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得好好活​着

有人活了一辈子都不明白,

什么才算是意义的事情。

在很多人看来,自己实在太渺小了,

干不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其实一件事,有没有意义,

并不在于这件事的大小。

任何一件事情,哪怕再小,

只要是你该做的,

你用心把它做好了,

这就是有意义的。

大热天,禅院里的花被晒蔫了。“天呐,快浇点水吧!”小和尚喊着,赶紧跑去提了桶水来。

“别急!”老和尚说,“现在太阳大,一冷一热,非死不可,等晚一点再浇。”

“该浇花了!”傍晚,禅院里的花已经成了“霉干菜”的样子,老和尚才想起来浇水。

“不早浇……”小和尚嘀嘀咕咕地说,“一定已经死了,浇不活了。”“浇吧!”老和尚漫不经心地吩咐道。

水浇下去没多久,已经垂下去的花,居然全立了起来,而且生机盎然。

“师父!”小和尚喊,“它们可真厉害,憋在那儿,撑着不死。”“胡说!”老和尚纠正,“不是撑着不死,是好好活着。”

“这有什么不同呢?”小和尚低着头。“当然不同。”老和尚拍拍小和尚的头,“我问你,我今年八十多了,我是撑着不死,还是好好活着?”

上晚课的时候,老和尚把小和尚叫到跟前:“怎么样?想通了吗?”“没有。”小和尚还低着头。

老和尚敲了小和尚一下:“笨呐!一天到晚怕死的人,是撑着不死;每天都向前看的人,是好好活着。”

每个人都拥有一次生命,

没有谁的生命比别人的更尊贵,

也没有谁的生命比别人的更卑贱。

问题在于并不是每个人都懂得生命的意义,

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

珍惜生命的人,懂得好好活着,

生命对于他来说是恩赐;

畏惧生命的人,撑着不死,

生命对于他们来说反而成了负担。

云林禅师门下有个叫慧智的弟子,出外参学二十年后回到了师父身边。

在云林禅师的禅房里,慧智述说了自己在外游学二十年的种种见闻和感悟,最后慧智问道:“师父,这二十年来,您一个人还好吗?”

云林禅师道:“很好!很好!讲学、说法、著作、译经,每天在法海里泛游,世上没有比这更快活的生活了,每天,我忙得好快乐。”

看着年迈的师父,慧智关心地说道:“老师,您应该多一些时间休息!”

夜深了,云林禅师对慧智说道:“你休息吧!有话我们以后慢慢谈。”

第二天一早,慧智就被一阵木鱼声敲醒了。慧智走出禅房,发现敲鱼诵经的声音正是从云林禅师的禅房里传出来的。原来云林禅师每天都是这样早起晚睡,忙个不停。

白天,云林禅师不厌其烦地对一批批来礼佛的信众说禅讲法,一回禅房不是批阅学僧心得报告,便是拟定授课的教材,每天总有忙不完的事。

好不容易看到云林禅师刚与信徒谈话告一段落,慧智抢着问云林禅师道:“老师,分别这二十年来,您每天的生活都是这么忙着,怎么都不觉得您老了呢?”

云林禅师道:“我没有时间老呀!”

“没有时间老”,这句话后来一直在弟子慧智的耳边响着。

这个故事不由让人想到了几千年前的孔子。《论语》里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孔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这一天就来到了楚国的叶城,叶公沈诸梁热情地接待了他们,但他对孔子不怎么了解,就悄悄地问子路,子路一时不知怎么回答他。

孔子事后得知就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么说呢: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不知老之将至”和“没有时间老”虽远隔千年,却有种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味道,这难道是佛法和儒学的惺惺相惜?而我更愿意称之为两种文化对于生命感悟的殊途同归。

我们说人生在世一定要好好活着,怎么样才算好好活着呢?“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而已!别闲着,做你该做的事儿去。

活着的最高境界,就是好好活着。

若有信仰,将有前程,有目标。

若无信仰,也只是成人成家,

待老待死,百苦交煎。

有信仰,深信佛,念佛定可得去,

平时所有言行,皆为修行之对境,

是成就菩提资粮的重要途径。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

死亡是新生命的起点,

未来的佛国生活是一片光明。

有了信仰,道德有保障,死亡可看破。

试问这人怎么会不幸福?

没有信仰的人,不知道生命的终极,

不知人生的意义,每日皆为儿孙忙碌,

殊不知儿孙自有儿孙福,

在忙碌中浪费光阴,

糊里糊涂的轮回一世又一世。

南无阿弥陀佛

 

点我:

相关文章

索达吉堪布:临终注意事项与丧事办理之细节

索达吉堪布:临终注意事项与丧事办理之细节

人难免都会离开这个世界,死亡对于修行人来说是一件大事。如果面对死亡,在生命结束之前我们应该知道些什么呢?在这里,我还要向大家强调几个问题:第一,在死亡到来之际,不...

道宣律师与窥基大师的公案

道宣律师与窥基大师的公案

  道宣律师与窥基大师的公案  中国律宗初祖是终南山的道宣律师,持戒精严、清净,感得天人供养。他日中一食,午餐由天人送供养,不需要自己去托钵。同时代的窥基大师,出生于豪门贵族,是尉迟敬德之姪儿。玄...

佛陀度化父亲

佛陀度化父亲

  来源:《佛宝论》  佛陀在出家前曾对父王许下承诺,成道后将父王救度到彼岸。佛陀成道后在舍卫国受到了广大信众的尊崇,还乡度化释迦族的因缘也逐渐成熟。  此刻净饭王对释尊的思念也日益迫切。宠臣优陀...

苦来自于欲

苦来自于欲

  佛陀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弘法时,一天早晨,佛陀着衣持钵,准备入城乞食。有一位阿支罗迦叶居士正准备出城办事,在往耆阇崛山的路上,他远远地便看到佛陀。阿支罗迦叶请示佛陀:‘世尊,我心中有一些疑惑,不...

非常可怕的世俗欲乐,阿难的故事

非常可怕的世俗欲乐,阿难的故事

  佛陀的僧团中,有一群刚出家的年轻比丘,他们原本是侨萨罗国中贵族或大商人的孩子,平时生活富裕又可以随心所欲;后来听到佛陀讲经说法,一时感动就相邀一起出家,加入佛陀的僧团。  可是,他们在僧团生活...

净土圣贤录三编新白话版16

净土圣贤录三编新白话版16

  民国王桂祥  王桂祥,是湖南湘乡人,靠盐船为生。本性好善乐施,长素信佛。在船中设小佛阁,礼诵有固定功课,二十多年没有间断。近年才把船事交付二个儿子,自己就在家专心念佛。民国丙寅年,四月十八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