证妇女的安全,这就是开始佛陀拒绝妇女出家的原因。那么佛陀后来既然同意妇女出家,为什么又要制定八敬法呢?这个问题也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讨论。首先,如果比丘与比丘尼住在一起会引起腐败,破坏僧团的清净与名誉。佛陀看到这一点就非常慎重,在佛教内部,只有有学(未证果的人)和无学(证四果的人)的区别,没有比丘与比丘的区别,所以没有领导和被领导的区别。第二 、因为当时的尼众僧团刚刚建立,需要僧众来领导,亦仅是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没有不平等关系。第三、佛陀对阿难说:妇女如果不在佛教中求出家,佛法会很长久地住世,因为同意妇女出家,我所说的法的寿命会缩短。所以佛制戒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佛法,保护比丘不受外来的侵犯。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佛教是在承认男女差别的同时主张男女平等的,是充分尊重妇女权益的。

点我:

相关文章

揭秘放生可以连接婚姻姻缘的奥秘,诚求姻缘者的福

揭秘放生可以连接婚姻姻缘的奥秘,诚求姻缘者的福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给出去什么越多,得到什么越多。给出去钱多,得到钱多,给出去生命存活机会越多,得到生命时间越多。以鱼作比喻,有些男人说这辆车是我“老婆”,这...

慧僧法师:若不如法供养经典者,犯轻垢罪

慧僧法师:若不如法供养经典者,犯轻垢罪

《佛说梵网经讲录》◎慧僧法师一九八O年讲于万佛圣城法界大学养秋堂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第四十四.不供养经典戒“若佛子。...

机关算尽的渔夫

机关算尽的渔夫

  有个村庄座落在海边,村民们平时务农,有时也到海里捕鱼。  有一天,村里一位渔夫带着儿子来到与海相通的大湖边,他想这个湖既然与海相通,可能有很多鱼。他刚把钓钩扔进湖里,就勾住一个很重的东西,用力...

《释迦牟尼佛广传》四持戒品43、和气四瑞

《释迦牟尼佛广传》四持戒品43、和气四瑞

  前言: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是全知麦彭仁波切著,索达吉堪布译。凝集全知麦彭仁波切甚深智慧之结晶,是整个佛教史上前所未有、圆满齐备宣说释迦牟尼佛生平事迹之巨著。全知麦彭尊者以超拔的智慧...

海涛法师:爱和尊敬在修行的道上是并肩而行的 修

海涛法师:爱和尊敬在修行的道上是并肩而行的 修

◎我们为了佛、法、僧而搬的石头,这样的石头感觉起来就不会那么重。那是为了最高的理想而工作。能量来自于确定和肯定,来自于全心全意的工作。◎修行直接牵涉到我们生命的本...

舍报属于自杀吗?了庵法师火中念佛往生的故事

舍报属于自杀吗?了庵法师火中念佛往生的故事

舍报属于自杀吗?   实际上在佛教里面,杀生这个戒,缘起就是在佛陀时代,好多证了圣果的阿罗汉,他们看到这个色身苦不堪言,就想舍报,佛陀才说,这样的话,让别人对佛教生起讥嫌,不好,所以制的杀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