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五十)~V 135

1357经:本经叙述布施当以诚信为先。

舍利弗在佛陀住世期间,已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上座大德。在他的周围自然聚集了很多弟子。本经中记述说“有舍利弗弟子,服药已,寻即食粥”,说明舍利弗弟子众多,像这位弟子不幸患病,在药用了药物之后,需要喝点稀粥来滋补一下身体。在当时乞食成为常态的情况下,比丘们一般都是日中一食——大体上以依用米饭之类为主,比丘普遍喝粥并且自己开始营造饭食,那是原始佛教后期之事。所以当弟子因为生病需要喝粥之时,舍利弗尊者有些犯难:首先需要一个盛粥的瓦瓯,其次是如何获得米粥。于是,“尊者舍利弗到瓦师舍,从乞瓦瓯”。

然而这位瓦师很是吝啬,并不怎么情愿将自家的瓦瓯布施给舍利弗。但是他又很在乎面子,不好意思直接加以拒绝。怎么办呢?于是他向舍利弗提出一个比较难以作答的问题:“云何得名胜,而不施一钱?云何胜实德,于财无所减?”这首偈的意思是说,既要获得好名声,且能获得无上的功德,却又不浪费自己家一分钱,有没有这样的法子呢?这位瓦师心里打的是“无本万利”的如意算盘,其用心无非是想让舍利弗无言以对后知难而退。

舍利弗闻后回答:“若不食肉者,而施彼以肉;诸修梵行者,施之以女色,不坐高床者,施以高广床;于彼临行者,施以息止处;如是等施与,于财不损减。是则有名誉,而不舍一钱,实德名称流,于财无所减。”

舍利弗回答得很巧妙:既要想卖个人情,又想不浪费自己一分钱,办法也不是说没有。什么办法呢?比如说送肉给从不吃肉的人,送女人给从不近女色的人;别人都买了飞机票正准备赶往机场,这时候去盛情邀请人家再住两天。从现在的眼光看,这种人实在太虚假,没有丝毫诚意。舍利弗的本意是在讥讽这个瓦师,没曾想这个愚蠢的家伙听后反倒认为这是条妙计,顿时喜出望外:“汝今舍利弗,所说实为善;今施汝百瓯,非余亦不得。”对于瓦瓯,舍利弗只需一只足矣,而这位瓦师却一口气送上一百个,貌似大方,实则仍虚假,因为这个瓦师所求的是“无本万利”。舍利弗看穿了瓦师的用心,于是以偈回答:“瓦钵信以得,而汝不生信!”布施当以“信”为前提,若没有丝毫的尊重之心,这样的布施还是不接受为好。故舍利弗尊者“说此偈已,于瓦师舍默然出去”。

布施需要虔诚,是发自内心的供养与施与。倘若施者碍于情面而行布施,心里却是一百个不情愿,这样的布施,纵然接受,也消受不起。此经对于那些贪图供养的行者来说,可能需要对自己有一个适当的省察。(6.26.)

点我:

相关文章

兄弟二人转世为何兄成罗汉弟为大象?

兄弟二人转世为何兄成罗汉弟为大象?

  兄弟二人转世 为何兄成罗汉弟为大象?  从前,有兄弟二人随佛出家。哥哥每天精进持戒,打坐参禅,却忽略了随众作务,只勤修定慧,少修福德;弟弟则是勤劳工作,布施济众,广修福德,但不能守持如来清净戒...

《百业经》:(97)给孤独 依给孤独得佛授记

《百业经》:(97)给孤独 依给孤独得佛授记

  译序(摘录)  《百业经》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公案,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妓女、猎人等...

出家制度是佛教始创的吗,最​早出家

出家制度是佛教始创的吗,最​早出家

出家人,也称为僧人,指出离家庭潜心修道之人,在佛教则指遁入空门潜心修佛之人。翻开字典,其中对“僧”字的解释是“佛教指出家修行的男人,和尚”。由此可见,在一般世人的...

《百业经》:俱宿命通断散乱行53

《百业经》:俱宿命通断散乱行53

  译序(摘录)  《百业经》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公案,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妓女、猎人等...

海涛法师:上天帮忙请客

海涛法师:上天帮忙请客

  在佛陀时代,有个叫做「罗阅城」的地方,有一天罗阅城里聚集了许多人,正在商议每人出百钱,以办斋供养佛陀与僧众的事。  此时,有一苦人名叫鸡头,贫穷无钱,也跟着挤在人群中听大家会议,众人见他贫穷寒...

净空法师:临命终时能够听到佛菩萨名号是最有利益

净空法师:临命终时能够听到佛菩萨名号是最有利益

【世尊。一切众生临命终时。若得闻一佛名。一菩萨名。或大乘经典。一句一偈。我观如是辈人。除五无间杀害之罪。小小恶业。合堕恶趣者。寻即解脱。】这一段经文告诉我们修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