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海法师:寺院生活仪轨的意义
寺院生活仪轨的意义 明海大和尚 (2007年7月19日晚于观音殿前)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我们寺院僧俗大众,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生活禅夏令营已经办了十四届,今年是第十五届。每次开营之前,都要跟大家讲一些在寺院生活的仪轨。所谓寺院生活的仪轨,很多方面涉及到身体的姿势、身体语言,有一些涉及到我们的讲话。 我们现在学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呢?我觉得你们有机会到寺院来体验几天寺院的生活,有一些朋友是想深入地了解佛教这一种信仰,了解佛法,深入地去学习,甚至去体验;也有一些朋友,可能是想在知识的层面了解一下;有一些是想深入地体验或者进入。不管是哪一种情况,有这样一个机会到寺院里来,了解寺院从外在形式上的东西到内在的方面我们的一些要求,我觉得都很有用。 大概来说,佛教在社会上存在和发展,通常我们认为是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我们知道佛教是个信仰。这个信仰,以佛教来说,来自于释迦牟尼佛,他的觉悟,他生命的觉醒和体验。于是,他帮助我们也能跟他一样觉悟,所以他就有讲法以及告诉我们一些觉悟的方法,这个是信仰层面的。但是,同时佛教在时间和空间这两个方面要传播,要借助于很多的手段,借助于很多的形式,当然语言文字本身也是一个手段。更展开地来说,你们在寺院看到的像建筑、佛像、还有一些地方的壁画、还有我们听到的晨钟暮鼓,还有我们今天要学的佛教的礼仪,其实这些都是传播、传达佛法内涵的工具和手段。这个层面通常我们称之为文化,我们称它叫佛教文化。佛教文化有很多内容已经进入到社会生活中,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构成部分。第三个层面是社会层面,佛教在传播中要用各种各样的工具、语言、文字、塑像,包括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礼仪,同时佛教也有社会的实体,像寺院、佛教协会或者是佛教的社团等这些社会实体,社会实体在社会中存在,它也有一些形态,有它的一些组织、一些规章制度,还有它跟社会要融洽,要遵守社会国家的法律和各地方本有的习俗。 我们要了解佛教,除了要了解信仰内涵,同时也应该要了解佛教文化的层面。佛教文化层面很重要,佛教有另一个词叫“相教”。相,就是外在的现象,也就是释迦牟尼佛讲的这些人生的境界、觉悟的境界,它要通过外在的形式、外在的这些现象来传达出来,同时也通过外在的形式和现象来影响和熏陶我们的心。通常我们讲佛教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净化心灵的。净化心灵的工作不是凭空地来开展的,还得通过很多手段来达成,通过这些外在的形式、外在的相来达到内心的净化,所以这其实是一个教育的艺术,是一个熏陶人的心灵的一个技巧。包括佛像在内,都是这样的。因此在现代的社会有的人会误解,会觉得佛教的形式太多,可能有一些知识分子出身的人觉得这些外在的形式不重要——重要的在内心嘛,所以有的人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些说法和想法是有些极端的,有些偏。为什么呢?因为你离开这些外在的形式,你说你的心中有佛祖吗?