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祥法师:十八愿(念佛往生愿)因愿文四

十八愿(念佛往生愿)因愿文四

这个愿叫念佛往生愿,也叫本愿三心之愿,往生净土以至心、信乐、欲生三心为往生正因。至心就是清净心、真实心,清净心、真实心以佛的名号为体;信乐心是信忍、爱乐不可思议的功德之法。

上一节我们主要讲的是信乐心,是从法体上讲的信乐之心,这个信乐心跟我们通常认为的信心是有很大差异的,“信乐”相信的对象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对这个有信心,产生欢喜叫信乐。欲生心,欲生就是厌秽欣净,我们对娑婆世界六道轮回生起厌离之心,对净土生起一种欢喜地愿往生的心,下面我接着来继续学习这个欲生心。

一、欲生心是阿弥陀佛召唤我们的命令

三心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正因是对正果来说的,有这个因就必定结往生的果。亲鸾大师在《教行信证》信卷里面解释说“言欲生者(欲生的心):则是如来召唤诸有群生之敕命;即以真实信乐,为欲生体也”。就是我们愿意往生净土的心,这个愿心是如来(阿弥陀佛)召唤我们每个人。敕命可以理解为过去圣旨中“奉天承运,皇帝敕曰”的那个敕曰,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下了命令,也就是阿弥陀佛给我们下了命令。但是这里用的是“召唤”,这个说法里面带有“慈悲”的色彩,阿弥陀佛在净土之中召唤我们,召唤同时带有命令的味道。就象父母亲召唤孩子,“你们不要在外边玩了,快回家来!”这即是召唤,也是命令,有召唤和命令两重意思。阿弥陀佛召唤我们去哪里呢?让我们到真实的极乐国土来,极乐国土能够给我们带来究竟的安乐。所以这个欲生心是阿弥陀佛召唤我们的命令。净土教信愿行中的“愿”与我们平常所想象的“愿”不同。我们对 “愿”通常的理解是,我要发愿,我愿生净土,但是这个“愿”真正的发起者不是我们自己,这个愿是阿弥陀佛的召唤。

二、欲生心是佛的回向心,不是自力回向心

“发愿”跟“回向”有很大关系。大乘佛教做各种发愿修行后,紧接着的环节就是回向。无论是三皈依,五戒、十善、放生、诵经,各种各样的修行,做完以后都会做回向,发愿跟回向相关联,有因果关系。比如周恩来总理曾经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志向,也是愿望,生起了愿望之后,所有的努力和行为都回向到这个愿望上,愿望就得以相续。回向的意思就是回向到这个目标上去,所以发愿和回向是相连的。

这个往生净土的心并不是我们凡夫、圣人、定、散修行者所能发起的愿望,所以这种欲生的愿心不是我们自力的回向。因此我们念佛,从真实的佛愿来说,是不需要做回向的,因为这个并不是我们的愿望。我们在修行时通常会觉得是我在修行,我在发心,我为了往生净土,我回向往生净土。这个往生净土的愿心本来就不是我们自己的,它是阿弥陀佛的命令,是阿弥陀佛在召唤我们,你听了这个命令,就是随顺了佛的愿望。

更深一层的意思是说,佛召唤我们,并不象父母召唤孩子一样,先叫你回来,然后五分钟没来就再叫你一声。佛对我们的召唤,命令我们回来,佛是一念一刹那都在召唤,佛在念念之间做这个回向,也就是念念之间愿我们往生净土。所以我们真正的愿心就是以佛的愿心为愿心,而佛的愿心就是佛所做的回向。这个地方跟我们通途所学的佛法圣道门有所不同,这是净土宗最主要的特点。

所以净土教叫做果教,是真正的一乘教,纯佛教,没有众生的修行在里面。纯佛教就是全仗佛的回向力,不是靠我们自己修行的力量。所以从随顺佛愿来说,就是听受佛的命令,念佛就是这样,至心、信乐、欲生的三心就是佛的命令。

我们通常的想法是,我们发菩提心,我持五戒,我修六度,我为了开悟,我为了往生,我在修行,我用这些东西回向,不管是有漏的还是无漏的功德,这些都是自力的回向,源头都是我们自己。而这个欲生心,它的源头是阿弥陀佛,是从阿弥陀佛那里来的,不是从我们自己心中生起,所以说这个资源是佛的,是佛力的体现。所以净土法门念佛发愿和回向,是他力、佛力的回向。你不要把念佛当成自己在修行,它不是自力的回向,而是我们在佛的回向力中。举例来说,自力回向就类似于我自己赚钱买房子,我很想买房子,我确定了这个目标,我自己每天努力地工作,赚到了一些钱,然后把它一点点积攒起来,等攒够了我就全部拿去买房子;他力回向就类似于父母出钱给我买房子,父母很有能力,已经为我积攒了足够的钱,他们出钱帮我买房子,我不需要努力赚钱买房子了。

