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八)~N 12

1288经:本经阐说如法布施的福报功德。

一位天人说偈而请佛印可,偈为:“悭吝生于心,不能行布施;明智求福者,乃能行其惠。”我们在行布施之时,往往注重于形式与程序的程式化,实际上便是“著相布施”。天人所谓的布施,即注重于心布施。倘若在布施之时,心里却十分地舍不得,那布施的功效必将大打折扣。有布施之行却无布施之心,这本来就是很不明智的做法。故而天人说“悭吝生于心,不能行布施”,甚至反而不如不布施呢!

佛陀的回答内容涉及面比较广,可以分为六个小节:

1、贫穷却不肯布施。“怖畏不行施,常得不施怖;怖畏于饥渴,悭吝从怖生。”我们人人都害怕贫穷,都羡慕大富大贵。若将贫穷视为不肯布施为理由,则无法站得住脚,因为这样可能会造成新一轮的恶性循环,即贫者愈贫,富者愈富。为什么这样说呢?“此世及他世,常痴饥渴畏,死则不随死,独往无资粮。”原因是我们此生贫穷而不布施,死后因为没有布施功德作为资粮,故而下生也必然低贱贫穷,最终使自己越来越迫近于赤贫。

2、贫穷而知布施。“少财能施者,多财难亦舍;难舍而能舍,是则为难施。”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有些人虽然一贫如洗,可是他们却知道广行布施,力所能及地为大众做好事,想方设法帮助他人,替他人排忧解难。相反,有些人财大气粗,却吝啬十分,只顾自己挥霍而不顾他人死活。所以佛陀说“难舍而能舍,是则为难施”,自己明明有困难,却千方百计行布施,这样的布施才是真正可贵难得啊!

3、布施当如法而行。“无知者不觉,慧者知难知;以法养妻子,少财净心施。”布施不是倾己所有,要将适当比例的财物留作父母及妻子儿女的生活、学习费用,在这个基础上,再尽力去行布施,则更符合佛法精神。从这里可以看出,佛陀在讲行布施时,充分考虑到人己兼利,十分人性化。

4、布施用途需如法。“百千邪盛会,所获其福利,比前如法施,十六不及一。”一些人习惯于行布施,但是从来不分对象,花钱无数去祭祀,举行“百千邪盛会”,虽然钱花了很多,却收效甚微。

5、财施的来路要正确如法。“打缚恼众生,所得诸财物,惠施安国土,是名有罪施。”这里讲到了“有罪施”,事实上回答了很多棘手的问题。比如说,有些贪官污吏、暴发户们到寺院里出手很大方,但是他们钱财的来源却很有问题;一些工厂主对工人百般盘剥,榨取工人的血汗钱(剩余价值),然后拿着这些很有问题的钱财去做功德,虽然也有功德,但是毕竟已经造下了恶业,这便是“有罪施”。

6、布施应平等如法。“方之平等施,称量所不及,如法不行非,所得财物施,难施而行施,是应贤圣施,所往常获福,寿终上生天!”平等布施且能恭敬布施,这便是符合于圣贤布施之法。这样的布施,无论生前殁后,均能获得无边的果报。(4.3.)

点我:

相关文章

宣化上人:居士们以为这是功德,其实是帮出家人下

宣化上人:居士们以为这是功德,其实是帮出家人下

居士们以为这是功德,其实是帮出家人下地狱!宣化上人慈悲开示:居士们供养出家人,切记莫生贪心。好像你去护持一个法师,我去护持一个法师,令出家人分开,不能同住修行,这...

三皈依背后的深意,不看不会懂

三皈依背后的深意,不看不会懂

所谓三归依者:第一归依佛,第二归依法,第三归依僧。何以先当归依佛?佛为大觉世尊,究竟常乐,永离苦恼,导诸众生,出迷笼,就觉道。佛为教化主,故先当归依佛。次当归依法...

学业荒废的我持诵《准提咒》找到了工作

学业荒废的我持诵《准提咒》找到了工作

1. 前年毕业不久我到东莞去找工作,那时为了有个落脚处,我在大岭山镇大塘处的一条街道旁附近租了一间房子,我每天在此间房子里颂经念咒以祈求我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街道...

独尊湛现:什么是真正的“财神爷”

独尊湛现:什么是真正的“财神爷”

阿弥陀佛,大家好。我们人生中,如何能让自己的事业兴旺?现在有很多人,无论是什么行业,都请一尊财神爷来供奉,但是大家却不能够了解,究竟什么是财神爷,不懂其义。我们就...

家有两尊菩萨最应该供养

家有两尊菩萨最应该供养

现在的人把钱看得尤为重要,比自己的父母都重要,一天到晚都想着怎么来钱,天天拜财神爷,给财神爷上供果,渴望改变自己的财运。看到这样的状态,菩萨也是告诉我们,如果一个...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六日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六日

第六日 第一堂 这次的题目,是禅与生命的认知,禅定是内圣外王之学,是最初步的内圣修养。因此反复从诸位打坐姿势、七支坐法讲起,讲到六妙门入门的方法,修禅定对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