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焕法师:本焕长老谈佛教与慈善事业

本焕长老谈佛教与慈善事业

  诸佛菩萨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胸怀救度一切众生。我出家80年来始终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悲愿行化于世间,并把这句话亲自题写成条幅悬挂在方丈室。佛教所奉行的慈善事业,就是指从事慈悲善行的事业。佛教寺院本身就是一个慈善机构,因为任何一个人只要踏进寺院,见了佛陀的慈悲庄严,都能生起善念,而达到教化、救济心灵的作用。佛陀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慈善家,佛典中慈悲助人、护生救苦的思想与事例,比比皆是。
  深圳弘法寺毗邻港澳,珠江三角地区乃至国内外的香客到这里来的很多,香火旺盛,各方施舍多。有人问我这钱如何用?我一个百岁老人,睡觉只要一张床,饭有三顿,房有一间,穿衣有几件袈裟就够了,十方供养的还是要回报给十方。弘法寺的钱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用于建庙安僧,这是以道风建设为中心的需要;二是用于弘扬佛教文化和推进慈善事业。深圳弘法寺1985年始建,1992年建成开光迄今,我已在广东、湖北、江西、山东等地恢复或新建、接管十多座寺庙;用于弘扬佛教文化和推进慈善事业的钱至少也在6千万元以上。寺庙的钱来自四面八方,我们只是将这些钱用在了应该用的地方,为众生做了一些应该做的事情。众生得了寺庙慈善事业的照顾,改变了境遇,也意味着我们种了福田,报了众生恩。同时,也为国家分忧解难,报了国恩。我经常告诫弟子:眼里要有大众的影子,耳里要有大众的声音,心里要有大众的功德,身上要有大众的恩惠。这就是我们出家人的慈善观。
  你们问我佛教与慈善事业有什么渊源?凭我一个一百有一岁的小和尚的修行经历来看,中国佛教慈善事业的理论依据大致有这样四个方面:一是佛教菩提心慈悲度世理念,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的方便中,佛教的慈善事业是其一。《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慈悲即是拯救正在饱受困苦折磨的生灵,并使其生命充满永恒的快乐。佛教种种修持法门,乃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圆融运用,都与慈悲理念密不可分,因而慈悲度世的精神是人乘佛教之中心,是一切菩萨道的基础。二是佛教利他情怀的布施精神,布施为佛教徒实践佛法的四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首,是由凡入圣,到达涅槃彼岸的必经之路。对于布施者——无论是法施(即传播佛法)还是财施(救济贫穷等福利事业及公益事业)而言,要求做到“三体轮空”,即不求功德,不期回报,将布施作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是我们成就佛道之必须。三是佛教的福田思想,种福田为了圆成福德(佛陀的福德是圆满的),大致为敬田和悲田。敬田即护持佛教,尊重人伦师道,对三宝父母师长的供养等。悲田是对病者、贫穷、孤老以及动物的爱护与布施收养,以及利益他人的公共福利事业等。四是佛教的报恩思想,即我的生存,所有与我有关的有情无情均予我有恩,析之为四恩,即三宝恩(宗教性)、父母恩(家庭性)、国土恩(自然性)、众生恩(社会性)。总之佛教认为慈善事业是报效四恩、成就佛道的法门,是实践佛陀教法的基础,是传播佛教的保障。
  佛教主张悲悯众生,提倡布恩施惠。诸法之本性,既不应有人我之分别,亦不应有物我之分别。世人之追境逐欲,求名为利,自寻无尽之烦恼,实为自我清净本性之迷失。俗话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对于每个人来讲,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试问,世上有哪一个人不是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的?佛教是以布施心去转化贪欲心,佛教认为人世充满痛苦,但佛教并不否定人们创造的物质财富,以及人们必要的物质生活。他只是要人们不要迷执于物相,沉溺于物欲。人类创造的财富。归根结底是属于全社会的,对于个人来说终究是身外之物,不仅不可执著贪求,更应发心施舍,还之于社会大众。一个迷执于自我的人,必然把追求个人身心之欲求放在首位,这样他也就把自己封闭于自筑的牢笼中,终日用尽心计谋略,落得个无穷得失烦恼,而终归于空虚茫然的人生。若能打破我执,视人我诸法平等无二,行慈悲利他之行,则必将体现出自我的真实价值,识得清净本性之自我的本来面目。
   慈善是僧人修持和弘法的方便法门。
   六度,是大乘修行道的六项主要内容,是菩萨的正道,是摄尽一切菩萨道的总行,是僧众自度度他、福慧双修、三学具足的途径。位于六度之首的是布施,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布施有三种之分:第一种是法施,即以清净心为人宣说如来正法,令闻者得法乐,资长善根之功。第二种是财施,此中又分两类:一是内财施,即以自己头目脑髓,以至整个色身施于众生,如释迦如来在因地中行菩萨道,曾割肉喂鹰、舍身饲虎;二是外财施,以自己所拥有的衣食财物施予有情,令彼不受饥寒的痛苦。第三种是无畏施,即众生若有种种灾难怖畏之事,能够安慰他们,帮助他们免去内心的怖畏。财施仅能救急,不能救穷,只有治标而不能治本,真正的慈善事业必须能彻底解决受难者的痛苦。佛教基于世人迷昧因果,在烦恼苦海中轮回不已,因而广说缘起中道、因缘果报的道理,期望众生在正知正见下,转烦恼为菩提,化悲怨为力量,建立幸福快乐的人生。
   慈善不是佛教的最终目的,惟有奉行三皈五戒,四摄六度,自净其意,引人向善,乃至最终圆成佛果,才是佛教的最终目的。
  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慈善事业固然重要,但教育、文化更重要。除了财物的布施,我们还要协助教育受难者的道德、品格,从旁辅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帮助他们重新站起来,努力创造幸福美满的生活。而我们更应该发挥宗教净化人心、改善社会风气的功能,救急不救穷,做好佛教六度圆融的慈善事业。