佛在召唤我们,这个召唤有因果。他说我发愿,等我成佛的时候,用名号来召唤所有的众生。这个召唤里面有力量,所以他能召唤我们,他积累了这个力量,召唤我们一直到我们往生,这是“往相”回向。等往生之后再应化到十方,那是“还相”回向,所以整个净土教全是阿弥陀佛的回向力。

这个愿心和回向心叫做大悲心,是佛(如来)真正的大慈悲之心,往生净土的真正愿心。为什么说三心是正因呢?因为回向心是阿弥陀佛成就的大慈悲心。他成了佛以后就有力量召唤我们,就象我们都是不懂事的孩子,在外边玩得忘记了回家吃饭、休息,而他象父母一样来召唤我们,“你们要回来,要休息、吃饭”。佛是从究竟极乐的彼岸用他的名号来召唤我们,这个正是佛的大悲心。

所以我们能够发愿往生的心,是佛真实心中所做回向,这个回向的用意是要拔除我们的苦。他说你们在娑婆世界,在六道轮回的路上实在是很苦,你们不知道,所以我发出召唤,听到召唤的人就发起了愿往生的心,这个不是自力。

你不要把欲生净土的愿当成是自己的愿望,你自己那个愿望就有问题。为什么说有问题,问题在哪里呢?我们在轮回路上,在娑婆世界是甘露末沾,到处都是苦痛,没有尝过甘露味。就象孩子一样不懂事,不知道苦乐,以苦为乐,没有分辨力,所以往生的真实心难生起来。我们是无知的,自己不能够圆满菩提,所以不能往生净土,亲近诸佛。佛以名号召唤我们,你听了召唤,念佛随顺佛的命令,就进入到佛的正定业之中,就念念之间入到佛的回向中,你的往生正因决定,往生决定为花报,成就佛果为果报。

三、欲生心即是大菩提心,念佛人自具大菩提心

欲生心也叫做大菩提心,就是愿生净土的心。现在密宗盛行,它的教化比较注重菩提心。菩提心是确定大乘种性的,大乘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发菩提心,但是菩提心的解释各个宗派是不一样的。

在净土教里说的菩提心就是愿生净土之心,你不要和其它的混淆了。净土教的菩提心在世亲菩萨《往生论》里面是这样说的:“无上菩提心就是愿意成佛的心”。第一菩提即是佛,发菩提心就是发成佛的心,就是愿意成佛的心;第二愿意成佛的心就是发愿帮助众生的心,就是度众生的心;第三度众生的心就是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的心(详见图一)。其实摄取众生就是召唤众生,所以说阿弥陀佛用它不可思议的功德在召唤我们都回到有佛的国土里面来。召唤就是真正的大菩提心。所以说往生净土要发菩提心,无上菩提心就是愿做佛心,愿做佛心就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就是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的心。所以说念佛即有大菩提心,这个菩提心是阿弥陀佛因地一念一刹那回向我们的大悲心、召唤心,也就是本愿三心中的欲生心,欲生净土的心,叫做无上的菩提心。如果你没有这个无上菩提心,是不能够往生净土的。

 

好多法师和居士也讲“没有菩提心那是不行的,往生净土要发菩提心”,但是他把菩提心混淆了,他不知道净土教的菩提心是什么。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就是阿弥陀佛在召唤我们,用什么召唤我们?就是用阿弥陀佛无量光,极乐的真实、清净不可思义功德(就是我们产生信乐的体性)来召唤我们。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欲生心,就是大菩提心,这个心就是愿,所以说念佛成佛是真宗。

南无就是召唤我们,召唤我们欲生净土,欲生净土是为什么呢?是为了要成佛。次第可以反过来,南无阿弥陀佛要什么呢?要成佛吗?要成为阿弥陀佛,成为阿弥陀佛干什么?是要度众生,度众生怎么度呢?就是召唤众生生往净土,那么招唤就是要大家发愿。所以释迦牟尼佛说你们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其实这个愿的发起是释迦牟尼佛的劝导,那释迦牟尼佛的劝导也是阿弥陀佛发愿选择的本愿三心中的一心(欲生心)。

