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八大人觉经》十讲 第八讲 持戒为节

第八讲 持戒为节欲的根本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我们在第二觉悟里曾讲过‘多欲为苦’,说明多欲为生死的根本,提出对治多欲的方法——少欲无为。在这一章里,将说明五欲的过患,并且提出以持戒梵行来对治五欲,说明佛教的戒学——持戒为节欲的根本。

世人没有智慧,以为贪图五欲是非常快乐的;但觉悟了的菩萨,就会知道贪恋五欲会生起过失,甚至有流转生死的祸患。

‘五欲’,世间说财、色、名、食、睡为五欲,佛法里讲色、声、香、味、触为五欲。

世间所讲的五欲:

财——金银财帛。

色——男女情爱。

名——位高名扬。

食——珍馐美味。

睡——懈怠昏沉。

佛法所讲的五欲:

色——美丽的色相。

声——宛转的声音。

香——芬芳的香气。

味——可口的味觉。

触——适意的触乐。

在人间,不能完全否认五欲的快乐,因为从每个人根识感官的经验中,五欲确能引发短暂的喜乐,使人不由自主的为它迷惑、陶醉,终日做著五欲的奴隶,贪求妄想,使生活过得反而不能自在安乐。

比方说,财本来是给人用的,但有财并不一定幸福,人为财死的例子很多,两三年前,汪震把台湾银行的张昌年谋财分尸,对二十多年的老朋友如此狠心,不就是为了财吗?

色,男女的情爱,在世风日下的今天,尤其给人的魔力很大,毁容案、情杀案不时在发生,今日的男女不是在谈情说爱,而是在谈情雪恨,为色情而引来的悲惨结局,这不是作茧自缚吗?

名,三代以前唯恐好名,三代以后唯恐不好名,喜好名声本来很好,可是每次一到政治竞选的时期,大家为了争名,不惜互相攻讦,公堂相见。‘树大招风,名大招忌’、‘爬得高,跌得重’,袁世凯不就是过分重视名位遭后世唾弃吗?

食,人不吃不能生存,但吃得过分引起的肠病、胃病,还不是苦了自己、甚至有些人为了贪吃而中毒的也很多。有人说世界的战争,就是为了面包问题,可见食欲为害之大了。人生,终日奔来跑去,营营求求,不都是为了食吗?

睡,适当的睡眠不是不好,过分的贪睡,每天懈怠昏沉,也做不出事来。人一生就是能活九十岁,每日睡眠八小时,就有三十岁在睡眠中过去。所以,贪睡会妨害道业,很多要事不就是给睡眠耽误了吗?

无论财色名食睡也好,色声香味触也好,欲,本来不一定是罪恶的,适当的过五欲的生活,是不应该责备的。经里面说男女、饮食、名誉并不是真欲,这些只能算是障道法而已。但是,假若纵欲,就会造下弥天大罪了。‘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纵欲者应该深思此言!

人的生活,既然是远离不了财色名食睡的五欲,为什么经中又说‘五欲过患’呢?

贪求五欲,所引起的过患是很多的。归纳起来说,五欲的过患有增争、烧人、害人、无实、不久等。

五欲于人譬如刀刃上的蜜,本来不足一餐之美,但小儿不知其害,用舌舔之,就会有割破舌头的祸害。五欲既是给人这么大的祸害,‘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在家的信徒要断除五欲那是没有办法的,但只要不为世间的欲乐所染就好。

在毗耶离大城的维摩居士,是一位大富长者,所谓‘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凡夫妻,不舍道法’、‘但除其病,而不除法’,在人间要活活泼泼的开拓人生另一乐土,这乐土决不离开世间和人群,只要不为五欲诱惑、束缚,虽然生活在五欲的世间也不要紧。像净名长者,他对于现实的世间和人生,充满著乐观的看法,他实在是在家学佛的典型人物。

在五欲的世间生活,而不为世间的五欲所染,毕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修学菩萨道,要尽量远离五欲。其实只要修道的人,以法乐代替世乐,以修道代替贪欲,生活自然会美满自在。

 

点我:

相关文章

法闻法师:授三皈依大意 八、如何积功累德

法闻法师:授三皈依大意 八、如何积功累德

八、如何积功累德 积功累德,做功就是通过传统的礼拜、静坐、念诵,来平心、静心,心静下来,自然我们原本的福德智慧就会显现。所以要通过礼拜、静坐、念诵,来修定力,...

净空法师:念地藏经回向求生西方净土,决定得生

净空法师:念地藏经回向求生西方净土,决定得生

【净土法门:念《地藏经》回向求生西方净土,决定得生】问:第三,他说母亲对西方极乐世界不太相信,觉得很困难!母亲现只念地藏圣号,说要先治病。但母亲已近七十岁,请问要...

【自杀】佛教怎么看待自杀?自杀会得什么果报?

【自杀】佛教怎么看待自杀?自杀会得什么果报?

自杀 (社会现象术语)  自杀是指个体在复杂心理活动作用下,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自杀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学者们对其分类有不同的看法。  19世纪末,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因其对自...

念佛愈癌症

念佛愈癌症

我的宝宝单艺军,今年11岁,安徽池州人。2006年11份,他的手背上长有一点小红斑,我带他到医院去检查,一检查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当时我的小宝才五岁呀。这...

《百业经》(29)第一只大熊  舍命救人遭彼杀害

《百业经》(29)第一只大熊 舍命救人遭彼杀害

  序译序 (摘录)  《百业经》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公案,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女...

嘎玛仁波切:爱埋怨,表现出不高兴心态的人,往往是因为贪、嗔、痴、慢、疑很严重

嘎玛仁波切:爱埋怨,表现出不高兴心态的人,往往是因为贪、嗔、痴、慢、疑很严重

  恶业的形成,有些是通过身体造作的。比如:杀生。杀害的对象大到像人或其他大动物,小到蚊子、蟑螂这些小动物;其实,将水煮沸杀菌,也是杀生;你走在路上,不小心踩死很多小生命,也是杀生。每个人都会造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