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易明教授:佛教与生态文明关系蠡测
佛教与生态文明关系蠡测 金易明 世人一般以为,佛教对人类生态文明的贡献,在于佛教拥有不杀生的戒命、食素之理念,特别是中国汉传佛教的出家僧,自南朝萧梁时代开始施行的茹素行止。但是,在佛教的故乡印度,不杀生并非佛教一家之戒命,包括耆那教、婆罗门教及以后的印度教在内的所有印度本土宗教,都在比较宽泛的意义上遵守此项戒命,其差别仅是执行的宽严、不杀之生灵的范围之广狭;对此戒命自有比佛教更加严格遵守的耆那教在。更何况,现代社会中,正在逐步风行素食主义潮流,此风潮与佛教本不具有必然之联系。由此可见,如果仅从上述角度去认识佛教在人类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似乎其意义并不突出,也不能显示佛教的特殊性和殊胜性。因此,在此层面上去讨论佛教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其价值和学术意义,确乎令人或有泛泛而谈之感,或有浮光掠影之嫌。问题是,佛教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我们应当站在什么高度、以何种视角来考察,才能予以切实的把握。 众所周知,佛陀是为一大事因缘而住世,度化生活于五浊恶世中的芸芸众生。所以,一般而言,我们似乎都看到,佛教由于主张不杀生、食素,因此佛教对于生态平衡、野生动物及环境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其实,笔者认为,佛教的一系列主张,特别是其教戒中的相应规定,尽管确实对生态的平衡起到重要的作用,其效果和感召力也确实异乎寻常。但并不能由此认定:佛教对生态文明的贡献,仅仅止于不杀生及茹素的倡导。佛教对生态文明的贡献,以及对改善生态环境、树立人类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指导意义,首要的并不在于佛教具体对生态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和要求,而是佛教提供了什么样的思路和心理调适机制。因为,笔者认为,生态文明实际上是以有情为中心的一种价值判断,是以心态调适为基础的。此点,在前几年被炒作得十分火爆的“香格里拉”问题上,即可发现其端倪:固然,香格里拉有“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之美誉;但在这种保存尚好的生态环境背后,其支撑点是“香格里拉人”平和的心态及健康的心理,那种向自然“适度”索取的理念——只取上苍赐予的、对我们生活所必需的那部分。世人曾经将香格里拉的理念概括为“各民族和睦相处,不被种族、信仰、习俗所界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自然索取节制,以一种适度作为行为准则建立起来的文化秩序。”其实,这本身也是一种理想的、完美的生态文明境界的描述。理解香格里拉的理念,若离开其中所蕴涵的佛教之义理观念,无疑是雾中看花;进入香格里拉的境界,如缺失宗教的情怀,则更是难参其道。重要的是,香格里拉的境界,体现了人类高度理性的人文主题:和谐、自然、发展。 由此可见,生态文明的建设,关键在人类心态和心理的基础性调整。而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此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研究解决生态困境时,决不能忽视、甚至于无视心态对于生态的重要影响力。佛教有句名言:“心净则土净”,系“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之经文的净宗阐述,其中已经蕴涵着“心态的调适系生态平衡之基础”的命题。因此,佛教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举净化心灵之纲,张生态文明之目”的功效。 鞠躬尽瘁为佛教.终生护法忘躯劳 ──缅怀爱国高僧真禅长老 岁月倏忽,转眼间,一代高僧、原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 慈善要有善有智慧 不论是不是佛教徒,慈善是不分宗教、不分信仰的。但也有很多人对慈善有很多的误解,以为慈善就是捐钱,在得与失之间感觉不平衡。慈善对人生、对生命到... 基督教与中国佛教的对话——21世纪的精神修练与实践智慧 千年少林:慧命的追求◎释永信 尊敬的杜维明教授,尊敬的麦克格拉斯教授,尊敬的芒德福特博士,尊敬的宁梵... 所谓无上供养,即超越有上供养的供养,其实这就是法供养。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我以广大的胜解心深信法界中的每一个微尘中都有... 我的朋友经常问我,《了凡四训》讲的是什么?《了凡四训》四篇文章,讲得非常圆满。第一章「立命之学」,就告诉你命运怎么来的?命运怎么形成的?命运是怎么改造的?为什么要... 问:请开示在家居士做火供,要不要请出家法师住持火供?答:如果是对佛菩萨做火供,还是请出家人做主法。但是如果你的目的,只是施食给鬼道众生,那没关系,因为在家人丢黄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