这些好像说不上,而且也不好保证。而且我们心中要有呢,首先要从外面开始,从外面这个形式开始有,这样慢慢心中才有。比如我们在寺院里面,你们在这里吃饭,已经参加了过堂,过堂需要有师父去行堂,首先把饭做出来,盛到我们的碗里,那么如果说不需要这些外在的东西,他拿一个空盆,走一下,我们看一下就饱了,会吗?那不可能。所以说需要这些外在的形式,因为形式跟内容不能分。我讲这个的意思是大家到寺院来了解和学习寺院的这些礼仪以及在佛教上的重要性。 我讲这个意思,就是说你们有机会到寺院来,也接触这些知识,实际上是跟我们的传统发生了接触,跟我们这个文化的传统发生了链接。我有时候到社会上去参加一些活动,包括开一些会,比如说政协会等。我有时也在想,其实我们应当建立这样一套在公共生活的有些场合关于服装、关于身体语言,按照我们的传统精神,在新时代建立一套这样的规范。如果这样一套规范能建立起来,我觉得对大家都有好处。因为这不光是好看,你这个身体有时候有的一些姿势,会影响你的心态。等一下我们的维那师要给你们讲一下拜佛以及吃饭的规矩。有一些姿势会影响我们的心,你看我们一合掌,我们拜佛一合掌,你的心就很专一,对吧?如果见到佛你不合掌,你把两个手抱在脑袋后面,你们试试看,现在你们试试,你们听我讲话的时候,把两只手抱在脑后,或者是交叉放在胸前,你们感觉一下。在佛跟前,交叉双手放在胸前,感觉就不大一样。或者是我们把两只手插在我们的兜里,但是好像你们现在这个衣服没有兜,插不了,这些姿势都会影响心情、影响心态。两手当胸一合掌,自然地这个心态马上变了。还有我们说,见到佛像我们鞠躬,我们问讯,还有我们身体在地下,会有感受,你的心里会有感受。 现代的人呢,一般有的人他不接受,凭什么我对这个石头或者是木头刻的像来趴下呢?他不懂得,其实这是一个教育的艺术——熏陶、自我熏陶、熏陶你的心,还有熏陶你的气质。经常拜佛的人,他的这个身体显得很调柔,很好使唤,很温顺,就是很优雅,有这么个味道,他就是没有野性。一个人出来,他的气质、身体语言会呈现出来。有的人是粗粗拉拉的,就跟一块有棱角的石头一样,没有磨垢剖光;有的人呢,特别有的男士,看起来就是很舒服,是经过打磨的,英文里叫“gentleman”,女士也可以叫“gentlewoman”。就是他们经过了一个文化的熏陶和打磨,是不一样的。 你们大学毕业以后去找工作,你去应聘,那些面试你们的人都会观察你这些东西的。你在椅子跟前怎么就坐?你坐在那什么姿势?你见到别人怎么打招呼……这些东西很难说,它是长时间训练出来的。这些地方如果你们通过在寺院里面拜佛,通过跟师父学这些规矩,把你那气质转化了,打磨好了,那么你们的未来会好,对你们会有实际的好处。这就是讲我们的身和心相关联,不能分。因此我们在寺院里面也是来学这一课。出家人学这些,以我来说是学了很长时间,你们只有七天的时间,也不知道你们能学成什么气候。像拜佛,师父教,你们会了。但是,你有一些毛病一些习惯改过来很难。我那时有个毛病,坐着腿会晃、腿会摇,其实是一个下意识的动作,在某种意义上说,是身体不在心的掌控下,心是分裂的,有一部分在这儿,有一部分在别的地方。所以,身体会失去控制,会有这些小动作。那时候师父都会提醒我们,有时候会打我们一下。你们在这里七天时间,今天晚上集中一个时间,由维那师给你们讲解这些规矩,希望你们用心地学。关于吃饭、关于拜佛怎么做等等。你们学好了,以后到其他寺院里去,比如说拜佛,一拜人家就知道,这是受过正规训练的,不是杂牌军,是正规军,就不一样。 这些规矩里面,你们也要注意,关于我刚才讲的熏陶我们的心态的作用,陶冶我们的气质的作用。还有两个作用,特别是学管理的人要注意。第一个作用是什么呢?管理。管理,就是说在一个团队里面,一些身体语言比较统一的时候,它自然有一种管理的氛围、管理的效能。