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二十)~F 第55

第550经(离经):经中叙述若圣弟子念于六种功德(六念)的话,就能离苦恼、灭忧悲,得如实之法。

本经是迦旃延尊者转述佛陀之六法:“佛、世尊、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六法出苦处升于胜处,说一乘道净诸众生,离诸恼苦,忧悲悉灭,得真如法。”哪“六法”呢?从经中我们可以得知,所谓六法即“六念”,即六种功德。分别是:

1、念佛,也就是念“如来、应、等正觉(佛之十号)”。如果圣弟子圣诚念佛,便会“出染著心”,即远离五欲功德。所谓“于此五欲功德离贪、恚、痴,安住正念正智,乘于直道,修习念倾吐,正向涅槃”。此处的“念佛”,与后来的持名念佛号并不等同,其义为“忆念佛陀的殊圣功德”。这里的“一乘道”,是指直指佛果的康庄大道,即“佛乘”。

2、念法,即忆念正法的功德。“念于世尊现法、律,离诸热恼,非时通达,即于现法缘自觉悟。”说明念法同样是“一乘道”,有着殊胜功德。

3、念僧。僧是住持佛法之人,离开僧人弘法传教,佛法亦将难存于世,故而誉僧为宝。僧宝可以引导我们趋向渐次解脱,“善向、正向、直向、等向,修随顺行”,可得“四双八士”。故而名其为世尊弟子,其具备“戒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脱具足、解脱知见具足,供养、恭敬、礼拜处,世间无上福田”。因此,“念僧”功德很大,我们切忌不要去毁僧、谤僧,否则会背上很沉重的后世因果。

4、念戒。“戒为无上菩提本”,无戒则无从谈解脱。“念不缺戒、不断戒、纯厚戒、不离戒、非盗取戒、善究竟戒、可赞叹戒、梵行不憎恶戒。”如果我们奉行守戒,使会有戒体随身,邪魔外道不侵难破。从传统佛教来讲,无论大乘小乘,对戒的奉行是忠贞不二的;而且,南北两系对于戒条的分歧也十分鲜罕。从这个意义上讲,“戒”是修学佛法的最根本的东西,无论如何亦是动摇不得。

5、念施。施就是布施,作为佛弟子,要比一般世俗百姓更愿意施舍、喜于舍、善于舍。经中说我们布施时要心怀欢喜心,“心自欣庆”。作为居家众而言,对于出家众的供养施舍更是份内之事,“我今离悭贪垢、虽在居家,解脱心施、常施、舍施、乐施、具足施、平等施”。我们需要避免在施舍时心中存有贡高我慢之心,或者表面上和蔼慈善,心里面却好似救世主一般。布施不仅要财施、法施、无畏施,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时刻怀有一颗布施的心,即“心施”。

6、念天。我们为什么要感念上天的恩德?原因很简单,从实际利益而言,生在天上,是因为他们前世做了很多好事善事(“信、戒、施、闻、慧,于此命终,生彼诸天”),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不仅如此,上天的确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利益和帮助。这里的“天”,我们还可以广义地理解为“一切大自然”,甚至可以理解为“人民群众”——是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滋养了我们,是所有天下苍生直接或间接地成就了我们,使我们能够活命修慧,从而生存繁衍,并最终修证解脱大道。因此,我们可以将“念天”归结为世间的“四重恩”,乃至普天之下的有情凡圣。

最后以偈总结本经要义:

佛法僧三宝,戒施天三德,

常存于六念,一乘清净道。(11月15日)

点我:

相关文章

净空法师:不必祈求,感恩、爱心,它自然就通了

净空法师:不必祈求,感恩、爱心,它自然就通了

再推广,推广到环境,真的跟佛法讲「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影响外面的环境。他们也举了一个例子,这些外国古老族群里面的祈祷,干旱的时候求雨,看这一个人在野外祈祷。祈祷...

达真堪布:放下不放弃,认真不执着,随缘不随便

达真堪布:放下不放弃,认真不执着,随缘不随便

文:达真堪布人生是一场戏,这个意义很深。佛在《心经》中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句话几乎人人会念、人人会说,但是能够明...

传喜法师:造恒沙七宝塔不如静坐一须臾的功德大

传喜法师:造恒沙七宝塔不如静坐一须臾的功德大

坐在拜垫上的尽量盘腿,有的人盘腿像坐老虎凳一样,最好是坐拜垫,坐凳子不好打坐。打坐功德很大,我们大家不讲一句话在这打坐功德很大。双盘盘起来的有多少?举手。你看,这...

皈依后,有哪些事情不能做?

皈依后,有哪些事情不能做?

三皈誓言中的“皈依佛,终不皈依邪魔外道;皈依法,终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终不皈依外道邪众”,便是获得皈依体后应遮止的范畴。遮止学处中首先要求我们,皈依佛,永不皈...

奇迹!2万元8吨螺蛳一整天放生,孩子癌症晚期痊

奇迹!2万元8吨螺蛳一整天放生,孩子癌症晚期痊

作者:诸恶莫作这个故事,是我回家乡的时候见闻的,我们市放生小组亲自见证!那个时候,我为父母的身体担心,于是,在迷茫的时候菩萨示现,给了我信心。放生,不仅是解救我们...

打猎杀狐开枪自杀

打猎杀狐开枪自杀

这件事发生在黑龙江省嫩江县,时间大概是1978到1982年之间。家母当时在嫩江县医院做护士,有个姓孟的女护士一直与家母关系很好。突然有一天,孟护士的丈夫在家开枪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