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戒的误区

由于戒律的弘扬不到位,大多数人不了解戒律,对戒律的理解出现了偏差,致使很多人谈戒色变,这么殊胜的  戒律怎么会让人害怕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持戒误区:

一.戒律是自律,不是律他

学戒持戒的首要目标是自律自修自我约束,然后再通过持戒的功德,慢慢影响大众一起持戒。

如果动不动就呵斥别人犯戒破戒,并且不知道是谁给的权力,宣判别人下地狱作饿鬼畜生,这样只会让大家对戒律讨厌和害怕。

戒律是约束自己三业,规范自己身心的,让自己能够快速与道相应;不是尺子,去量人长短,不是镜子,去照人美丑的;若明白了这一点,持戒就持得欢喜自在了。

二.戒律是开明的,不是呆板的

佛陀制戒非常开明灵活,慈悲并且人性化。

佛陀制戒时,首先考虑的是最下根器的佛弟子能否持守,不断的去询问,有无异议,让大家都认同并且能够做得到,这样才能体现戒律的作用和意义。如果佛陀制的戒大家做不到,等于没制戒。

佛教从传入中国开始,就是戒律、僧制、王法与俗礼互相融合的过程,如果一定执着纯粹的原始的佛教戒律,那么,佛教难以在中国生根发展。所以祖师们根据中国的国情,为了佛法的长久住世,而破了一些遮戒。

祖师说,对于持不了的一些戒,要有惭愧心和忏悔心,要发菩提心去利益更多众生。

三.戒律是解脱,不是束缚

修行是逆生死流,戒律就是要断除我们的累劫习气,切断对世俗生活的贪染执着。

很多初学者,一进入佛门,发现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干脆弃而不学,以为不学习戒律犯了没有过错。这样的认知是非常错误的,犯了戒不旦照样有罪,还多一条不学无知罪。

实际上,戒律是帮助我们解脱的,持一条戒有一条戒的功德。有了戒律的规范,我们的欲望会少一点,烦恼会轻一些,离解脱就更近了。

四.戒律是保障,不是妨碍

佛弟子如果没有戒律的保护,跟俗人无异。

会在红尘五欲里迷失自己,身口造罪无量,一旦业缘成熟,难脱果报。按戒律要求的去做,就不会造恶因,我们就不会遭受恶报。每一条戒律,都是让我们清净自在的。

五.戒律是基础,不是终极目标

持戒有无边利益,是入道修行的根本,佛法三学的基础,没有戒律不生定慧。但一味强调持戒就能解脱,就落入戒禁取见。

如果不修禅定、念佛等法门,持戒充其量只是人天果报,还在轮回中。所以,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才是学戒持戒最重要的目标。

知道了这些持戒的误区,以后我们就可以绕开这些误区了,让我们快速得到解脱,往生极乐。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四弘誓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普贤十大愿王

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

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

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

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

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点我:

相关文章

善心供养者得金银,恶习供养者得毒蛇蝎

善心供养者得金银,恶习供养者得毒蛇蝎

  从前,有一位跋脚的修行人。他身残志坚,精进修持,克服行脚的困难,到处讲经说法,度化众生。他日日夜夜,劳碌奔波。善良的百姓看到他为法忘躯的身影,都暗自落泪,感动得众生都树立了坚定的信仰。  有一...

宽运法师:放下.解脱.清净.自在

宽运法师:放下.解脱.清净.自在

放下.解脱.清净.自在 这两天跟大家谈及生命的担负、放下与解脱的问题。事实上,要做到真正的放下,又谈何容易呢?常听到有人洒脱地说:「放下就放下,没有什么大不了...

嘎玛仁波切:不累积福报资粮,何以谈智慧见长,更

嘎玛仁波切:不累积福报资粮,何以谈智慧见长,更

累积资粮,是获得暂时解脱和圆满佛果不可或缺的。续部中说:“未积资粮无成就,沙子不能榨芥油。”不努力累积资粮,只想得到福报和成就,就像想从沙子榨出油来,是不可能的事...

大安法师:圣凡二力彰显净土景观

大安法师:圣凡二力彰显净土景观

  一、圣凡二力彰显净土景观  阿弥陀佛以本愿威神之力,流现西方极乐世界无尽庄严,诸如:宫殿楼阁、宝池莲花、重重宝树、德风华雨、妙法梵音、光明透亮等。尊者阿难听到释迦本师的介绍后,便向释尊禀问:十...

守戒就是守心

守戒就是守心

佛说,如果一个人能够持戒、守法,他的一生就会身心安定,没忧愁、没烦恼、没恐怖,这个“法”指的是佛法。实际上,一个人修心靠的是持戒,就是知道自己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

金刚经治愈邪淫,抑郁症,成就素食

金刚经治愈邪淫,抑郁症,成就素食

我刚开始接触金刚经是在12年前,金刚经也是我接触的第一部佛经,心中很欢喜,那时我对佛教没什么了解,但读了之后,我深深为佛的慈悲所感动,当天晚上我不由自主发了上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