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四)~D 11

1181经:本经记述佛陀为天作婆罗门演说世之布施福德良田。

释迦文佛住世后期,随着年岁已高,身体状况也大不如从前,正如他自己所形容的那样:“犹如破车,捆绑而行”。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佛陀率领一些贴身弟子从摩揭陀的王舍城出发,一路向北,在毗舍离境内的聚落安居度雨季时,老人家患了重病;病愈后继续前行,途中接受了铁匠纯陀的供养与皈依,结果食后患了痢疾而导致腹泄。实际上佛陀自中年以后,一直备受背痛的困扰——大约是背部中枢神经的疾病。有时我们会发出疑问:佛陀既为佛,怎么会生病呢?因为《大般涅槃经·金刚身品》中写得再清楚不过:“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非杂食食,即是法身。”然而佛陀在住世期间却屡遭不幸,据《佛说兴起行经》记载说佛陀一生共经历了十次大灾难,分别是孙陀利谤佛、战遮女系盆诬佛(暴志)、奢弥跋谤佛和被木枪刺脚、被掷石砸出血、食马麦、受苦以及患头痛、患背病、患骨节痛等。那么佛陀为什么会遭受如此多的灾难呢?唯一可以解释的便是人生的自然规律的不可违背。佛陀这种慈悲示现,无非是让世人明了因果业报的毫厘不爽,并生起色身无常与无我的信念。是故《大般涅槃经》说:“云何当有若病苦恼若坏如坏器耶?随受化者现老病死,如来法身金刚难坏。”

本经中记述的是佛陀在拘萨罗国一带人间游行,至浮梨聚落,住在天作婆罗门的庵罗园中。此时陪侍佛陀的侍者是优波摩尊者。佛陀此时身体不太好,经中说“正患背病”,于是对优波摩说:“汝举衣钵已,往至天作婆罗门舍。”当优波摩尊者赶到天作婆罗门家里时,正值天作婆罗门正在堂中理发。优波摩尊者见状,只得在门外耐心地等候。但是天作婆罗门眼神挺好,一眼就见到尊者站在门外,于是他便招呼尊者:“大师,我能帮您点什么吗?”尊者优婆摩回答说:“佛陀正在患背痛,请问居士您家里是否有医治此疾病的药呢?”(“罗汉世善逝,所患背风疾,颇有安乐水,疗牟尼疾不?”)天作婆罗门一听说佛陀身患背痛,不敢怠慢,立马准备“以满钵酥、一瓶油、一瓶石蜜”,然后使人担持,并持暖水,随尊者优波摩至世尊之处,“以涂其体,暖水洗之,酥蜜作饮,世尊背疾即得安隐”。从这段经文叙述中,黠慧的医生或许从中汲取到治疗背痛的药方。后来天作婆罗门又向佛请教了一个问题:“何言婆罗门,施何得大果?何等为时施(恰到好处的布施,雪中送炭),云何净福田?”佛陀回答说:“若人将心中的烦恼悉除蠲除,身口意三业都得清净,而且得到宿命、天眼、漏尽三明,了知三世而心得自在解脱,这便可以称作婆罗门。供养这样的人,便可以称之为‘时施’,这样的圣人便是人间的大福田。”

文章最后对布施的话题再作一点补充。布施有多种,我们一般讲三施,即财施、法施和无畏施。此外还有四施、八施、十施之说。这里介绍一下七种布施,主要有:第一是和颜施,无论何时何地,对待任何人都保持和颜悦色;第二为言施,大约相当于软语或爱语,多说鼓励安慰的话;第三为心施,存好心,处处替人着想;第四为眼施,看人没有分别心,眼光中总是流露出慈悲与仁爱,而不是“狗眼看人低”;第五是身施,力所能及、身体力行地帮助他人,争当活雷锋;第六为座施,在公交车上主动为老弱病残孕让座,这既是美德,也是布施;第七是察施,即济人所需,时时体察他人的内心感受(感同身受、换位思考),要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布施的门槛很低很低,并非高不可攀:大到慷慨解囊,小到软言相慰,这些都是布施。可以说布施无处不在,现实生活中处处都可以行布施。当今社会里所推崇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同样是布施。(12.28.)

点我:

相关文章

净空法师:冤枉生气

净空法师:冤枉生气

譬如现在很常见的事情,你的朋友向你借钱,借了一大笔钱以后赖帐不还你了,你一看到他就生气,一生气就堕一层地狱,再一生气又堕一层地狱,你说你不是冤枉吗?你如果看到他,...

传喜法师:热爱自然 珍惜生命

传喜法师:热爱自然 珍惜生命

热爱自然 珍惜生命 另外一个发现就是,西方人现在学佛的因缘真的越来越成熟了。西方人研究佛教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最早研究佛教的就是德国人,所以德国人在近几百...

茶叶是癌症最大的克星,但喝错了会致癌?

茶叶是癌症最大的克星,但喝错了会致癌?

癌症和茶叶有关系吗?喝茶能防癌,我们该信吗?给大家展示一组数据:1、据数据显示,日本广岛在原子弹爆炸后的10余年里,患癌几率最低的人群竟是茶农及茶叶爱好者。2、在...

湛如法师:世界佛教论坛主旨思想辨析

湛如法师:世界佛教论坛主旨思想辨析

世界佛教论坛主旨思想辨析 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湛如 本次世界佛教论坛所确定的会议主题为:“和谐世界,从心开始”。所谓“和谐世界”,就是“期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

魏承思教授: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四章 中国佛教

魏承思教授: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四章 中国佛教

第四章 中国佛教教育 佛教文化产生之后,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相延续。这种文化传递必须有一定的教育体系来保证,于是就出现了佛教教育。自佛教传入之后,印度佛教的...

其它法师:落实信仰,将生命圆满于当下

其它法师:落实信仰,将生命圆满于当下

落实信仰,将生命圆满于当下 如性法师 尊敬的大和尚、诸位法师、同学们,上午好: 今天,是37、38届的同学们收获的日子,同时,又是对法师们辛勤付出的一个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