在寺院里面,有一些要求是与整个团队集体的活动有关系。打个比方说,我们进佛殿,等一下师父要讲,我们在佛殿里怎么站,东边、西边,包括绕佛怎么绕,它都是因为集体活动的时候,就是这样最合理,它有它的合理性的。还有我们进佛殿,一般我们习惯于先迈靠近门边的那个腿,你觉得很怪,怎么这么要求呢?其实它很科学。你进佛殿,我们的习惯是从门边走,不在中间照直走,这是一个文化,这是我们中国人的一个文化,是谦虚的意思。因为寺院的建筑是依照传统的皇宫建筑,中间是主宾走的,所以一般表示谦虚是靠边走的。你进佛殿一般是靠着门边走,所以要迈靠近门边的一条腿,你试试,你不迈那条腿迈另一条腿呢,你会觉得很别扭。所以它有一种团队管理的意义。也是在熏陶身心。第二个作用就是说这些礼仪,这种统一性还有一种广告效益,有一个宣传的作用、公关的作用。别人到这一看,这个统一性,实际上这种统一它就凸显了,它是一个个性化的,是一种活的LOGO,是吧。它是特征化的、个性化的,它有这种作用。所以在企业里面,在企业文化里面,讲管理呀,那么多企业,你要突出你的形象,这些地方都是,我觉得可以从寺院这里学到很多东西。 我们汉传佛教里有些礼仪,你注意看,它很有意思,它跟我们中国人的哲学,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汉人的,这种思想境界有关系。比如说拜佛,我们到西藏拜佛,西藏拜佛是整个的身体全部趴下去,这个是特别彻底。那么我们汉人也拜,我们也趴下去,但是呢不是全部的,是既非常恭敬,同时也有一个分寸,有一个尺度。实际上是我们汉人文化的一种精神,一种中庸之道,一种文质彬彬。孔子讲嘛,文就是要有文化,质是质朴,西藏的这种拜法就比较质朴,比较直接,没有任何修饰,全部下去。我们这样也是要表示恭敬,但是带一点点收敛,就是表达恭敬心带一点收敛。在这里面你们都可以体会到这种不同的民族文化在礼仪上所表现出来的差异。 所以今天晚上,我们这一课有这么多重要的意义,希望你们好好学。下面我们就请维那师,还有我们几位法师跟你们讲寺院生活的一些礼仪。 附录:《上殿、礼佛、过堂礼仪及注意事项》 道智法师 刚才大和尚介绍了理论,我再讲一些实践的。寺院里出家人每天的生活都是由法器引领,随着法器,就是大家听到的钟声、鼓声,还有观音殿前挂的像大鱼一样的梆,还有铜的火典也叫云板。寺院里出家人的生活全是由法器引领,所以出家人生活很简单,光用耳朵听就可以了,包括上殿、诵经同样的都是由法器的引领,不需要专门有人去招呼。法器,也叫龙天的耳目,法器一敲起来,天上的龙天护法就会知道我们在做佛事,在诵经。龙天的耳目,大众的号令,所以全部由法器来引领我们的生活。 我们每一天法器的响起是由禅堂开始,早上是四点一刻打板。这里有法师给大家做示范,大家可以看。法师手里提的这块板叫夜巡板,就是寺院每天早上起床听的打板。每天早上,在院子里面打四板,在禅堂里起板,最先开始打板是打三板,打三板就是在禅堂里打三遍,打四板是绕寺一周,大家听到打了四板就要起床,起床洗漱,这是最开始听到的板响。 寺院里打板以后,禅堂里就接板,禅堂里接钟板,禅堂里的钟板响了以后就套钟鼓楼的大钟,寺院里这些法器都是一环套一环的,没有间断的,都是衔接上的,没有打空板的,早上打了板,禅堂里再接夜巡板,禅堂里再接钟板,套钟鼓楼的大钟。早晨是先敲钟后敲鼓,晨钟暮鼓,晚上是先敲鼓后敲钟,这几天大家可以注意听一下。刚才讲的是早上起床的时候听这个板响。同样做晚课的时候,每天做晚课是下午四点半,也就是四点一刻在观音殿这边开梆,然后禅堂里打板,接钟板,再打夜巡板。晚课听到打板就是打一板,单独的就一声板响,打一板也是绕寺一周,这是一板,隔上几秒钟打一板,大家听到这个板响就集中到普贤阁做晚课。同样在大殿里诵经,敲木鱼、敲引磬。