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由心生

相由心生(解释)

  相由心生是指人的仪容外表总受心灵思想因素的影响。换言之,人的思想感情心灵情志必然表现在人的仪表上。也即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虽是内在的,不可见的;但实际也给人外在的直观感受。比如一个小偷流氓,外表给人猥琐的感觉,是丑;一个内心善良帮人助人的人,外表给人阳光温暖的感觉,是美了。

出处

  “相由心生”源自一个典故:据说唐朝裴度少时贫困潦倒。一天,在路上巧遇一行高人。高人看了裴度的脸相后,发现裴度嘴角纵纹延伸入口,恐怕有饿死的横祸,因而劝勉裴度要努力修善。裴度依教奉行,日后又遇一行高人,高人看裴度目光澄澈,脸相完全改变,告诉他以后一定可以贵为宰相。依大师之意,裴度前后脸相有如此不同的变化差别是因为其不断修善、断恶,耕耘心田,相随心转。

  裴度年轻未达时算命先生说他有牢狱之灾,一段时间之后那位算命先生又见到了他,可却惊奇地发现他的灾祸已经破解了,于是他问裴度是怎样化解的。裴度说他没做过什么,只是归还了主人一条自己偶然拾到的玉带而已。先生说正是这件善事救了裴度一命,而且以后会大富大贵。“裴度还带”的唐传奇故事说明了凡事都有转机,人生在不断变化。

考证

  心理学的理解

  从心理学的层面来说,每个人的面相都反应着其相对应的身体和心理的状态,比如一个身体健康、身心愉悦的人,其通常在相学中都天庭饱满、红光满面、神采奕奕。相反,一个身体有病,或者苦恼忧愁的人通常愁云密布、眉头紧锁,其多半是很难有顺心的事。眼界即是心界,而面相即为心相,相由心生就是这个道理。

  玄学解释

  在玄学中“相”的意义一般是指面相,也概指整个相貌,相由心生即是说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面相,一个人的个性、心思与作为,可以通过面部特征表现出来。这里的“相”不是指一时相貌的改变,而必须从长期的角度来理解,流传甚广的裴章的故事便是如此。在《四库全书》(康熙版)中关于看相的内容有这样的论述,如“七尺之躯不如七寸之面,七寸之面不如三寸之鼻,三寸之鼻不如一点之心。”另有,“未相人之相,先听人之声,未听人之声,先察人之行,未察人之行先观人之心”。

  宋初陈希夷有说: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行者心之发,观行而祸福可知。

  科学解释

  道家认为心念即生,必然影响身体,比如愉快,心里舒畅,神清气爽,遇事便达观宽厚,便有助气血调和,气血调和,五脏得安,功能正常,身体康健,而此又反之影响心态。良性循环,自然满面光华,一团和气,双目炯炯, 神采飞扬,让人看了眼前一亮。反之,若总是工于心计,或郁郁不舒,自然凡事另眼而观,无法如常人言笑,如林黛玉,遇到点事就往不好的地方想,长久如此,气不舒,血不畅,营无养, 卫无充,五脏不调,六神无主,如此身体状况,脸上青黄腊瘦,暗淡无光,表情也常是蹩做一团,双目无神,半死不活,等等,让人一见就郁闷,起码不舒服,人缘自然也就差得远了。所以,身体发肤, 既然授之父母,但这张脸让人看后是何感觉, 还要发于己心。日久则生是相, 并非相家妄论。

  人体由骨骼、皮肤、毛发、血液等组成,骨骼是支撑,而心则维系着生命,如自然的动植物一样,人的心情、心念主导着人的身心,它是生命支配者、是中枢的中心,身体的其他器官受他支配并相互影响着,内在的心理状态会通过外在的器官表现出来,并通过时间的累计影响、改变着外在形态。

  佛学的理解

  “相由心生”一词在佛经和相学中都是有据可考的,佛学的“相”一般而言是指事物的表现形式,与“性”相对,性一般是指事物本质,相学的相则是指面相。

  所谓“相”,即是我们平日生活中所见到的诸事物之表象。梵语攞乞尖拏Laks!an!a。指事物之相状,表于外而想像于心者。大乘义章三本曰:“诸法体状,谓之为相”。唯识述记一本曰:“相谓相状”。法华嘉祥疏三曰:“表彰名相”。花是相,草木是相,男女是相,美是相,丑是相。所谓相由心生,即是阐述了一种超脱的唯心主义哲学,《金刚经》有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说的是世上景象,不过光影;爱恨情仇,都是妄念。之所以见相,是由于心中有相。如来说勿着相,也就是让弟子们不要为尘世间的幻象所蒙蔽,应当一心求解脱,求大同,求真理。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以阿赖耶识中的名言种子,二取种子及业种子为因,依他(众缘)为缘,两相结合而生起。这些事物和现象都是无常的,是虚妄分别。然而众生为无明所盲,不明依他缘生法的真实相,起颠倒梦想,生我法执著,迷事迷理,故于依他起性上不证圆成实性,而得遍计所执。

  禅宗六祖惠能于黄梅得法后,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佛家说的“相由心生”,应归源于“维识宗”。“相”不是简单指“面相”,而有更广泛的意义:状态。我们现在所处的状态都是众生的“心”所造。

唯物观点

  小议“相由心生”

  有人说相由心生的相是指面相,“恶心,就是满脸横肉相,善心,就是慈眉善目相”。如是如此,恶心则相恶,张飞、李逵是不是恶人呢?有谚云:“青竹蛇儿口,黄蜂尾后针,二者皆不毒,最毒妇人心”,如是善心则相善,那蛇蝎美人又如何讲?

