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财靠布施,欲布施需先供养父母

很多同修善法功德没少做,行善多年却依旧贫穷困苦,为什么会这样呢?

《优婆塞经》云:若先不能供养父母,恼其妻子,而布施者,虽得财宝常耗不集。

若人施已生于悔心。若劫他物持以布施。是人未来虽得财物常秏不集。

若恼眷属得物以施。是人未来虽得大报身常病苦。

若先不能供养父母。恼其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恶人。是假名施不名义施。如是施者名无怜愍不知恩报。是人未来虽得财宝常失不集。不能出用。身多病苦。

而我想到查觉姆是什么意思的时候,顺便找到了亚青寺空行姆的开示。这个开示,刚好也是关于【福报】的。真是机缘巧合。跟上面的回向愿望希望先供养父母,再上供下施,切合主题。这里一并附上。

一天下午,有许多信众提出请求皈依空行母,空行母说,“你们明白什么是善吗?”。无人应。空行母照见所有的人内心的每一个分别念,以及过去所作所为种种,如同看镜子一般透彻明了。空行母接着说:“你们的善,是贪心的善。”“为什么这样说呢?你们帮助别人,想的是这样我的运气会好,我会增长福报,这不是佛所倡导的善,是你们的贪心。如果你们不明白佛的道理,永远也无法明白真正的善。”

“你们嘴上口口声声说自己是佛弟子,如何如何的行善,可是在家里连自己的父母老人家都不照顾,平日让他们看孩子、扫地、做饭,像个丫鬟、奴隶一样使唤他们——对待父母都不慈悲,还会慈悲哪个众生呢?你们说自己是善的,我不相信!”言毕,有人脸红的低下了头;有人痛哭流涕,不能自己。

“你们的福报是哪里来的你们知道吗?如果你们的父母没有给予你们这个人身,含辛茹苦把你们养大,你们能有今天吗?你们总认为自己有好的工作、有钱赚是自己的能力大,认为自己了不起,这样想是不对的!真正给予你们福报的、真正了不起的是你们的父母啊!父母就是你们家中的佛。你们一切的福报都来源于父母。没有父母,今天你们也不可能见到我。如果对父母不孝顺,修行是无法成就的。如果对父母孝顺,修行才会顺利、没有障碍。”

---亚青寺卓德巴姆空行母

所以发财的修法,就是上供下施,布施贫苦。想财运好,来得快,供养父母、三宝,绝对是现世报的。

供养贫困觉姆时弟子写的回向是:顶礼上师三宝,弟子圆文,供养贫困僧尼或觉姆,以此善根福德等起,忏悔学修脱节,不按次第修学,没以财物供养父母的颠倒见少资生报具力重罪,回向增长资生众具,先供养父母,令父母欢喜,再继续上供下施。

供养到账后占察:弟子希望供养亚青寺贫困僧众,增长资生众具,求菩萨以有所求90至98轮相开示,

简轨,12把,13+30+47=90,有所求皆当得。

分析: 这个皆当得,菩萨的意思,大概就是忏悔和供养善报都将得到吧。本人也是月光族,供养寺院的善款不多的 5 元。这 5 元是以忏悔的意乐,通过闻思修业因果后,修正颠倒见、发愿不颠倒见,按佛教授的布施次第,对贫困觉姆做的供养。

希望各位看到感应之后,能够对自己的父母好点。不要只知道给别人温暖,对自己的父母却十分冷漠。

 

点我:

相关文章

佛陀以慈悲心降毒龙入钵

佛陀以慈悲心降毒龙入钵

  佛初成道于鹿野苑度五比丘,又度化了耶舍等五十位年轻比丘后,思索着该往何方弘法,才能广利一切人天?   摩竭提国的优楼频螺迦叶三兄弟,信奉外道的他们,极受国王臣民的尊崇敬仰。虽然傲慢难调,...

佛教故事:老幼免遭沉溺之灾

佛教故事:老幼免遭沉溺之灾

  苏州皋桥地方有个姓张的老翁,素信佛法喜斋僧,奉佛善行远近闻名。万历三十九年(1611),他携带八岁的孙子,到普陀山进香礼佛,千里迢迢不辞辛劳,日行夜休,一日来到杭州钱塘江码头,欲乘船渡海。他们...

《安士全书》:死后复生(出《感应篇广疏》)

《安士全书》:死后复生(出《感应篇广疏》)

恭摘自《安士全书白话解》死后复生(出《感应篇广疏》)节选05吴郡某司理①突然死去,一个晚上后又醒来了,急迫地呼喊家人,赶快请太守②及其部属来。太守一到,司理马上跪...

净空法师:一切牵挂统统要放下,是不是太无情无义

净空法师:一切牵挂统统要放下,是不是太无情无义

他(倓虚老法师)在《念佛论》里面举了一个出家的、两个在家的;两个在家,一个是男居士,一个是女居士。女居士姓张,是青岛湛山寺的信徒,家里面非常清寒,有两个小孩,大的...

出轨堕胎,纹身果报真的十分巨大

出轨堕胎,纹身果报真的十分巨大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寒冷寂静的夜晚,一对老夫妇在他们破旧的茅草屋里说:遵守天尊神明的戒律,不去犯罪,那是有钱人的事情,谁还会在吃饱穿暖的时候,去做那些老天爷不允许...

魏承思教授: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五章 中国佛教

魏承思教授: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五章 中国佛教

第五章 中国佛教史学 佛教自汉末传至中国,经历了一个传播、发展、繁荣、衰落的漫长过程。中国的佛教史学也随着这个过程逐渐发展起来。中国古代史学十分发达,历史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