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这样的人念佛念得再好不能往生,为什么

有同学来问我,念佛往生的人为什么会那么少?这是一个事实。我们看《净土圣贤录》、看《往生传》,这里面所记载当然不是完全,真正念佛往生的人,只有被编书的人知道,他才把你写进去。还有许许多多念佛往生的,编书的人他不知道,他没有听说,所以要晓得遗漏的就太多太多了。但是从年代、人数来做一个比较,往生的人实实在在就太少了。像台湾这个地区算是相当不错,有两千万人口在这五十年当中,真正念佛往生,我们有一个最保守的估计,应该有五百人。这可以说是史无前例,这么小的一个地方,两千万人在五十年当中有五百人往生。可是比例起来还是太少,台湾念佛的人至少也有三百万,也是最保守的估计;最少也有三百万人念佛,三百万人念佛才五百人往生,而且在五十年当中,你才晓得这个事情不容易。真正念佛往生其中百分之九十是老太婆,老太婆、老阿公,他们占的人数比例大。

这些人都是很老实的,确确实实没有往生之前在社会上他是好人,心地坦诚,对人慈悲,能够舍己为人,热心关怀别人、爱护别人,他真正做到。你要问他,跟他讲什么叫菩提心,他不懂,他也不要听,他一天到晚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心地清净无染。他晓得念佛的好处,相信西方极乐世界真有,相信真正有阿弥陀佛,念佛阿弥陀佛一定来接引,这就够了。细细观察他一生的行谊,确确实实符合《无量寿经》上所讲的标准,这样的人才能往生。凡是念佛而不能往生的人,说老实话就是自以为聪明,这个念头坏了。自以为聪明这就不老实,菩提心没有了。

我们看看自古至今真正修行人,无论是世间、还是出世间,没有一个不是自己谦虚而尊重别人的。中国古时候教学,人从小开始上学的时候,古时候是七岁上学,七岁上学老师教他什么?教他礼,学礼。礼就是做人的方法,礼的精神就是自卑而尊人,要学着自己知道谦虚,要学着知道尊重别人,这是礼的基本精神。佛家不说礼,说戒,佛家的戒跟儒家的礼完全相同,名称不一样。儒家讲礼律,佛法讲戒律;所以儒家的学生,如果要不守礼,儒就没有了;佛门弟子要不持戒,佛就没有了。戒是佛的形象,礼是儒的形象,形象都没有那还谈什么?所以如果能够明了儒家的礼,再学戒律的确是容易多了。如果没有学儒家的礼,真正好好学戒律,自自然然就能够通达儒家的礼,没有学过他做到了。像这些念佛的老太婆,她们没学过,礼也没有学过,戒也没有学过,但是她起心动念、处事待人接物,她自自然然与礼、与戒相应。你要问她为什么相应?总不外一个真诚,诚敬。只要真正有敬意,自然就合规矩,哪里要人教?哪里要人提醒?由此可知,真正关键之所在,还是在诚敬,至诚恭敬,自然就相应。

念佛的人很多,为什么不能往生?不可以说他念佛不勤,信得不深,他也真的是深信切愿,他也是很认真的念佛,可是处人接物他用的心就不一样。念念还是为自利,所谓自私自利,这样的人念佛念得再好不能往生。为什么?不符合《无量寿经》所讲的条件,经上讲得很明白,无论是上辈、中辈、下辈,乃至于末后一切读大乘者,这是慈舟法师判作一心三辈,都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所以做到一向专念的人很多,太多太多了,他把“发菩提心”忘掉了。菩提心在儒家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就这四条。在佛法里面,佛给我们讲,这是《观经》上说,“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真正发菩提心,当然发心的标准,不能用经论的标准来衡量,要用经论标准来衡量太难了。你这个心真正发了,就是相似的菩提心,不是真的;我们可以做到观行,可以做到相似。如果在观行位里面就能往生,观行位是什么?真做了;虽然做得不圆满,做得有缺陷,真做了。

