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戒的误区

由于戒律的弘扬不到位,大多数人不了解戒律,对戒律的理解出现了偏差,致使很多人谈戒色变,这么殊胜的  戒律怎么会让人害怕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持戒误区:

一.戒律是自律,不是律他

学戒持戒的首要目标是自律自修自我约束,然后再通过持戒的功德,慢慢影响大众一起持戒。

如果动不动就呵斥别人犯戒破戒,并且不知道是谁给的权力,宣判别人下地狱作饿鬼畜生,这样只会让大家对戒律讨厌和害怕。

戒律是约束自己三业,规范自己身心的,让自己能够快速与道相应;不是尺子,去量人长短,不是镜子,去照人美丑的;若明白了这一点,持戒就持得欢喜自在了。

二.戒律是开明的,不是呆板的

佛陀制戒非常开明灵活,慈悲并且人性化。

佛陀制戒时,首先考虑的是最下根器的佛弟子能否持守,不断的去询问,有无异议,让大家都认同并且能够做得到,这样才能体现戒律的作用和意义。如果佛陀制的戒大家做不到,等于没制戒。

佛教从传入中国开始,就是戒律、僧制、王法与俗礼互相融合的过程,如果一定执着纯粹的原始的佛教戒律,那么,佛教难以在中国生根发展。所以祖师们根据中国的国情,为了佛法的长久住世,而破了一些遮戒。

祖师说,对于持不了的一些戒,要有惭愧心和忏悔心,要发菩提心去利益更多众生。

三.戒律是解脱,不是束缚

修行是逆生死流,戒律就是要断除我们的累劫习气,切断对世俗生活的贪染执着。

很多初学者,一进入佛门,发现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干脆弃而不学,以为不学习戒律犯了没有过错。这样的认知是非常错误的,犯了戒不旦照样有罪,还多一条不学无知罪。

实际上,戒律是帮助我们解脱的,持一条戒有一条戒的功德。有了戒律的规范,我们的欲望会少一点,烦恼会轻一些,离解脱就更近了。

四.戒律是保障,不是妨碍

佛弟子如果没有戒律的保护,跟俗人无异。

会在红尘五欲里迷失自己,身口造罪无量,一旦业缘成熟,难脱果报。按戒律要求的去做,就不会造恶因,我们就不会遭受恶报。每一条戒律,都是让我们清净自在的。

五.戒律是基础,不是终极目标

持戒有无边利益,是入道修行的根本,佛法三学的基础,没有戒律不生定慧。但一味强调持戒就能解脱,就落入戒禁取见。

如果不修禅定、念佛等法门,持戒充其量只是人天果报,还在轮回中。所以,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才是学戒持戒最重要的目标。

知道了这些持戒的误区,以后我们就可以绕开这些误区了,让我们快速得到解脱,往生极乐。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四弘誓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普贤十大愿王

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

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

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

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

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点我:

相关文章

释迦牟尼佛生平事略说

释迦牟尼佛生平事略说

  佛陀降生及出家  佛陀的家世  在喜马拉雅山的南麓,有一条恒河的支流,名罗泊提河。古印度时在河谷两岸,散布了十个释迦族的小城邦,其中位于河东的迦毗罗卫城,由于政治修明, 最为强大,成为他们当中...

慧净法师:生活教育

慧净法师:生活教育

法语——生活教育 慧净法师 1.“入定山中之草木,牛羊食之毛光泽。”意思是说,这座山有阿罗汉居住或有人在山中修行入定,来吃这座山的草木的牛羊,它们的毛也会有光...

令人震惊的慈悲!原谅你,只是因为你承担不起

令人震惊的慈悲!原谅你,只是因为你承担不起

na mo a mi tuo fo南 無 阿 彌 陀 佛是这样吗?  白隐慧鹤禅师是一位得道高僧,生活作风严谨,戒行庄严。离他的寺院不远,有一户开布店的人家,全家都是白隐禅师的信...

海涛法师:让生命离苦得乐的老师

海涛法师:让生命离苦得乐的老师

让生命离苦得乐的老师 达耶他 唵 牟尼 牟尼 嘛哈牟尼耶 梭哈,「南无」就是我们用生命来学习,「本师」就是生命的导师,我们的生命要离苦得乐,要有这个生命的老师...

感情不快乐,那就不要背后讲人家的感情问题

感情不快乐,那就不要背后讲人家的感情问题

你这一辈子感情不快乐,那你不要背后讲人家感情的问题,然后时时刻刻随喜别人家庭圆满,要随喜,你要这样你才可以改变你的感情,如果你这辈子感情不快乐,(总是想着)感情没...

信愿法师:重庆吴绍贞上吊自杀助念得生

信愿法师:重庆吴绍贞上吊自杀助念得生

【念佛感应录】重庆吴绍贞上吊自杀助念得生吴绍贞,女,八十岁,住重庆市南岸区大佛寺集翠村七十五号。皈依佛门七年多,平时学佛多以赶经忏为主,求人天福报,想下一世生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