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二十)~F 第55
第550经(离经):经中叙述若圣弟子念于六种功德(六念)的话,就能离苦恼、灭忧悲,得如实之法。 本经是迦旃延尊者转述佛陀之六法:“佛、世尊、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六法出苦处升于胜处,说一乘道净诸众生,离诸恼苦,忧悲悉灭,得真如法。”哪“六法”呢?从经中我们可以得知,所谓六法即“六念”,即六种功德。分别是: 1、念佛,也就是念“如来、应、等正觉(佛之十号)”。如果圣弟子圣诚念佛,便会“出染著心”,即远离五欲功德。所谓“于此五欲功德离贪、恚、痴,安住正念正智,乘于直道,修习念倾吐,正向涅槃”。此处的“念佛”,与后来的持名念佛号并不等同,其义为“忆念佛陀的殊圣功德”。这里的“一乘道”,是指直指佛果的康庄大道,即“佛乘”。 2、念法,即忆念正法的功德。“念于世尊现法、律,离诸热恼,非时通达,即于现法缘自觉悟。”说明念法同样是“一乘道”,有着殊胜功德。 3、念僧。僧是住持佛法之人,离开僧人弘法传教,佛法亦将难存于世,故而誉僧为宝。僧宝可以引导我们趋向渐次解脱,“善向、正向、直向、等向,修随顺行”,可得“四双八士”。故而名其为世尊弟子,其具备“戒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脱具足、解脱知见具足,供养、恭敬、礼拜处,世间无上福田”。因此,“念僧”功德很大,我们切忌不要去毁僧、谤僧,否则会背上很沉重的后世因果。 4、念戒。“戒为无上菩提本”,无戒则无从谈解脱。“念不缺戒、不断戒、纯厚戒、不离戒、非盗取戒、善究竟戒、可赞叹戒、梵行不憎恶戒。”如果我们奉行守戒,使会有戒体随身,邪魔外道不侵难破。从传统佛教来讲,无论大乘小乘,对戒的奉行是忠贞不二的;而且,南北两系对于戒条的分歧也十分鲜罕。从这个意义上讲,“戒”是修学佛法的最根本的东西,无论如何亦是动摇不得。 5、念施。施就是布施,作为佛弟子,要比一般世俗百姓更愿意施舍、喜于舍、善于舍。经中说我们布施时要心怀欢喜心,“心自欣庆”。作为居家众而言,对于出家众的供养施舍更是份内之事,“我今离悭贪垢、虽在居家,解脱心施、常施、舍施、乐施、具足施、平等施”。我们需要避免在施舍时心中存有贡高我慢之心,或者表面上和蔼慈善,心里面却好似救世主一般。布施不仅要财施、法施、无畏施,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时刻怀有一颗布施的心,即“心施”。 6、念天。我们为什么要感念上天的恩德?原因很简单,从实际利益而言,生在天上,是因为他们前世做了很多好事善事(“信、戒、施、闻、慧,于此命终,生彼诸天”),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不仅如此,上天的确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利益和帮助。这里的“天”,我们还可以广义地理解为“一切大自然”,甚至可以理解为“人民群众”——是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滋养了我们,是所有天下苍生直接或间接地成就了我们,使我们能够活命修慧,从而生存繁衍,并最终修证解脱大道。因此,我们可以将“念天”归结为世间的“四重恩”,乃至普天之下的有情凡圣。 最后以偈总结本经要义: 佛法僧三宝,戒施天三德, 常存于六念,一乘清净道。(11月15日) 作者:冯冯茜塔 / 誊录一九八八年三月,收到慈济基金会美国分会负责人黄思远先生及夫人来信,附有“小胖”的近照。小胖是我给他的绰号,他已经会骑在... 在人的一生中,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既不是懦弱,也不是忍让,而是宽容。在人的一生中,宽容是指人处世有度量,不苛求。能够有谅解、克制、包容的胸怀。俗话讲... 度向究竟彼岸的智慧 定明法师 一、来此何为? 正式开讲之前,我要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来此何为?”大家是否清楚,来到这个讲堂、跨进寺院山门的目的是什么?不论是从... 问:父母得癌症,请问如何劝他念佛?答:你要把念佛的好处讲给他听,最好是讲故事,特别是讲近代的念佛人。在台湾,有很多念佛人的瑞相希有!大概在六十年代,佛光山刚开山不... 人世沧桑,一辈子难免要遇到一些坎坷的事,也难免要遇到一些与自己不友好的人,乃至于要和损害过自己的人共事相处。对待这类人和事,人们大多有两种态度,一是仇恨在心,满腹... 发心跟专念都有了,我们看批注。「于此五浊恶世,无佛之世,能见彼佛,实是希有。全凭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不思议力」。说明为什么你在临终时候见佛,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