  “相由心生”源自佛教《无常经[1] 》:“世事无相,相由心生,可见之物,实为非物,可感之事,实为非事。”

  “相由心生”如何解,先要明了何谓“相”。

  所谓“相”,在被引申之前(本意)一般而言是指可以被眼睛所能见到的外在。大乘义章三本曰:“诸法体状,谓之为相”。有物则有体,有体则有形,有形则有相。当然这里所说的相一般(常用)是指用眼睛能看到的相,眼睛只是“一识”,还有其他“五识”可以“识”到的相,比如让你闭起眼睛然后给你一个球,你会感到这是一个圆的东西。所以“相”绝不是单纯的指“面相”,而且除了本意之外还可以延伸出更多层次的意义。

  那么“相”与心是什么关系呢?在明了这个关系之前要先明了心和脑的关系。有人学过生理解剖学之后说:“哈!我们通常都说心想,心怎么能想呢?应该是脑想啊!看来是因为古代没有科学知识,所以古人搞错了!”这是典型的概念混淆,是数典忘祖的肤浅认识!

  中国传统“心”的概念是包含脑的。《黄帝内经》有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所谓“神明”就是指人的思维意识,而这是人脑的功能,也就是说中国传统“心”的概念中包含了人脑的功能。生理解剖学“心”的概念是西方传来的,其在被翻译之时选择了“心”这个汉字,但此心已非彼心。现代人由于教育的关系,多识此心但不识彼心,却说彼心是吾心,谬哉!

  人的眼睛就是一部光学仪器,我们所能看到的圆的、方的、扁的、高的、矮的、黑的、白的、红的东西都是光线经过我们的眼睛变焦投射到视网膜上成像,这个像刺激视觉细胞产生脑电波再传导到大脑皮层,于是我们“觉”到了像。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像”不是眼外之物本身,而是“觉”到的由“心”所间接生成的像(只是这个过程时间非常短暂,我们觉察不到),而在一般概念中又把这些“像”称为“相”,所以才有“相由心生”之说。《金刚经》为什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呢?因为从“相由心生”的角度看,相本质上不过都是些“脑电波”而已。

  禅宗六祖惠能于黄梅得法后,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盘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六祖为什么说是“心动”呢,因为“相由心生”,相动心亦动也。六祖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并不是否定风动,否定幡动,而是在“悟”到了最终动的是“心动”的这个更高层面的认识之后,通过那两个不动的对比,来强调和突显“究竟”动的是心动。否则,风不动,幡如何动?幡不动,心如何动?假如当时有僧人甲和其他99个常人在一起听法,甲说不管风如何动,幡如何动,他的心就是不动,这时天空突然下来一个炸雷把甲的脑壳打个四分五裂,甲的“心”倒确定是不动了,但风依然动,幡依然动,那99个人的心依然动。

点我:

相关文章

容易毁掉感情婚姻的十件事,夫妻都应该好好看看

容易毁掉感情婚姻的十件事,夫妻都应该好好看看

01. 戒:在外人面前争吵。夫妻在生活中难免磕磕碰碰,但要注意,不在大庭广众面前争吵。有些问题在众人面前争吵,不但不能解决,反而会火上浇油。双方都要面子,在众人面...

呷绒多吉上师:最执着最放不下的要先供养,把这个

呷绒多吉上师:最执着最放不下的要先供养,把这个

《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164)&...

学诚法师:感悟人生 第三讲 佛教是一种系统完整

学诚法师:感悟人生 第三讲 佛教是一种系统完整

五、无明与智慧 1.通达业果 不造恶业 佛法告诉我们,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来源于烦恼,来源于烦恼所造的种种的业,所以我们才会感到痛苦。烦恼的出现就表明我们缺乏智慧...

信愿法师:弥陀本愿,誓度娑婆,上尽现生一形,下

信愿法师:弥陀本愿,誓度娑婆,上尽现生一形,下

【往生净土仗佛愿力】窥基大师所开示:弥陀本愿,誓度娑婆,上尽现生一形,下至临终十念,俱能决定,皆得往生(二)昨天师父看经书看到很晚,看到这一部经的十二则故事,其中...

怎么样做才可以让我们的福报长盛不衰?

怎么样做才可以让我们的福报长盛不衰?

如何才能让我们的福报长盛不衰?如何能够使企业长久的运行下去,在我国历史上有个很著名的,号称是中国第一大财主牟氏庄园的他们这个案例。这个家族曾经在历史上拥有十八万亩...

净空法师:佛菩萨会附身说话吗?

净空法师:佛菩萨会附身说话吗?

问:佛菩萨会随时上身说话吗?答:不太可能,这个我们要特别预防,现在这桩事情在中国、在外国很多,我都见过很多。听听,有时候说得很有道理,一百句话,九十九句有道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