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念祖:这是往生的关键

蕅益大师指出,往生关键,就是信愿。大师说能不能往生,就看你有没有信愿;至于品位高低,那在于念佛的深浅。可见往生关键是正信切愿。有了正信,有了切愿,乃至十念都可以往生。所以《要解》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

《要解》复说:“若信愿坚固,则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信愿要是坚固了,你临终能十念,那怕只是一念也能往生。《宝王三昧论》说,临终一念也可以往生。 反过来说,若无信愿怎么样呢?《要解》说:“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 由上可知,我们若不先去解决“信愿”这个往生的关键,不在这关键问题下功夫,只是肯念,于是在缺一不可的信愿行三资粮中,已缺了二个。如同三条腿的香炉,只剩下一条腿,能有一条腿的香炉吗? (中略) 发愿往生净土,就不能脚踩两只船。若是又留恋世间,又想去极乐世界,这个愿就不真实了。所以要往生,就必须具有正信和真实的愿。 六信[1]里面,我们开始可先信一两样。首先应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会发愿。发愿之后就会持名念佛。我们通过实践就更能增加信心,从信事信他可慢慢发展为信理信自。 信心一深,你的愿就切了,愿切了你就念的更专诚了。信愿如果真有了,乃至十念,决定得生。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所以我们要在信愿上多用心。 所以说念得”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一样,也没有得生的理,可见化时间来研究信愿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是往生的关键。(节选自《净土资粮·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黄念祖著,中国书籍出版社) 注:[1]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

 

点我:

相关文章

佛陀以慈悲心降毒龙入钵

佛陀以慈悲心降毒龙入钵

  佛初成道于鹿野苑度五比丘,又度化了耶舍等五十位年轻比丘后,思索着该往何方弘法,才能广利一切人天?   摩竭提国的优楼频螺迦叶三兄弟,信奉外道的他们,极受国王臣民的尊崇敬仰。虽然傲慢难调,...

净土圣贤录易解:刘宋昙顺

净土圣贤录易解:刘宋昙顺

  刘宋昙顺  昙顺。黄龙人,幼年出家,跟从鸠摩罗什大师学法。他讲解演说的种种经典,都能奥妙地穷尽色空二法皆不可着的甚深义理。  罗什大师赞歎说:「此子真是奇才根器啊!」后来入庐山,修习淨土,当时...

人生,有些事情,注定无法左右​,总

人生,有些事情,注定无法左右​,总

      人生,既为过客,何须执着!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就开始明白,有些事情,注定无法左右,总要学会放手,懂得随缘。越往后,时间越...

陈士强教授:《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讲解

陈士强教授:《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讲解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讲解 陈士强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二册。现代汤用彤着。成于1938年。同年由商务印书馆在长沙印行。1955年由中华书局再版,19...

求姻缘者,先断淫欲和财欲

求姻缘者,先断淫欲和财欲

在佛门中,有句话说的很好: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但是很多人对这句话的理解却有偏差,很多人以交易的心态,供养一些金钱物质给佛菩萨,就以为必有感应,但是他们这些人回到生...

范仲淹的示范:为何他可以感得观音菩萨亲自来超度他的母亲?

范仲淹的示范:为何他可以感得观音菩萨亲自来超度他的母亲?

  北宋名相范仲淹,江苏吴县人,二岁丧父,母因无力谋生,只得带他改嫁。及长,知此事后,即泣别母亲,寄居佛寺苦读。也因此善缘,范公从小就闻佛正法,守持净戒,并刻苦自励、发愤精进。为官后,笃信佛法,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