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圆法师:《阿弥陀经》的妙用是往生和不退

释迦牟尼佛讲的经各有不同的功用。如《楞严经》是以离爱得脱为用,《心经》是以度苦破妄为用,本经是以什么为用呢?从因上说,这部经是末法时期,众生得度的最重要的一部经典。因为随着众生根机越来越劣,众生靠自力来修戒定慧是没有什么希望的,了生死也不太可能,所以要仰靠佛力加持来横超。这个法门,对末法众生是非常当机的,乃至法灭尽后,佛还要用慈悲愿力加持这部经再住世百年,来救刀兵劫的众生。这个经灭了以后,一百年以后、经灭了以后,还有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住世现在虚空当中,有人发心求生净土,念一句即得往生。

这部经典介绍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让我们产生欣求心,让我们通过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反衬出我们娑婆世界的种种苦难,由此产生出离心。

再就是这部经典,能够让我们在信愿持名过程中,能得到佛力加持、安稳的修行、不招种种的魔障。

由于现在的人有很多的妄想杂念,以至招感很多的鬼魅的这种现象。这种现象都是来自于我们很多的、我们内心当中很多不正当的这种贪求。所以我们一定要老实念佛,在名号的光明里面,这些魔障它就不会现前。我们要用至诚心来念这一声佛号,就会被诸佛所护念,直接达到菩提的觉岸。这是从因上来说这部经的功能作用。

我们再从果上来看,这部经的功能作用是往生不退。经中说:“众生生者,皆是阿毗跋致”。不仅上三土不退,即使生到凡圣同居土,也是圆证三不退。到了极乐世界都是最后身,可以入一生补处位,一生成佛。

往生有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和常寂光土。我们带业往生的凡夫都生在凡圣同居土,虽然生在凡圣同居土,但是又可以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上善人就是大菩萨,我们可以与大菩萨生活在一起,与观音菩萨、势至菩萨把手同行,能够亲见弥陀,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这个是非常殊胜的。

在他方的凡圣同居土,像我们娑婆的凡圣同居土,很难看到圣人的,也没有办法遇到阿罗汉,更没有办法见到佛。一定要在断了见思惑以后,生到方便有余土,我们才能见到阿罗汉;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生到实报庄严土,才能见到法身大士;无明断尽,才能见到佛。

但是极乐世界是圆融无碍的,带业往生的凡夫见思惑都没断,到了极乐世界就具足六种神通,又有佛的相好光明,万亿紫磨真金色身。你说他是凡夫吧,他又是圣人,你说他是圣人吧,他见思惑一点都没断,非凡非圣,即凡即圣,这个是非常的不可思议的。

我们再来看不退,不退有四种含义。本来不退是讲三不退,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又加了毕竟不退,这是为了显示佛号功德非常不可思议。第一是位不退,带业往生到凡圣同居土都是莲花化生,永不会退到人间;第二个是行不退,就是常修度化众生的菩萨行,不会退转到二乘;第三是念不退,就是往生极乐世界的这种念,和一切种智相应,念念流入萨婆若海,这是大菩萨的境界;第四是毕竟不退,就是今生听闻到弥陀名号,不论是至心念还是散心念,无论是有心念还是无心念,无论是对于经文和名号理解还是不理解,只要经名和佛号一历耳根,永远埋藏在这个八识里面,埋藏在这个八识里面成为善根的种子,永远不坏。假如过了千劫以后,善根成熟,毕竟因为念佛名、念经名而得度,作为我们的种子、往生的因了。

这就是这部经典的妙用:往生和不退。往生到凡圣同居土就等于横生三土,住在位不退,就等于圆证三不退,能够快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摘自 宏圆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点我:

相关文章

救婴捷法:堕胎溺女、救婴育婴果报十则

救婴捷法:堕胎溺女、救婴育婴果报十则

溺女削名武生冯姓。江西人。刚勇有力。名冠一时。传者忘其名字郡邑。曾听妇溺二女。道光甲午科乡试。马步全中。抚军大属意。将以魁虎榜。忽于较技勇一塲。开弓时。见一大鬼。...

莲花色比丘与妓女的因缘及正果正因

莲花色比丘与妓女的因缘及正果正因

莲花色比丘与妓女的因缘及正果正因  一时,佛在舍卫城。有位涅德比丘,四处参访,到了仲雪。此地有一位富如多闻天子的施主,与爱妻过着幸福的生活,但美中不足的是膝下无子。施主常常担忧:我们有这么多财富,...

有趣:美女新婚夜身亡,丈夫得老和尚点化后出家!

有趣:美女新婚夜身亡,丈夫得老和尚点化后出家!

我们面对的众生很多,用什么心态去对待他们?如何随顺?要一切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一切以他为中心。恒顺众生不是让众生恒顺我,是我去恒顺众生,去理解他的处境、需求、好...

嘎玛仁波切:一个人真正的富有,是贵在心中的洒脱

嘎玛仁波切:一个人真正的富有,是贵在心中的洒脱

磨难先行所以,人在过度顺利的时候就容易忘记自己是谁。当你不平顺的时候,遇到挫折,好像当头一棒,才知道痛一下。遇到挫折才会起变化,很多人当拥有时就会迷失自己。拥有实...

印光大师:得助念失助念之损益比较

印光大师:得助念失助念之损益比较

刘晓愚居士,名景烈,江西赣县人。少年留学东瀛,与蔡公松坡等同学。光复后,曾任第一届国会议员。民六七年间,任职方司司长。从堂兄好愚居士,名景熙者,乃赣州大绅,素尚佛...

你可以不生气,如何化解和对治瞋心

你可以不生气,如何化解和对治瞋心

瞋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负面心理,通常所说的生气、憎恨、愤怒等都是瞋心的表现。与其他不良心理相比,瞋心的破坏力更强,它不仅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和人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