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二十)~F 第55

第550经(离经):经中叙述若圣弟子念于六种功德(六念)的话,就能离苦恼、灭忧悲,得如实之法。

本经是迦旃延尊者转述佛陀之六法:“佛、世尊、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六法出苦处升于胜处,说一乘道净诸众生,离诸恼苦,忧悲悉灭,得真如法。”哪“六法”呢?从经中我们可以得知,所谓六法即“六念”,即六种功德。分别是:

1、念佛,也就是念“如来、应、等正觉(佛之十号)”。如果圣弟子圣诚念佛,便会“出染著心”,即远离五欲功德。所谓“于此五欲功德离贪、恚、痴,安住正念正智,乘于直道,修习念倾吐,正向涅槃”。此处的“念佛”,与后来的持名念佛号并不等同,其义为“忆念佛陀的殊圣功德”。这里的“一乘道”,是指直指佛果的康庄大道,即“佛乘”。

2、念法,即忆念正法的功德。“念于世尊现法、律,离诸热恼,非时通达,即于现法缘自觉悟。”说明念法同样是“一乘道”,有着殊胜功德。

3、念僧。僧是住持佛法之人,离开僧人弘法传教,佛法亦将难存于世,故而誉僧为宝。僧宝可以引导我们趋向渐次解脱,“善向、正向、直向、等向,修随顺行”,可得“四双八士”。故而名其为世尊弟子,其具备“戒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脱具足、解脱知见具足,供养、恭敬、礼拜处,世间无上福田”。因此,“念僧”功德很大,我们切忌不要去毁僧、谤僧,否则会背上很沉重的后世因果。

4、念戒。“戒为无上菩提本”,无戒则无从谈解脱。“念不缺戒、不断戒、纯厚戒、不离戒、非盗取戒、善究竟戒、可赞叹戒、梵行不憎恶戒。”如果我们奉行守戒,使会有戒体随身,邪魔外道不侵难破。从传统佛教来讲,无论大乘小乘,对戒的奉行是忠贞不二的;而且,南北两系对于戒条的分歧也十分鲜罕。从这个意义上讲,“戒”是修学佛法的最根本的东西,无论如何亦是动摇不得。

5、念施。施就是布施,作为佛弟子,要比一般世俗百姓更愿意施舍、喜于舍、善于舍。经中说我们布施时要心怀欢喜心,“心自欣庆”。作为居家众而言,对于出家众的供养施舍更是份内之事,“我今离悭贪垢、虽在居家,解脱心施、常施、舍施、乐施、具足施、平等施”。我们需要避免在施舍时心中存有贡高我慢之心,或者表面上和蔼慈善,心里面却好似救世主一般。布施不仅要财施、法施、无畏施,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时刻怀有一颗布施的心,即“心施”。

6、念天。我们为什么要感念上天的恩德?原因很简单,从实际利益而言,生在天上,是因为他们前世做了很多好事善事(“信、戒、施、闻、慧,于此命终,生彼诸天”),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不仅如此,上天的确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利益和帮助。这里的“天”,我们还可以广义地理解为“一切大自然”,甚至可以理解为“人民群众”——是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滋养了我们,是所有天下苍生直接或间接地成就了我们,使我们能够活命修慧,从而生存繁衍,并最终修证解脱大道。因此,我们可以将“念天”归结为世间的“四重恩”,乃至普天之下的有情凡圣。

最后以偈总结本经要义:

佛法僧三宝,戒施天三德,

常存于六念,一乘清净道。(11月15日)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法大师破解自杀秘咒

佛法大师破解自杀秘咒

  索达吉堪布:自杀真的能解脱吗?有些人不能忍受业力苦果的痛苦,想自杀解脱,这样真的能解脱吗?为什么?有些人因疾病、贫穷而自杀,有些人因情爱、亲人的别离而自杀,有...

索达吉堪布:拯救心灵的埃博拉—写给抑郁症患者

索达吉堪布:拯救心灵的埃博拉—写给抑郁症患者

当今世界,抑郁症如灾难一般流行。全球得抑郁症的人达3.4亿,相当于整个人类的1/16。中国也有2600多万抑郁症患者,未纳入统计的人数会更多。10%至15%的抑郁...

让人不生气的佛语禅心,静下心来​好

让人不生气的佛语禅心,静下心来​好

一、人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要给自己留下更多的遗憾。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二、人们烦恼时,只看...

观音成道日宽容法师为大众开示《普门品》

观音成道日宽容法师为大众开示《普门品》

南无大慈大悲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 2012年8月6日(农历六月十九)是观世音菩萨的成道日,安徽省天柱山三祖禅寺今天非常的热闹,不管是佛教的信众,还是普通的香客,...

48岁的刘若英:素食不仅可以美容,还能够带来好

48岁的刘若英:素食不仅可以美容,还能够带来好

/* Generator: eWebEditor */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

定弘法师:帮助有附体的人,最好的方法是念佛

定弘法师:帮助有附体的人,最好的方法是念佛

问:弟子去年四月因患严重精神病,疯掉了,在医院住了一个月,神智稍微清楚一点,能认识人,但仍很辛苦,很想自杀,而且有度日如年的感觉。弟子听老法师讲经说,听经、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