这条愿有本愿三心(至心、信乐、欲生),有这三种心的人,他往生的净土就是阿弥陀佛的报土,也叫真实净土,因为这个愿心是佛的大慈悲心,大菩提心。如果你没有这样的菩提心,那么你往生的净土就是阿弥陀佛的化土,如第十九愿和二十愿的自力修行者,自力修行者的观念就是,我念了经,我做了好多的修行,我做回向。他们往生的身份首先是不能完全确定,即便能够往生,也是生在阿弥陀佛的化土,而不是报土(真正的净土)。

为乐欲生不可得

阿弥陀佛有三条愿来摄受众生,除了十八愿以外,还有十九愿和二十愿。为乐欲生,就是指十九愿和二十愿。十九愿的经文是“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十愿的经文是“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他们都有三心,十八愿的三心是至心、信乐、欲生,十九愿的三心是至心、发愿、欲生,二十愿的三心是至心、回向、欲生,其中只有十八愿的至心、信乐、欲生这三种心是阿弥陀佛真正的真实信心,他往生的国土是阿弥陀佛真正的报土,也就是真正的极乐世界(详见摄生三愿对照表)。

那么后面的两条愿的三心呢?他们是为乐欲生,而为乐欲生不可得也,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这里常常可以听到,有人问:“你有没有往生净土的心呢?”很多人会说:“我有,我愿意往生净土,极乐世界很好,不愁吃不愁穿,想什么就有什么”,因为很乐,所以为乐欲生,但是你为乐欲生是不能够往生净土的,就是指不能够往生真正的极乐报土。所以说往生净土需要大菩提心,没有大菩提心只能生往化土,而这个大菩提心、欲生心其实就是你必须听到阿弥陀佛招唤的敕命。

表一 摄生三愿对照表

摄生三愿

 

愿 文

 

三 心

 

菩提心

 

往生的净土

 

十八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至心、信乐、欲生

 

他力菩提心

 

往生决定,必生报土

 

十九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

 

至心、发愿、欲生

 

自力菩提心

 

往生不确定,即便往生也是生往化土

 

二十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

 

至心、回向、欲生

 

他力中自力菩提心

 

往生不确定,即便往生也是生往化土

 

四、三心即一心——法体三心,机受一心

这里有一个次第就是至心、信乐、欲生,它是连下来的。三心即一心,至心、信乐、欲生这三心是由法体展开的,法体就是指阿弥陀佛。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叫做持名,阿弥陀佛的名是有体的,就象我们有身体。阿弥陀佛的体叫法体,法体具有三心,阿弥陀佛名号就具有这三种心。由于法体具有三心,所以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你就会有这三种心。

这里说一个相对关系。我们和佛相对,我们是凡夫,没有这三心。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通过这种方式把我们没有的至心、信乐、欲生的三心回向给我们,我们就有了至心、信乐、欲生三种心。这三心在“法体”上说成三种,叫至心、信乐、欲生,实际上落在我们身上就是一种心,就是信心,所以叫法体三心,机受一心。机就是指我们,通过念佛你体验到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的信受,完全的依赖,你就有了信心,就具有了这三心,所以三心即一心,至心、信乐、欲生三种心在我们这里主要就是信心。

为什么三心即一心呢?因为我们不一定懂得这三心的道理,三心属于佛,佛给我们。但是我们心粗,凡夫的心被比喻成猴子、瀑布,我们对自己的心是不了解的,至心,信乐,欲生这三种心真正让我们自己去观察,你很难体会。我们能体会到的主要就是阿弥陀佛,因为有我、有佛,我就对佛完全的依赖和信任,这个信任和依赖里面就自然具有这三心,因为这个是佛准备好的。

五、体用相济——至心以名号为体,信乐欲生为体之用

三心即一心它有次第。净土真宗解释本愿三心,先是从①“三心即一心”来解释,然后再从②“体用相济”来解释。

体就是阿弥陀佛的名号。第十七愿里面说,“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惜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法藏菩萨说等到他成佛的时候,就让释迦牟尼佛对大众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的名号,阿弥陀佛国土的功德。这个“名号”就是三心的“体”,叫至德尊号。至心是从哪里来的?至心就在这个名号里,这就叫做体,等于说阿弥陀佛的心就是至心。因为凡夫见不到法身的阿弥陀佛,报身的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就是方便,他叫方便法身。我们能够听到南无阿弥陀佛,能够写出来南无阿弥陀佛,这个“体”中的音声和名字相,就是至德尊号。这个体就叫做至心,至心以名号为体,信乐欲生就是这个体的用,所以有体、有用。

