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戒的误区

由于戒律的弘扬不到位,大多数人不了解戒律,对戒律的理解出现了偏差,致使很多人谈戒色变,这么殊胜的  戒律怎么会让人害怕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持戒误区:

一.戒律是自律,不是律他

学戒持戒的首要目标是自律自修自我约束,然后再通过持戒的功德,慢慢影响大众一起持戒。

如果动不动就呵斥别人犯戒破戒,并且不知道是谁给的权力,宣判别人下地狱作饿鬼畜生,这样只会让大家对戒律讨厌和害怕。

戒律是约束自己三业,规范自己身心的,让自己能够快速与道相应;不是尺子,去量人长短,不是镜子,去照人美丑的;若明白了这一点,持戒就持得欢喜自在了。

二.戒律是开明的,不是呆板的

佛陀制戒非常开明灵活,慈悲并且人性化。

佛陀制戒时,首先考虑的是最下根器的佛弟子能否持守,不断的去询问,有无异议,让大家都认同并且能够做得到,这样才能体现戒律的作用和意义。如果佛陀制的戒大家做不到,等于没制戒。

佛教从传入中国开始,就是戒律、僧制、王法与俗礼互相融合的过程,如果一定执着纯粹的原始的佛教戒律,那么,佛教难以在中国生根发展。所以祖师们根据中国的国情,为了佛法的长久住世,而破了一些遮戒。

祖师说,对于持不了的一些戒,要有惭愧心和忏悔心,要发菩提心去利益更多众生。

三.戒律是解脱,不是束缚

修行是逆生死流,戒律就是要断除我们的累劫习气,切断对世俗生活的贪染执着。

很多初学者,一进入佛门,发现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干脆弃而不学,以为不学习戒律犯了没有过错。这样的认知是非常错误的,犯了戒不旦照样有罪,还多一条不学无知罪。

实际上,戒律是帮助我们解脱的,持一条戒有一条戒的功德。有了戒律的规范,我们的欲望会少一点,烦恼会轻一些,离解脱就更近了。

四.戒律是保障,不是妨碍

佛弟子如果没有戒律的保护,跟俗人无异。

会在红尘五欲里迷失自己,身口造罪无量,一旦业缘成熟,难脱果报。按戒律要求的去做,就不会造恶因,我们就不会遭受恶报。每一条戒律,都是让我们清净自在的。

五.戒律是基础,不是终极目标

持戒有无边利益,是入道修行的根本,佛法三学的基础,没有戒律不生定慧。但一味强调持戒就能解脱,就落入戒禁取见。

如果不修禅定、念佛等法门,持戒充其量只是人天果报,还在轮回中。所以,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才是学戒持戒最重要的目标。

知道了这些持戒的误区,以后我们就可以绕开这些误区了,让我们快速得到解脱,往生极乐。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四弘誓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普贤十大愿王

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

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

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

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

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点我:

相关文章

真心为三宝付出的人不要担心,一切自有安排

真心为三宝付出的人不要担心,一切自有安排

修道人,对佛法的信心,是要在最危难时,才知道。就像文革期间,不允许出家当和尚,当和尚是犯法,还要被批斗。这时,如果能坚固信心,出来的就是祖师。所以,近代的佛教出来...

现代很多人得老人痴呆症及植物人,若其临終时,为

现代很多人得老人痴呆症及植物人,若其临終时,为

问:现代很多人得老人痴呆症及植物人,若其临终时,为其助念,请问能否往生?答:不能往生。佛经有讲八难,八难不能往生,横死不能往生。往生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是临命终时神...

生活里所有吃过的亏,都是未来的人生&#8203

生活里所有吃过的亏,都是未来的人生&#8203

1 人生如行路,一路艰辛,一路风景。你的目光所及,就是你的人生境界。总是看到比自己优秀的人,说明你正在走上坡路。人生有成就有败,有聚就有散,没有谁能得天独厚,一手...

宝珠从哪来

宝珠从哪来

  一日,阿难尊者对佛陀说:‘世尊,您出生于帝王之家,拥有一般人所没有的荣华富贵;出家后,经过六年苦行,最后于菩提树下静坐四十九天,即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似乎一切都顺理成章,您说是吗?’  佛陀并没...

《释迦牟尼佛广传》:二、发愿品11,大悲尊者转生为福力王

《释迦牟尼佛广传》:二、发愿品11,大悲尊者转生为福力王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是全知麦彭仁波切著,索达吉堪布译。凝集全知麦彭仁波切甚深智慧之结晶,是整个佛教史上前所未有、圆满齐备宣说释迦牟尼佛生平事迹之巨著。全知麦彭尊者以超拔的智慧与由衷的敬...

生气骂人果报很严重,你一定要记住

生气骂人果报很严重,你一定要记住

1、对凡夫和菩萨起嗔恨心的后果如果你嗔恨的对象他表面是一个凡夫,内在是一个菩萨(不是指修行高深的人,而是有慈悲心的普通人),你对他起了一念的嗔恨心,你就麻烦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