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受恩不感念怨不休

“一饭之恩,古人必报,报即无力,心必铭感,念兹在兹,不可或忘”。这是中国古圣先贤,不但是教导我们,而且做给我们看。“《智度论》曰,受恩不感,甚于畜生”,这是佛经上说的。受人之恩,没有感念这个心,连畜生都不如。

佛给我们讲“贪瞋痴慢”是恶道的业因,贪是饿鬼道,瞋恚是地狱道,愚痴是畜生道,傲慢是修罗道。傲慢还要修福才是修罗道,不修福,三恶道去了。世出世间圣贤教导我们,修什么?无非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把贪瞋痴慢修掉,修就是修这个,除贪瞋痴慢。

佛在一切经论里面常常教我们回头,返至本处。本处是什么?本处是一念不生,本处是清净心,是真如自性。诸佛菩萨也为一切众生服务,事情做完了,能够返归本处,都能够回到清净平等觉,这是本处。真正能够回到本处,就是知恩报恩。

我为众生服务,还要讲条件,还要讲代价,那不是服务,那是交易,是有条件的。我一定要接到丰厚的供养,一定要得到相当的尊敬,这不是谈条件吗?孔老夫子跟释迦牟尼佛都不谈条件,一切都随缘。世尊的示现是托钵,人家给什么就吃什么,哪有选择的?他们生活方式非常简单,晚上树下一宿,走到什么地方随遇而安,整个身心奉献给一切众生,为一切众生服务。

服务里面,最殊胜的、最有价值的是什么?教化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是真实功德,无比的功德,无量功德。为什么?唯有开悟才能真正离苦得乐。觉悟的人,不管过什么样的日子,不论自己是什么身分;我前面跟大家举例,乞丐都好,他都快乐。为什么?他觉悟了,做乞丐都快乐,他所享受的那个快乐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迷了就苦,迷了做天王还苦,人王更不必说了。

真正乐是从悟当中得来的,苦是从迷当中得来的。谁能帮助我们破迷开悟?佛陀、菩萨,我们称为老师、称为善友。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本师,阿弥陀佛也是我们的本师,所以我们受恩,要知道什么是恩、什么是德,明了就觉悟,不明就迷惑。几个人真正能明白?明白的人少。

天天读经,天天接受佛法薰修,是不是真的觉悟过来了?没有。真的觉悟过来,他的思想行为不一样,他所表现的是佛菩萨,是觉正净的行为,是清净平等觉的思想,那怎么会一样?觉悟的人,舍己为人;迷惑的人,绝不会牺牲自己。诸位要知道,牺牲自己是相似的觉悟,不是真正觉悟,真正觉悟连牺牲的念头都没有。他还有牺牲念头,有牺牲念头自己就很委曲,委曲求全,这在儒家讲,这是君子不是圣人。圣贤连这个意念都没有,他才是真正清净平等觉,这才是报恩。

 

点我:

相关文章

海涛法师:吝啬鬼伊利沙

海涛法师:吝啬鬼伊利沙

  从前,有一个名叫伊利沙的富翁,他拥有万贯家财却生性吝啬,从不布施给别人任何东西,对自己也十分刻薄,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破烂衣服。  伊利沙有一个邻居,钱财不多,可是每天都吃大鱼大肉,还经常宴...

以至诚心供佛,获大利益果报

以至诚心供佛,获大利益果报

  昔日,世尊在负弥城随缘度化。有一天,佛陀告知阿难尊者一起前往波婆城,尊者回答:“是的,世尊!”阿难随即严整衣钵,与诸大众随侍世尊,经末罗城来到波婆城的阇头园。  当时,有位名叫周那(又译纯陀)...

净空法师:发现先生有被附体的现象,如何化解?

净空法师:发现先生有被附体的现象,如何化解?

摘自《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五十七)  问:弟子今年结婚,结婚前半年经常梦到一个女子,请我不要跟我的先生结婚。结婚半年之后,弟子发现先生有被附体的...

张曼涛教授:中国佛教的思惟发展 三、中国佛教之

张曼涛教授:中国佛教的思惟发展 三、中国佛教之

三、中国佛教之被限性与展开性 此一特殊形态之形成,不用说,一是顺应中国语言的思惟形式,而展开了一种迥异印度的思想特色。而同时又综括了中印两种特异的精神内涵,开...

执意独修的弥醯尊者

执意独修的弥醯尊者

  世尊成道后未久,弥醯尊者作为侍者,悉心照料着佛陀的饮食起居。  有一天一大早,弥醯就外出乞食。乞食完毕,尊者在返程途中,见到一处地势平整、清凉幽雅的树林。在树林的旁边,清泉徐流,犹如一条蓝带缓...

黄柏霖:皮肤癌末期,放生四个月以后,癌症消失得

黄柏霖:皮肤癌末期,放生四个月以后,癌症消失得

我这里就讲一个公案,你想要长寿,就不要造杀业。所以在台湾有一位早期的留美科学家,叫雷久南博士,她说,素食放生是福寿之本,她就讲一个公案故事。她说,有一位加拿大的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