真做也有一个样子,最低水平的样子,就是真正做到不自欺、不欺人,这是最低的一个水平。真正做到不自欺、不欺人,念佛就能往生,生凡圣同居土。由此可知,这个问题都在乎自己,你肯不肯做?人生在世间非常短暂,无论从事哪个行业,你做得再辉煌、再灿烂,都是昙花一现。古人所讲的石火电光,《金刚经》上讲的“如露亦如电”,应当知道万法无常,万法皆空,我们连这个身体都保不住,还有什么?有一天的命光,就应当老老实实积一天的功德,何必去造一天的罪业?修积功德最殊胜无过于念佛求生净土。当我们念佛还没往生的时候,身体还在世间,还有一天,我们要用这一天的命光礼赞阿弥陀佛,礼赞净宗法门。为什么要这样作法?我们得到这个殊胜的利益,希望世间人人都能得到,所以礼赞是帮助佛接引,是助佛弘化。

礼就是真做,依照经典的教训去做,这叫礼佛。赞是称扬,礼是表演,我们做出来给大家看。佛在经上教给我们哪些应当做的,我们样样都做到;佛说哪些不能做的,我们决定不做。完全依教奉行,这样我们自己才真正有把握,这一生当中决定得生。如果只是口念,身心不相应,这不行!口念佛,心里头要真有佛,身体一切造作也都像佛,佛的身、语、意是我们最好的榜样,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一定要这样学才决定得生。如果念佛不能符合这个标准,只是跟西方极乐世界结一个善缘。像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能够遇到这个法门,能够听到这个大经,过去生中无量劫来,我们也是生生世世曾经多次遇到这个法门,也是多次一生都在那里念佛;念到没往生,念到还搞六道轮回,就跟现在许许多多念佛人不能往生一样,犯了同样的毛病。

我们的心跟口不相应,我们的行跟愿不相应,所以在六道里面流转轮回,不晓得经历多少次。可是阿赖耶里面佛的种子,金刚种子永远不会坏,遇到缘它就又起作用,我们这一生就遇到缘。缘,就是现在人所讲的机会,我们这一生又遇到这个机会。遇到机会,这一生能不能成就,就看你能不能掌握这个机会?你能够把它抓住,你不把它放过,你在这里面起信,然后要深解,你要了解;了解之后,要依教奉行,一定要认真努力去做,那我们这一生当中,就决定不再空过了。

 

点我:

相关文章

消业障开智慧诵《地藏经》,至少要持诵三七日

消业障开智慧诵《地藏经》,至少要持诵三七日

学佛一定能改变你的生命,尤其是你的身心。如果你方法也对了,但身心还是没有改变,这就是你没有全身心地投入,这个很重要。学佛要形成一个规律。第一,你要持之以恒,每天的...

嘎玛仁波切:懂得珍惜和付出的人,会长久地拥有财

嘎玛仁波切:懂得珍惜和付出的人,会长久地拥有财

如何自由拥有和掌控财富,这是人们都想解决的问题。财富与人的关系是很神奇的。当一个人真正理解了财富的内涵——懂得分享与回馈;懂得自己只是财富的暂时使用者,取之于国家...

印光法师:临终俱宜念佛以助

印光法师:临终俱宜念佛以助

印光法师文钞选读《印光法师文钞》——三编补·复江易园居士书一人之临终,只可念佛,不宜持咒。以念佛令彼听,彼虽不能念,听见佛声,心即清净。若持咒,则止有加持力,彼无...

魏承思教授: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六章 中国佛教

魏承思教授: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六章 中国佛教

第六章 中国佛教文学 佛教文学是指佛教徒创作的、宣扬佛教思想的文学作品。佛教认为,宇宙万物的实相本原是不可言说、不可思议的,需要借助“异相”说明。所谓佛经“...

【从容】是什么意思?从容的意思

【从容】是什么意思?从容的意思

从容是什么意思?从容的意思  从容,是指处事不慌张,很镇定,不紧迫。从容是一种修养、一种气质、一种境界、是一个人的睿智与大度。从容是一种生活态度,面对浮躁忙乱、追逐物质和感官享受的社会,我们不妨学会跳...

海涛法师:一个人往生的这个中阴身的阶段是家属最

海涛法师:一个人往生的这个中阴身的阶段是家属最

所以中阴身,什么叫中阴身,就是他还没有决定去哪里投胎的,所以一个人往生的这个中阴身的阶段是家属最能够帮助他的,家属这个时候为他诵《地藏经》,为他点灯,为他布施,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