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一法师:明一法师观心文集 一 心有五种佛教说

一.心有五种佛教说

我们的所作所为,无不是由我们的心来指挥。我们的心性是什么样的就会有什么样的作为。这些作为有虚伪造作的;有习气自然的;有无明盲目的;有智慧觉悟的几种。通过这几种心性的指导,我们为人处世会有千差万别的表现,演出我们千差万别的人生。

佛教中对心的描述有五种。第一个是肉团心,这是无自性的物体。第二个是缘虑心,表现虚妄攀缘的心性。第三个是集起心,表现习气的心性。第四个是含藏心,含藏了我们无始以来的无明心性。第五个是真如心,是我们的真正自性。

肉团心大家都容易理解,就是我们身体里面那块会不停跳跃的肉块。它是个物体,是无自性的。它是我们生命的最基础的组件。好比计算机硬件中的CPU。是五蕴里面的色(物质)蕴。

缘虑心是指我们遇到事物后,根据自己的含藏(以往的知识)进行思考、分别、判断、觉悟等等的虚伪造作,是一个很不稳定的过程。因为每一个人的含藏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心情不同、环境不同等等,对同一个事物的表现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甚至因为个体的情绪作用对完全相同的事物会有不同的表现,是我们生死烦恼的根源,是要想办法断掉的。

集起心是我们无始以来所养成的心性表现。我们所说的下意识就是最好的例子。因为我们对于同一件事物的处理过于频繁,形成我们的习惯,或者叫串习,甚至到下意识。比如我们眼睛一遇到自己感觉不对劲就会眨眼或者闭上。也就是说这部分的心性处理事情的时候是不需要去找含藏(知识)进行分别的。这是可以训练出来的心性,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一切的修行才能改变人们心性。使它接近真如心,它与真如心的最大区别是没有觉悟。

含藏心是我们无始以来全部的心的表现。因为无始以来各种各样的心性很多,全部存在里面,现在因为隔阴之惑(注1)只能想起一部分,而且还是很少的一部分。比如我们三岁以前的事情是想不起来的,很类似个人的“天性”。我们遇到事物的时候就会在这个“模糊的数据库”里面查找,比较,分别,判断。因为我们以往的“认识”都是有缺陷的,再加上隔阴之惑,所以在外面的表现为无明或者是似是而非、难以确定。被缘虑心所利用就产生妄想烦恼;被真如心所利用就表现为智慧、觉悟。转变的过程就是集起心起作用的过程,或者说利用集起心的作用,使得它含藏有完整的“认识”从而转变我们对事物的处理态度。所以永嘉大师说:“无明实性即佛性”。

真如心是我们的真心,或者叫觉悟心,或者叫智慧、或者叫佛心、或者叫禅心等等,也就是永嘉大师所说的:“无明实性”。它是对外界事物的真实反映。表现为智慧或者叫寂照,寂者巍然不动,照者明明白白,或者说如如不动。因为它能全面地看待事物,所以表现为虚怀若谷,或者说心包太虚等等。正是因为这样,含藏中的无明,因为“认识”的全面,转变成真如。它是能够正确“认识”事物的途径,这是我们修行的目的。

注解:

1.“隔阴之惑”

我们受身过程叫入阴,现在是前阴,死后是中阴,再受身后叫后阴。隔阴就是前、中、后阴的转变。因为转变的痛苦,所以我们的含藏里面的东西就会迷惑、忘记等。使得我们表现出无明,有的人“隔阴之惑”不深就会记得其它阴中的事情,叫宿命通;有的人模模糊糊记得一点点,所以表现出某件事物似乎好像认识,模模糊糊等等。

后面敬请关注《五种心性可观察》

 

点我:

相关文章

净空法师:不是每一个作恶的人临终都能回头

净空法师:不是每一个作恶的人临终都能回头

跟其他宗派不一样,其他宗派是修因证果,净宗直捷叫你得果报,真的是得不思议的果报,这理上讲得太清楚了。你看看,前面我们所读下来的,五逆十恶、造作极重罪业的人,临终地...

仁清法师:供养凡夫僧,生的是供养三宝的功德

仁清法师:供养凡夫僧,生的是供养三宝的功德

“有诸数取趣。于师及比丘”。对于恩师、法师和比丘,这是狭义的,这个师是狭义的。如果把这个师广义的说的话,就是一切善知识,包括世间的教你的、帮过你的,这些友人,也属...

宣化上人:临终时,有恶鬼化现成亲戚朋友骗去恶道

宣化上人:临终时,有恶鬼化现成亲戚朋友骗去恶道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又阎浮提”:又南阎浮提中。“临命终人”:在人临要死的时候,“不问善恶”:也不管他是善,也不管他是恶。“我欲令是命终之人”:我都想令这将命终的人...

嘎玛仁波切:谈到修行,首先要从“做个懂得感恩的

嘎玛仁波切:谈到修行,首先要从“做个懂得感恩的

在藏地,清净的修行人,往往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出家,几十年如一日,不停地精进学习经律论三藏,还要学习佛教的文化,也会学习到医疗、建筑、美术、天文星算学等等。作为佛教...

净空法师:关于“自杀”的开示,救度自杀

净空法师:关于“自杀”的开示,救度自杀

●救度自杀——自杀不是了,而是不得了自杀,比你活着还要苦,还要可怕这个世间,有很多人感觉得人生太痛苦,活不下去就自杀了,以为这一死,什么都了了!哪有那么便宜的事情...

净空法师:行为还不如在家人,现个出家相,要不要

净空法师:行为还不如在家人,现个出家相,要不要

「《探玄记》曰:生我福故,名福田。」我的福,它能够生长我的福报,这就是我的福田。「又《优婆塞戒经》明三福田」,我刚才说的。第一个,「报恩福田,父母师长也。」父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