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后的去处

  在现实世间里,人们除了关注衣食住行等日常事务外,谈论最多的话题,莫过于“生从何来,死归何处”。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有一次上午,许多比丘前往一个叫“那梨迦”的村落里乞食。一些村民对比丘们说,村里有许多虔诚的护法居士不久前皆纷纷离世。比丘们听说后,都一一登门,向居士的亲属表示慰问,并集体诵经,表达由衷的敬意。

  乞食回来后,比丘们对这些居士们生前的善行感念有加,都很想知道他们死后都投生到了哪里。于是比丘们来到佛所,谦卑地向佛陀请教:“世尊!近来那梨迦村里不少虔诚的优婆塞,都先后舍报离去。一想到这些,真是令人伤感啊!”

  佛陀沉默片刻后,对弟子们说:“诸比丘!请你们不必伤感。世人皆有自己的果报因缘,当因缘聚会之时,他们便顺理成章地离开了。”

  比丘们趁机请教佛陀:“世尊!我们都很想知道,这些居士们死后,会不会堕入恶趣呢?”

  佛陀听后,沉默了半晌。当看到大家恳求的眼神,佛陀便缓缓地回答说:“那梨迦村里的这些居士,生前很讲修持,绝大多数都断除了五下分结,已经证得了阿那含的果位,不会在六道里轮转受苦了。”

  比丘们听后,继续询问其他村落里一些居士的死后归趣。佛陀回答说:“这些居士中,一部分证得了阿那含果,一部分证得了斯陀含果,还有一小部分证得了须陀洹的果位。总之,功不唐捐,这些平日持戒行善的居士,都有了不错的归宿。比丘们!你们可以放心了。”

  比丘们听后,意犹未尽,打算继续询问另外一些居士的死后情后,但被佛陀制止了:“止!止!如果世上人都与你们这样,逐一向我询问他们的死后去处,我就算有三头六臂,也忙不过来呀!”

  比丘们听后,觉得很不好意思,都向佛陀忏悔认错。

  佛陀说:“有生必有死,这是世间常则。至于每个人的死后归趣情况,其实从他们生前的行迹中,多少可以了知一二。其实,世人无需本末倒置,只要生前倾力去止恶行善,又何必担心死后的去处呢?”

  ——根据《杂阿含经·854经》改编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悲心施一人,功德如大地

佛教故事:悲心施一人,功德如大地

    有一次,佛陀和阿难入城乞食时,看见一群孩童在路旁嬉戏。他们聚集沙土造成房屋和仓库,并以土做米,储藏在他们制作的仓库里。  这时候,有一个小孩,遥见佛来,生起布施心,捧着沙土做的米供养给佛陀...

虚云老和尚入定

虚云老和尚入定

  虚云老和尚是禅宗的祖师,有相当的禅定功夫。他常常打坐,一坐就是十天半个月,出定后觉得才几分鐘。我们知道虚云老和尚生活很清苦,有一年过年时,他在自己的小茅篷裡煮芋头,一边煮,一边打坐。有人到茅篷...

世尊已证得四神足了,为何还头痛三天?

世尊已证得四神足了,为何还头痛三天?

  有一次世尊连续头痛了三天,弟子们想:“世尊已经证四神足了,怎么能得病呢?”就去问世尊,世尊给大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位国王娶了释迦族的一位公主,生下了一位王子取名叫琉璃王子。琉璃王子...

佛教故事:觉悟不能代替

佛教故事:觉悟不能代替

  临济禅师将圆寂时,曾开示弟子道:“我入灭后,你们不可将正法眼藏也随着灭却!”  座中三圣惠然禅师听后说道:“身为弟子的我们,怎敢将老师的正法眼藏灭却呢?”  临济禅师问道:“那么,假如有人问起...

佛教故事:比罗陀守德招福

佛教故事:比罗陀守德招福

  佛陀时代,有一位名叫修陀罗的长者,拥有无数的财富,平日为人乐善好施,并虔诚信仰佛教,自己更发愿:每年腊八(十二月初八)当天,一定要诚心、竭尽所能布施财物来供养佛陀及众比丘,甚至往后世世代代的子...

谦忍得长寿

谦忍得长寿

  有一个年约五、六岁的小童子,一天来到佛前,对佛陀说:「伟大的佛陀,愿您赐给我长寿!」  佛陀和蔼的说:「善童子!小小年纪为何要求长寿呢?」  「外道相师告诉我,说我福慧具足,惟受短命报。慈悲的佛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