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圆法师:《阿弥陀经》的妙用是往生和不退

释迦牟尼佛讲的经各有不同的功用。如《楞严经》是以离爱得脱为用,《心经》是以度苦破妄为用,本经是以什么为用呢?从因上说,这部经是末法时期,众生得度的最重要的一部经典。因为随着众生根机越来越劣,众生靠自力来修戒定慧是没有什么希望的,了生死也不太可能,所以要仰靠佛力加持来横超。这个法门,对末法众生是非常当机的,乃至法灭尽后,佛还要用慈悲愿力加持这部经再住世百年,来救刀兵劫的众生。这个经灭了以后,一百年以后、经灭了以后,还有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住世现在虚空当中,有人发心求生净土,念一句即得往生。

这部经典介绍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让我们产生欣求心,让我们通过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反衬出我们娑婆世界的种种苦难,由此产生出离心。

再就是这部经典,能够让我们在信愿持名过程中,能得到佛力加持、安稳的修行、不招种种的魔障。

由于现在的人有很多的妄想杂念,以至招感很多的鬼魅的这种现象。这种现象都是来自于我们很多的、我们内心当中很多不正当的这种贪求。所以我们一定要老实念佛,在名号的光明里面,这些魔障它就不会现前。我们要用至诚心来念这一声佛号,就会被诸佛所护念,直接达到菩提的觉岸。这是从因上来说这部经的功能作用。

我们再从果上来看,这部经的功能作用是往生不退。经中说:“众生生者,皆是阿毗跋致”。不仅上三土不退,即使生到凡圣同居土,也是圆证三不退。到了极乐世界都是最后身,可以入一生补处位,一生成佛。

往生有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和常寂光土。我们带业往生的凡夫都生在凡圣同居土,虽然生在凡圣同居土,但是又可以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上善人就是大菩萨,我们可以与大菩萨生活在一起,与观音菩萨、势至菩萨把手同行,能够亲见弥陀,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这个是非常殊胜的。

在他方的凡圣同居土,像我们娑婆的凡圣同居土,很难看到圣人的,也没有办法遇到阿罗汉,更没有办法见到佛。一定要在断了见思惑以后,生到方便有余土,我们才能见到阿罗汉;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生到实报庄严土,才能见到法身大士;无明断尽,才能见到佛。

但是极乐世界是圆融无碍的,带业往生的凡夫见思惑都没断,到了极乐世界就具足六种神通,又有佛的相好光明,万亿紫磨真金色身。你说他是凡夫吧,他又是圣人,你说他是圣人吧,他见思惑一点都没断,非凡非圣,即凡即圣,这个是非常的不可思议的。

我们再来看不退,不退有四种含义。本来不退是讲三不退,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又加了毕竟不退,这是为了显示佛号功德非常不可思议。第一是位不退,带业往生到凡圣同居土都是莲花化生,永不会退到人间;第二个是行不退,就是常修度化众生的菩萨行,不会退转到二乘;第三是念不退,就是往生极乐世界的这种念,和一切种智相应,念念流入萨婆若海,这是大菩萨的境界;第四是毕竟不退,就是今生听闻到弥陀名号,不论是至心念还是散心念,无论是有心念还是无心念,无论是对于经文和名号理解还是不理解,只要经名和佛号一历耳根,永远埋藏在这个八识里面,埋藏在这个八识里面成为善根的种子,永远不坏。假如过了千劫以后,善根成熟,毕竟因为念佛名、念经名而得度,作为我们的种子、往生的因了。

这就是这部经典的妙用:往生和不退。往生到凡圣同居土就等于横生三土,住在位不退,就等于圆证三不退,能够快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摘自 宏圆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点我:

相关文章

印光大师:此习不除,一举一动,皆可折福而招祸

印光大师:此习不除,一举一动,皆可折福而招祸

原文:光是一直心直口之人,汝既谬投函于光,光固不敢允许,然亦不妨说几句淡话,以为后来立身行道,了生脱死之助。如无足人之指路,虽不能行一步,不妨问者因兹到家。汝一向...

正如法师:供养一勺饭汁胜过七车珍宝功德

正如法师:供养一勺饭汁胜过七车珍宝功德

供养一勺饭汁胜过七车珍宝功德 正如法师开示“供养一勺饭汁,胜过七车珍宝功德”。许多人常常有这疑虑:作这么一点供养,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功德果实?还是听听我们的佛陀...

是什么造成我们生活中的痛​苦?

是什么造成我们生活中的痛​苦?

当年,印度佛教禅宗的第28代菩提达摩渡海东去,把禅宗带到了中国。而禅宗最初在中国的发展,一直信奉乞食为生、一衣一钵、苦行节欲的印度佛教戒律,这种风格直到中国禅宗法...

持戒的误区

持戒的误区

由于戒律的弘扬不到位,大多数人不了解戒律,对戒律的理解出现了偏差,致使很多人谈戒色变,这么殊胜的  戒律怎么会让人害怕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持戒误区:一....

嘎玛仁波切:“随缘”不是“随便”,所谓的宿命是

嘎玛仁波切:“随缘”不是“随便”,所谓的宿命是

了烦脱俗 连载卷七 完满的境界清净的信仰,这在佛教,尤其在密法里是很特别的境界。如果你的心是清净的,那么你看到的一切将会是清净的;如果你看到的是脏乱的,表示你的心...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三)~L 11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三)~L 11

1175经(紧兽喻经):本经以紧兽为喻,告诫比丘不要为表象所惑,而要拥有正知正见与正观,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如实观察,如此方得清净无染。 佛教自传入中国,自南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