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二十)~F 第55
第550经(离经):经中叙述若圣弟子念于六种功德(六念)的话,就能离苦恼、灭忧悲,得如实之法。 本经是迦旃延尊者转述佛陀之六法:“佛、世尊、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六法出苦处升于胜处,说一乘道净诸众生,离诸恼苦,忧悲悉灭,得真如法。”哪“六法”呢?从经中我们可以得知,所谓六法即“六念”,即六种功德。分别是: 1、念佛,也就是念“如来、应、等正觉(佛之十号)”。如果圣弟子圣诚念佛,便会“出染著心”,即远离五欲功德。所谓“于此五欲功德离贪、恚、痴,安住正念正智,乘于直道,修习念倾吐,正向涅槃”。此处的“念佛”,与后来的持名念佛号并不等同,其义为“忆念佛陀的殊圣功德”。这里的“一乘道”,是指直指佛果的康庄大道,即“佛乘”。 2、念法,即忆念正法的功德。“念于世尊现法、律,离诸热恼,非时通达,即于现法缘自觉悟。”说明念法同样是“一乘道”,有着殊胜功德。 3、念僧。僧是住持佛法之人,离开僧人弘法传教,佛法亦将难存于世,故而誉僧为宝。僧宝可以引导我们趋向渐次解脱,“善向、正向、直向、等向,修随顺行”,可得“四双八士”。故而名其为世尊弟子,其具备“戒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脱具足、解脱知见具足,供养、恭敬、礼拜处,世间无上福田”。因此,“念僧”功德很大,我们切忌不要去毁僧、谤僧,否则会背上很沉重的后世因果。 4、念戒。“戒为无上菩提本”,无戒则无从谈解脱。“念不缺戒、不断戒、纯厚戒、不离戒、非盗取戒、善究竟戒、可赞叹戒、梵行不憎恶戒。”如果我们奉行守戒,使会有戒体随身,邪魔外道不侵难破。从传统佛教来讲,无论大乘小乘,对戒的奉行是忠贞不二的;而且,南北两系对于戒条的分歧也十分鲜罕。从这个意义上讲,“戒”是修学佛法的最根本的东西,无论如何亦是动摇不得。 5、念施。施就是布施,作为佛弟子,要比一般世俗百姓更愿意施舍、喜于舍、善于舍。经中说我们布施时要心怀欢喜心,“心自欣庆”。作为居家众而言,对于出家众的供养施舍更是份内之事,“我今离悭贪垢、虽在居家,解脱心施、常施、舍施、乐施、具足施、平等施”。我们需要避免在施舍时心中存有贡高我慢之心,或者表面上和蔼慈善,心里面却好似救世主一般。布施不仅要财施、法施、无畏施,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时刻怀有一颗布施的心,即“心施”。 6、念天。我们为什么要感念上天的恩德?原因很简单,从实际利益而言,生在天上,是因为他们前世做了很多好事善事(“信、戒、施、闻、慧,于此命终,生彼诸天”),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不仅如此,上天的确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利益和帮助。这里的“天”,我们还可以广义地理解为“一切大自然”,甚至可以理解为“人民群众”——是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滋养了我们,是所有天下苍生直接或间接地成就了我们,使我们能够活命修慧,从而生存繁衍,并最终修证解脱大道。因此,我们可以将“念天”归结为世间的“四重恩”,乃至普天之下的有情凡圣。 最后以偈总结本经要义: 佛法僧三宝,戒施天三德, 常存于六念,一乘清净道。(11月15日) 空间、时间确实都不是真的,都是从我们分别执著里面变现出来的,离开分别执著,空间维次就不存在了。那是什么现象?经上常说「即在当下」,确实过去... 求请出家。当愿众生。得不退法。心无障碍。脱去俗服。当愿众生。勤修善根。舍诸罪轭。剃除须发。当愿众生。永离烦恼。究竟寂灭。“求请出家”:菩萨有的时候想要出家,想要出... 居士问:佛珠需要开光吗?怎么开光?要去寺庙吗?智渡法师答:佛珠请法师加持一下就可以了。开光,本来是佛教特有的请圣(本尊)入像安住的一种仪式,并借此机会,请本尊加持... 金山活佛--活佛的生活与行为举止 (乐观法师著) 如果有人问我「金山活佛」是个什麽样的人?我可以不含糊的说,他的相貌形状风度绝像中国小说书上的一个传奇人物,像谁?就像「济公传」上描绘的济公活... 久远之前,无惧王如来出世时,于其教法下释迦牟尼佛转生为一婆罗门子,智慧超胜、严持五戒、修持佛法。 有次他与五百人一同前往一非常恐怖之地,当地有五百强盗。强盗中有一人为婆罗门子熟人,趁夜晚天黑... 净土法门(佛教解释) 净土法门,是指修持往生佛国净土的法门,具体实施起来就是每天念 “南无阿弥陀佛”,一向专念,乘佛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净土。净土五经一论 修持净土法门所依据的经典有五经一论,也就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