净土宗是信心门,它有点类似于佛法里面的慧门(戒定慧中的慧)。就是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你不要在自己这边,象修戒定慧三学一样。我因为念佛了,就应该三皈依、执持五戒,让心慢慢平定下来,再生起观慧,这是通途的修行方法。而念南无阿弥陀佛的用心是什么?就是用心听闻十七愿释迦牟尼佛给我们介绍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功德,了解阿弥陀佛名号的不可思议功德,所以用心不在我们这边。这就好比照镜子,我们照镜子时从镜子里看到我们自己,但是这里你看到的是阿弥陀佛,就是你要用心去了解阿弥陀佛的因果,这是净土教的用心,是向外的。你要去了解阿弥陀佛这尊佛他到底是怎么样修行的,他成佛之后,心是什么样的,你要去了解这些,这些是净土教重要的内容,也就是念佛的内容。

所以至心以名号为体,你要了解名号的不可思议功德。你了解了不可思议功德,它就有用,名号里面有清净的至心。信乐心也是从你听闻的过程中,阿弥陀佛把他的心换给了我们。你本来是不对这个产生信乐的,凡夫都是对五欲产生信乐,由于你听闻释迦牟尼佛给你讲净土无量光,种种不可思议性,你从听闻中开发出信心。实际上这是佛的力量在你心中显现,然后就有信乐的心,欲生的心,这样就叫做体用相济,有体、有用。念佛就是由这样的次第展开,佛也是这样救度众生的,这个叫做体必具用。我们好多人念佛成了念自己的心,藕益大师当年就说,念佛如果没有信愿,即使念的风吹不透,雨打不湿,定力强到这个程度,跟阿弥陀佛的本愿是不一致的,所以你开发不出这个信乐心来。

念佛的感应是什么?就是你对阿弥陀佛越来越信任,越来越恭敬,印光大师说,佛法要在恭敬中求。你进步的标志,就是对佛、对三宝越来越信任,越来越恭敬,产生欢喜心。这个心都不是我们具备的,是佛回向过来,开显产生真正的欲生净土心,才是念佛应该有的感应。而不是说,我念佛不打妄想了,做什么事都顺利多了,睡得也很好了,身体也舒服多了,心想事成了,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念佛。因为你不自觉地把目标回向到了娑婆世界的愿望上来了,你的愿望跑不出这个世界,你并不是真正的心心念念向往极乐。你的愿望又都回到自私、柒污上面来了。所以念佛是先念佛名号、念佛的心,不要直接念自己的心,我们的心都是凡夫心,无明心,贪嗔痴五欲之心,而至心、信乐、欲生这三种心都是属于佛的心。

禅宗讲观心,密宗讲增上心学。密宗修三摩地,叫增上心学,需要心的定力;禅宗的次第不明显,它是直接观心。如果我们要直接去了解心这很难,最难的事情莫过于明心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净土教是对普通大众的,它叫我们念佛,去明了佛的三心,落在我们身上就是信心,你得到了信心就可以了。至于说得无生忍,开悟,大神通、定慧这些,等我们到极乐世界去就都有了。所以你先听佛的话,因为你不能直接来明心,直接开悟,所以阿弥陀佛的无上方便给你选择了念佛这一大慈大悲的方法,这与通途的修行是不一样的。

所以念佛,要专心听闻净土教,把目标集中在阿弥陀佛身上,听释迦牟尼佛给你介绍阿弥陀佛,了解阿弥陀佛乐的因果,专一其心,只了解这个,不要东学西学,自以为增长了智慧。除非你真能开悟,问题是现在的人没有这个根机,你开不了悟。你念佛专一地去了解佛号,还是可以得到信心,因为它是体用相济的。

六、名和义——信心必具名号,真实信心即是金刚真心

下面从名和义再来解释。至心、信乐、欲生这三种心的核心就是指信心。在亲鸾大师的解释,他说至心、信乐这个说法不同(其言虽异),他们的意思相同,都是指没有怀疑的金刚真心,金刚真心就是真实信心。真实信心就必具名号,真实信心必定是有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的。所以《往生论》世亲菩萨就说,“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世尊我一心”的“一心”就是指金刚信心,真实心,也就是至心信乐的心,他后来解释“三心即是一心,一心即是信心”,这个信心就是没有怀疑的心(信和疑相对),这个心是象金刚一样的坚固,没有动摇。

