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圆法师:《阿弥陀经》的妙用是往生和不退

释迦牟尼佛讲的经各有不同的功用。如《楞严经》是以离爱得脱为用,《心经》是以度苦破妄为用,本经是以什么为用呢?从因上说,这部经是末法时期,众生得度的最重要的一部经典。因为随着众生根机越来越劣,众生靠自力来修戒定慧是没有什么希望的,了生死也不太可能,所以要仰靠佛力加持来横超。这个法门,对末法众生是非常当机的,乃至法灭尽后,佛还要用慈悲愿力加持这部经再住世百年,来救刀兵劫的众生。这个经灭了以后,一百年以后、经灭了以后,还有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住世现在虚空当中,有人发心求生净土,念一句即得往生。

这部经典介绍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让我们产生欣求心,让我们通过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反衬出我们娑婆世界的种种苦难,由此产生出离心。

再就是这部经典,能够让我们在信愿持名过程中,能得到佛力加持、安稳的修行、不招种种的魔障。

由于现在的人有很多的妄想杂念,以至招感很多的鬼魅的这种现象。这种现象都是来自于我们很多的、我们内心当中很多不正当的这种贪求。所以我们一定要老实念佛,在名号的光明里面,这些魔障它就不会现前。我们要用至诚心来念这一声佛号,就会被诸佛所护念,直接达到菩提的觉岸。这是从因上来说这部经的功能作用。

我们再从果上来看,这部经的功能作用是往生不退。经中说:“众生生者,皆是阿毗跋致”。不仅上三土不退,即使生到凡圣同居土,也是圆证三不退。到了极乐世界都是最后身,可以入一生补处位,一生成佛。

往生有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和常寂光土。我们带业往生的凡夫都生在凡圣同居土,虽然生在凡圣同居土,但是又可以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上善人就是大菩萨,我们可以与大菩萨生活在一起,与观音菩萨、势至菩萨把手同行,能够亲见弥陀,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这个是非常殊胜的。

在他方的凡圣同居土,像我们娑婆的凡圣同居土,很难看到圣人的,也没有办法遇到阿罗汉,更没有办法见到佛。一定要在断了见思惑以后,生到方便有余土,我们才能见到阿罗汉;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生到实报庄严土,才能见到法身大士;无明断尽,才能见到佛。

但是极乐世界是圆融无碍的,带业往生的凡夫见思惑都没断,到了极乐世界就具足六种神通,又有佛的相好光明,万亿紫磨真金色身。你说他是凡夫吧,他又是圣人,你说他是圣人吧,他见思惑一点都没断,非凡非圣,即凡即圣,这个是非常的不可思议的。

我们再来看不退,不退有四种含义。本来不退是讲三不退,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又加了毕竟不退,这是为了显示佛号功德非常不可思议。第一是位不退,带业往生到凡圣同居土都是莲花化生,永不会退到人间;第二个是行不退,就是常修度化众生的菩萨行,不会退转到二乘;第三是念不退,就是往生极乐世界的这种念,和一切种智相应,念念流入萨婆若海,这是大菩萨的境界;第四是毕竟不退,就是今生听闻到弥陀名号,不论是至心念还是散心念,无论是有心念还是无心念,无论是对于经文和名号理解还是不理解,只要经名和佛号一历耳根,永远埋藏在这个八识里面,埋藏在这个八识里面成为善根的种子,永远不坏。假如过了千劫以后,善根成熟,毕竟因为念佛名、念经名而得度,作为我们的种子、往生的因了。

这就是这部经典的妙用:往生和不退。往生到凡圣同居土就等于横生三土,住在位不退,就等于圆证三不退,能够快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摘自 宏圆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点我:

相关文章

帮弟子缝衣服,照顾生病的比丘,佛陀原来如此暖心

帮弟子缝衣服,照顾生病的比丘,佛陀原来如此暖心

  熟悉佛法的人都知道,佛法不提倡崇拜,也不认为依靠崇拜敬畏可以获得解脱。佛法与其说是一种宗教信仰,不如说是一种智慧的教育。而这样的教育,离不开导师的言传与身教。  佛陀成道之后,开示佛法,经年不...

越布施,越有福,为自己种下最好的福田

越布施,越有福,为自己种下最好的福田

布施得福德贫穷从悭贪而来富贵从布施中来我们现在拥有的一切都从过去的修心积德而来常言道“越布施,越有福”无论是我们的精神方面还是物质方面,都是如此在《地藏经》、《业...

海涛法师:敌人是自己,众生是恩人,不管什么众生

海涛法师:敌人是自己,众生是恩人,不管什么众生

「我这辈子做了不少功德,没成佛也去做皇帝呀!」如果你有这个想法,你不会成佛。我们所有的功德都是为了回向众生、回向成佛,没有一点世间的杂染说「我做这个功德希望将来做...

万病的根源之一来自杀生

万病的根源之一来自杀生

万病的根源来自杀生在人类迈向二十一世纪的同时,放眼望去,人类的物质享受、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一日千里,但人类的病痛与灾难却反而与日俱增,更加沉重。生活在文明社会的现...

《百业经》:(96)懒惰者 见佛生喜得佛授记

《百业经》:(96)懒惰者 见佛生喜得佛授记

  译序(摘录)  《百业经》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公案,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妓女、猎人等...

圣严法师:如何能让自己不生气?

圣严法师:如何能让自己不生气?

圣严法师现代人强调EQ的培养,其实EQ就是情绪管理的人品修养。有些人外表看似平静,但内心却充满矛盾与挣扎;有的人在公开场合脾气很好,但是回到家后,就将内心的怨怒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