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真堪布:相爱何必要相伤

我们跟亲人分开会日思夜想,在一起又常常感到心烦。分开了想相见,相见了又想分开;在一起不行,不在一起也不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就是贪爱,是自己的自私和贪欲造成的。

现在的人都只看自己的优点,看别人的缺点,如果两个人都是自私贪婪的,这样在一起犹如水火一般,能合得来吗?相反如果两个人在一起能互相恭敬,多看对方的优点,多感恩对方:“你是对的,你有功劳;我不好,我没有功劳…… ”这就是修行,这样一定会和睦,一定会快乐。

那是不是两个凡夫俗子就不能在一起了呢?也不是。学佛不是要你离开家庭,佛从来不破坏别人的家庭,伟大的佛陀能做这样的事吗?但你要从现在起改变心态、改变态度,多看对方的优点,多看自己的缺点,多感恩对方,多忏悔自己,这样就行了,家也就变成极乐世界了。

你的观点态度和行为都是错误的,你学佛修行就是要改变思想,改变观念,改变贪婪的心态。心态改变了,行为改变了,一切就都改变了。否则就是这样的结果:在一起不行,不在一起也不行;见不到不行,心里想念;见到也不行,心里烦……没办法,凡夫就是这样。

有的人想逃避:“我是不是要换个家庭啊?是不是要换个对象啊?”没有用,你是逃避不了的!无论你怎样做结果都差不多,因为都是凡夫嘛。所以这不是好的办法,只有改变心态才是最好的办法。

如果你能看破放下,无论是与这些亲人在一起还是不在一起,都是开心快乐的,都是自利利他的。如果你看不破放不下,那怎么做都是烦恼痛苦的,活着的时候不行,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也不行。所以只有活得安乐,才能死得安详。

——摘自《入菩萨行论》讲记(70)

 

点我:

相关文章

道证法师:在劝临终人的时候,要将心比心,要体会

道证法师:在劝临终人的时候,要将心比心,要体会

别唱高调,说风凉话;先将心比心,自我反省还有一件事要提醒大家:我们常常会劝临终人要「万缘放下、一心念佛。」这本来是对的、是千真万确的,要往生,本来就是要万缘放下,...

月悟法师:佛教反对偶像崇拜,为何又说塑造、礼敬

月悟法师:佛教反对偶像崇拜,为何又说塑造、礼敬

佛教反对偶像崇拜,为何又说塑造、礼敬佛像功德甚大? 法无定法,因人而异。没有绝对的对,也没有绝对的错。不过,从根本上说,佛教反对偶像崇拜,强调无我,无我是佛...

私欲遭苦报

私欲遭苦报

  韦婆多是一个很爱说警告语的比丘尼,她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求,常常以警告来阻止别人去获得。  她虽然出家受具足戒,但是却蔑视佛门的法规,她贪嗜食物,每次入城乞食,总是挑拣其他比丘尼所未到的一角,独受...

你放的生命越多,将来获得的善缘也就越多

你放的生命越多,将来获得的善缘也就越多

这个人前世造了什么善业,寿命这样坚固呢?佛说:“以前他救过一个快要被杀的人,以这个因缘,他在五百世当中,内心无所畏惧,外在的地水火风也不能损害他,而且在今生证得了...

大安法师:一切的权势财富享乐都是无常

大安法师:一切的权势财富享乐都是无常

佛要教化的众生是什么呢?是刚强众生。我们这些众生都是刚强啊,如生牛皮,骄慢,刚愎自用,自己愚痴透顶还以为自己了不起。佛要用种种善巧方便来调伏,调柔降伏我等刚强众生...

康熙结缘普陀山

康熙结缘普陀山

  据《普陀山志》记载:中国历史上共有13位帝王、19位皇后和亲王为普陀山赐金、赐田、赐经等。正因为有了唐宋元明清五朝恩宠,普陀山才有历史上的显赫地位。本文叙述的是清圣祖康熙与普陀山观音菩萨结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