由于这个心是佛回向来的,所以跟我们一般的信心不同。世间人也有信心,比如说相互之间感情好,很亲密什么事情都可以告诉对方,佛教术语叫做“覆藏” 。我知道他的事情不会跟别人讲,他知道我的事也不会告诉别人,这个是建立在感情上的信任,是极容易破坏的。有些人说“我理解了,明白了,然后我产生信任”,这种信任不是建立在情感上,它是建立在分别智上,乃至建立在更高一等的智慧上,但是这与往生净土的信心是不同的。你不要把自己的信心,当成往生净土的信心。往生净土的信心和愿心很多人误会,如果你说他没有信心,他恨得不得了。他争辩说:“我怎么没有信心,我没有信心我会念佛,我会来听经,我会吃素,我会放生吗”;“要不然我不信任你,我会什么事都跟你说吗?”一张口都是情感,就是高些的人,信任里面也是充满了我执和情感。

而净土教的往生信心,金刚信心,它是什么呢?昙鸾大师解释往生论,他说这个心叫淳一心,相续心,决定心,这种信心是不间断的。这种心是淳一、相续、决定的,与世间人情感上的信心是不一样的;世间人的信任是浅薄的,信力不强,不决定。为什么说它不决定呢?因为它是建立在感受基础上,感觉到别人对我很好。可是有时候别人对你很好,你感觉不到,产生了误会,信任就被破坏了,这就不决定了。象小孩子一样,时好时坏,因为不决定就不相续,不是说我信任了之后,永远不会被破坏。佛看我们这个世间,不管你怎么做,即使杀人、放火、五逆十恶,在佛眼里都是清净庄严的,不会象我们这样分别、执着(着相),从我们自己这个观察镜里,信任是不相续的,很容易被破坏。

佛回向给我们的信心是专心、深心,决定心,叫做无上上心;真心,相续心,淳心,也叫忆念真实一心,这种心才是真正的信心。你不能随便说,我今天信,明天不信;我念佛念得好我就信;哪天身体不好了,念佛不起作用了,我就不相信了,这些都不行。所以说信心是无上的价值,温家宝总理去年金融危机时曾经说过“信心比黄金还珍贵”。从世间法来说,你对人的信任也超越于形象,信任里要有内容。我们讲的信心,佛的三心里面有至心、信乐、欲生,里面还有很多内容。信里面有法则,你不要按照自己对信心的想法,你想它好它就好,想它不好它就不好,想它大它就大,想它小它就小,这不叫信心,叫贪心、爱心,分别心,不要把这个混同于信心,佛的信心里面有一念一刹那的清净真实。

所以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获得的信心是相续的,是一念一刹那、一生。你真的获得了信心,从获得的时刻开始,一直到成佛是没有间断的,因为佛忆念我们没有间断。你获得这样的信心就往生决定,就是真正的念佛人,叫南无阿弥陀佛。

所以真正的念佛,就是从善知识那里听到阿弥陀佛本愿因果升起的本末,被阿弥陀佛的召唤所摄取,进入到他的摄取力量之中。阿弥陀佛叫做不断光,不间断的光来摄受我们,你已归命了阿弥陀佛,你就是南无阿弥陀佛。所以真实的信就淳一、相续,包含着一生、一念、十念的称名。你自己再怎么念,也不可能念到这样。你自己去修行,能够一念一刹那淳一、相续、决定吗?不为一切所破坏吗?那不是风吹不透,雨打不湿,那是整个虚空都粉碎了也不能够破坏它,它不为一切所破坏,什么都破坏不了,这个叫信心。南无阿弥陀佛“名”的意思,也就是念佛的意思,信心的意思。称彼如来名就是念佛,念佛的信心是淳一、相续、决定、金刚真心,也是至心、信乐、欲生心。

七、信心是往生的正因,获得信心往生决定

念南无阿弥陀佛,你所获得的成果就是信心,信心是往生正因,成佛的真因,也是菩提的真因。你有了信心,正因决定,这个果是一定显的。不一定要等到死,你不要误会,因为它是念念相续,所以这种人不用等到临终,阿弥陀佛已经摄取不舍了。善导大师说,“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这是平生业成,不用等临终,如果你说要等到临终阿弥陀佛来接你,那说明你还没有信心,你现在虽然有愿望,但是你怕到临终时没愿望了。