 

点我:

相关文章

因果丝毫不爽,血泪的忠告,这就是轮回

因果丝毫不爽,血泪的忠告,这就是轮回

在医院的时候,常常有病人会问我:‘医师你几岁啊?’我说:‘三十二岁。’‘结婚了没有啊?给你作媒。’我就会请问她:‘请问您的日子过得很幸福是不是?’唉!竟然没有一个...

太上感应篇图说142:苛虐其下

太上感应篇图说142:苛虐其下

 经文:苛虐其下。【原文】只顾行凶悍,那知恶贯盈。鞭笞人胆丧,呼唱鬼魂惊。腹溃肝肠见,肢残血肉零。剉烧与舂磨,万劫入油铛。注:苛是烦琐,虐是残害。居官酷...

强烈推荐求好姻缘的原理与方法,附《求夫疏》与《

强烈推荐求好姻缘的原理与方法,附《求夫疏》与《

  求姻缘的原理与方法自古以来,爱情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美好的姻缘总让人向往。然而似乎只有得不到的东西才是最美的,很多人苦苦追寻,却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所谓“男...

学佛人要了解人间八个“不”,一定会看破放下!

学佛人要了解人间八个“不”,一定会看破放下!

学佛人要了解人间八个“不”,一定会看破放下:一、不贡高我慢。这个世界天外有天,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当别人把你当圣人的时候,你自己千万不能把自己当成圣人;当别人不把...

莫言谈佛教文化:内心有戒律 行为才会有约束

莫言谈佛教文化:内心有戒律 行为才会有约束

  莫言和理查德罗伯茨(Richard John Roberts)出席第四届世界佛教论坛。中新网图   澎湃新闻记者 龚菲     10月25日上午,两位诺贝尔奖...

净空法师:常常把佛像、佛号供养给一切大众

净空法师:常常把佛像、佛号供养给一切大众

我们得到佛法殊胜的利益,怎样报佛恩?怎样报师恩?前面佛教导我们,「当孝於佛,常念师恩」,不是佛把这个法门说出来,我们怎么会知道?不是这些老师历代祖师代代相传,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