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念祖:佛法的基本与要径

六、觉路进程 ——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功纯、业净、妄消、真显

先师夏老以“持戒念佛看经教,察过去习毋自欺”十四个字,概括了净业行人背尘合觉全部的用功下手处。又以“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功纯、业净、妄消、真显”十六个字,指出了在觉路前进的、从始至终的全过程。夏师所示文字精简,义理深广,实是无上醍醐。 “理明”。“理”是本体,即“实际理体”。“理”与“事”相对。从理显事,从事表体。譬喻:理为水,波为事,波从水现,波有千差,水只一体。理即人人本具的自心,即是法身。法身无相,现一切相。所以“青青竹叶,无非法身”。密宗观音仪轨:“所见一切皆法身。”大地山河森罗万象,都如水上之波,从水所现,除水以外,没有自体。 于这些道理,若能明白,便是最初步的明理。若能深明妙谛,老实念佛,念念中暗契无住生心,念来念去,念到事一心,见思惑任运脱落,便是进一步的明理。若到理一心,破一分无明,显一分法身,便是真实的明理。打破全部四十二品无明,明显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便成正觉。 “信深”。经教中说:“佛法如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足证若缺信心,就不能入佛法。

 莲池大师《疏钞》中说:“信即心净”,“唯有不信,自相浑浊如极秽物,自秽秽他”。大师说,信心就是清净心,只有狐疑,才使得自己身心浑浊污秽一团糟,这个不信的心,不但使自己浑浊,它就像极脏的东西,谁接触到它,谁就沾上了脏。所以大师总结说:“信为急务。” 禅宗硕德高峰禅师在语录中说:“信是道元功德母,信是无上佛菩提,信能永断烦恼本,信能速证解脱门。”又说:“从上若佛若祖,超登彼崖,转大法轮,接物利生,莫不皆由此一个信字中流出。”可见“信”是关键当中的关键。 一般人都会说:我是佛教徒,焉能不信?这由于不知信有深浅邪正之别。许多人皈依佛教仍信外道,这个信心就不正。又有人能信有西方有极乐,有阿弥陀佛,只信到这里,此信很浅,不是深信。《弥陀要解》指出六信:理、事、自、他、因、果。六者都信才是深信。 信有极乐,是信事;信有弥陀,是信他:在六信中,只占两信,仅有三分之一,此信甚浅。若要深信,就须明理。六信中的“理”与“自”,都包括在所明之“理”里面。前已说明理是理体,是法身,也就是当人的本源佛性。极乐的一切事相庄严,都是理体、法身、自心的流现。这就不但信受了表面的事相,而且体会了事物的本体,才认识事物的真实处,这才是深信。 他佛自佛也是如此。只信阿弥陀佛是信他佛,不明本师所示自身本具如来智慧德相、自己是佛。《观经》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若能信受本师成佛时的开示,就容易了解《观经》的经文,自己修行念佛,是自己的本心在作佛,至于自己的本心呢?“本具如来智慧德相”,“是心是佛”。这才能接受《观经》的无上开示。不但信他佛,并能信自佛,所信就深入了。同样是信,邪正深浅四种功德的差别,不是数字所能表示。 “愿切行专”。上明理明信深,由于明理,能生正信,而且深入。既明理体又能深信,自然会发愿,产生愿力。一切众生都具如来智慧德相,都是可度的。

  目前沉沦六道痛苦无量,都是冤枉地在受苦。都是在做恶梦,惊吓得大喊大叫,赶紧把他叫醒,快醒醒吧!别发梦癫了,何必受这罪!一醒就什么事都没有了,狮子、老虎都没有,梦境,就是这样。你懂得这个道理,愿力就来了。 众生都是可度的,没有不可度的,都是由于妄想执著,一时的颠倒。信能深,愿就切。切就是恳切与切合实际。不恳切的愿叫作虚愿,不切实际的愿叫作狂愿,两者都是徒劳,不能落实。若发切愿,自然行持就专一了。《四十二章经》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大经”三辈往生都因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不是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东翻一翻,西找一找,东张西望一事无成。(《心声录》,黃念祖著,中国书籍出版社)

 

点我:

相关文章

蔡礼旭:财富的因在哪?

蔡礼旭:财富的因在哪?

问:财富的因在哪?真正的因在哪?答:财布施。对。你要种什么种子,往后它才会长成你的财富?财富的真因是财布施,要懂得多布施,我们的福田就会愈来愈宽,所以是财布施。缘...

海涛法师:请问如何摆脱缠身灵?(附体)

海涛法师:请问如何摆脱缠身灵?(附体)

请问如何摆脱缠身灵? 答:这个有一些人非常关心,人一旦被东西附体了,是非常痛苦的事情。首先你要从自己的心灵上找问题,可能你有很多的心态是不好的,你的心是祂的家祂...

信愿法师:助念超度亡灵,世人每以​

信愿法师:助念超度亡灵,世人每以​

问:助念超度亡灵,世人每以诵经为胜,念佛为劣,是否正确?正确吗?不一定正确。师父十多年来助念的一千多个,我经常遇到这种情形:“师父!你帮我们诵经,不要跟我们念佛。...

传喜法师:认清轮回 超脱轮回

传喜法师:认清轮回 超脱轮回

认清轮回 超脱轮回 传喜法师新店大明讲堂开示 苦中修安忍 各位辛苦了!受戒累不累呀?(众答:不累)。好,不累是假的,但是累并不怕,就像出家、修行都很...

净空法师:自私自利从哪里生起?

净空法师:自私自利从哪里生起?

放下见惑,见里头五大类,第一类「身见」,真正知道身不是我。身不是我,自私自利放下了。要知道,无量无边的罪业从哪里生起?就从自私自利生起。自私自利从哪里生起?从认为...

以爱对恨,恨自然消失

以爱对恨,恨自然消失

即使一个非常宽容的人,也往往很难容忍别人对自己的恶意诽谤和致命的伤害。但唯有以德报怨,把伤害留给自己,才能赢得一个充满温馨的世界。释迦牟尼说:“以恨对恨,恨永远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