刚才我们讲欲生心是阿弥陀佛一念一刹那对我们的召唤,不会间断的。念佛获得这三种心的开显,就是你有了信心。这里我们容易产生怀疑,有些人会说“你讲的至心、信乐、欲生比较深,我们不能理解,我没文化,我学不明白”,这样你是不是就没有三心呢?不是这样的。法然上人专门对三心之事做了解释,他说“智者念佛自具三心”。就是说你完全不理解,或者没有学很多,但是你听到别人跟你介绍阿弥陀佛本愿的因果,念佛获得了信心,你只要获得了信心,即使是你没有文化,不知道三心,甚至连三心的名字都没有听到过,你仍然具有至心、信乐、欲生这三种心,因为他包含在念佛、称名里面。这就是念佛的秘密,佛给你打包的这个名号(南无阿弥陀佛)里面有很多宝贝,你虽然不会用,也不认得,但是没关系,你只要有信心,用了这一部分,所有名号里的宝贝功能都在自动地发挥功效。因此当别人问你“你有真实心吗?你有信心吗?”你就认为讲不出道理,可能不能往生,其实不是这样的。阿弥陀佛在因地的时候就是发现我们这些造恶的众生,怎么修也不可能有至诚心。过去的人还外现贤善,内怀虚假,而现在人是外不现贤善,内心念念都是贪嗔痴。如果让我们自己去修成这三种心(至心、信乐、欲生),特别是这个欲生心,那根本是修不成的。

信净土教就是相信念佛能往生净土,这是阿弥陀佛的回向。你念佛开显信心,这就是佛的回向力量,不可思议的信乐,欲生心,就是大菩提心。如果按照其它宗,你有菩提心相当的困难。而在净土教,无论你有文化,没文化,时间长,时间短,你只要对阿弥陀佛本愿听得清晰,开显出信乐,你就具有了大菩提心。你不要去跟别人比,这不一样,这是阿弥陀佛教,是阿弥陀佛发愿给你的宝贝。别人不认识这个宝贝,十方诸佛认识,别人说你没有,十方诸佛说你有,你不用担心,不要因为别人说你不行,你就觉得自己真的不行。有的人说,我什么都不了解,佛法知识理解得不多,我就能够往生净土吗?我能够得到往生决定吗?回答是肯定的,你可以。因为这是佛法,佛就有这种本事,所以说不可思议,是佛不可思议的功德力量。因此我们不要老是用自己的比较之心,去比较我行还是不行,佛说你行你就行,佛下了这个命令,你听命令就可以,不管你是五逆,还是谤法,也不管你是上智,还是下愚,不管你是什么人,你只要遇到了佛的摄取光明,就入于佛的愿海中住不退转,你就获得了无上的大利益,得到十方诸佛的称扬、赞叹和护念。

南无阿弥陀佛

纯祥法师讲经录音整理

点我:

相关文章

《百业经》:(52)新来的比丘 等流之报今昔被骗

《百业经》:(52)新来的比丘 等流之报今昔被骗

  译序(摘录)  《百业经》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公案,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妓女、猎人等...

净空法师:“七七”中阴期内烧纸有用吗?

净空法师:“七七”中阴期内烧纸有用吗?

问:人往生后中阴期间,七七四十九天内烧纸钱有没有用?答:烧纸钱佛门里面没有,这是民间的风俗习惯。到底要不要做?印光法师的教诲非常好,他老人家讲,这桩事情我们不赞成...

达摩祖师一苇渡江的故事

达摩祖师一苇渡江的故事

  达摩祖师全称菩提达摩,南天竺人(古印度),婆罗门种姓,相传是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传说,达摩祖师是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自幼拜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摩诃迦叶之后的第二十七代佛祖般若多罗为师。  有...

忍辱的美德

忍辱的美德

  罗睺罗自从受佛陀严厉的教诫以后,又常常跟随师父舍利弗在一起,接受他的开导,在修行上,进步很快。  佛陀讲经时,舍利弗总是带着罗睺罗参加法会;舍利弗静坐时,罗睺罗总是跟着坐在身旁;布教时,舍利弗也把...

传喜法师:用佛法的智慧善待我们的生命

传喜法师:用佛法的智慧善待我们的生命

用佛法的智慧善待我们的生命——传喜法师于答信众问(10.05.12)    信众1:师父慈悲,他们路上问我的问题可不可以问一遍啊,他们问说...

宣化上人:能过这一关,便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

宣化上人:能过这一关,便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菩萨持戒非常认真,不敢懈怠,脚踏实地去持戒,连杀的念头也不会生起。今用“草系比丘”的公案,来说明持戒之认真!从前有五六位比丘,到他处去弘法,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