大殿里放的木鱼,有一种讲法,鱼睡觉也是睁着眼睛,它一直是不闭眼的,寺院把它做成法器,每天念诵的时候用来敲,就是警策出家众要像鱼一样精进。我们观音殿旁边的那个鱼形的梆,有一种说法,就是一位师父生前做很多事,他说死后他会投身成为鱼,每天敲他,也是他忏悔业障的一种方法。我们每天诵经的时候都是由法器的引领,每天上殿都要敲木鱼,就是由它来掌板,所有的唱诵都是由法器来掌握的。 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下礼佛。我们在大殿礼佛,站的时候身体要站直,由于我们穿的衣服都是没有衣领的,站的时候就要颈靠衣领,身体也要自然地挺直,这样的话颈椎是直的。脚下是前八后二,脚尖与脚尖之间是八寸,脚跟与脚跟之间是两寸,身体自然直。在大殿里,不合掌的时候要操手站,所谓操手站就是左手在下,右手在上,两个拇指微微相触,结这个印,放在胸口的位置是比较端正的,这叫操手,也叫结印。平时在大殿里诵经有合掌的时候,也有操手的时候,合掌的时候十指并拢,掌心不是空的,实心实意的,拇指是碰到胸口而不是离开胸口的,臂肘也不要架起来,这样看起来很紧张,合掌的时候两个臂肘是向下自然放松的,而不是搞得很紧张的把胳膊架起来,这样很累。 接下来讲礼佛。先合掌,礼佛叫头面接足礼,拜下去的时候两只手翻开,掌心向上。礼佛的时候作一种观想:我的两只手好比两朵莲花,两朵清净没有污染的莲花托着佛的两足,所以叫头面接足礼。拜的时候分了好几个动作,我们拜的时候腰先慢慢地弯下,慢慢弓腰的同时腿弯曲,向下拜,拜的时候先是右手放到蒲团也就是拜垫的中心,然后在慢慢跪下的同时左手放到拜垫的左上角,然后右手放到拜垫的右上角,同时头碰到拜垫的时候要翻掌,翻掌的时候头刚好在两只掌的中间下一点,两只掌的手指成这样一个形状,因为我们观想佛刚好是面对我们站,他的脚也同样是前八后二站的,掌和掌之间是八寸,指尖和指尖是两寸,掌一定要伸平,十指并拢,拜的时候头碰到拜垫然后再翻掌。起来的时候是先翻掌,然后再起身,起来的时候还是同样的,先是右手放在拜垫的中间,左手慢慢地离开拜垫,起身,起身的时候左手还是合掌在当胸。我们拜佛一般是拜一拜起来,然后再拜第二拜,如果是你在拜垫上不起来,一直在拜,相当于一个礼,所以我们是拜一拜起来再拜,再拜,三拜,连续的三拜。一般我们在早晚功课之前都先礼佛三拜。礼佛的时候动作不要太快,稍微缓慢一点。我们起身的时候,是后面臀部这里先起来,拜下去的时候这两个膝盖分开,刚好是在蒲团的两个下角,这样拜下去的时候臀部不会高翘,拜佛的时候也要讲究威仪。 我们讲鞠躬叫问讯。问讯的时候,先合掌,弓身九十度角,头也是一样的,不要把头勾下去而身体还是高高的,身体是平的,成九十度直角,我们都是年轻人,这样可以做得到。我们礼佛之前要问讯,礼佛之后还要问讯,问讯的时候站着时合掌,问讯的时候手慢慢地变化,变成放掌操手的姿势,左手在下右手在上,起身的时候结一个印,叫毗卢印。这个印是右手包着左手,右手的食指稍弯曲,左手的食指搭住右手的食指,后面两个拇指是并拢的,手心是空的,两只手抱在一起。我们在问讯起身以后结这个印——毗卢遮那佛这个手印,结这个手印齐眉,与我们的眉间相齐,但不一定要碰到眉,与眉相齐就好,结毗卢遮那佛这个手印,毗卢遮那佛是法身佛,问讯起身以后结这个手印。刚才讲了在大殿上都是由法器的引领,法师手里拿着的这个叫引磬,我们礼佛的时候都要听这个引磬,在万佛楼你们可以看见有个很大的磬,那是大磬,现在这个也叫二磬,没有大磬的时候就会用这个代替大磬来掌握,礼佛的时候就用引磬来招呼。礼拜,我们现在就配上引磬,先问讯,问讯的时候弓身下去是一锤引磬,起身是一锤,合起来是两锤引磬。礼拜的时候第一拜是三锤引磬,拜的时候拜下去是三锤,起身是一锤;第二拜,拜下去是一锤,起身一锤;第三拜,拜下去是两锤,起身一锤。好,问讯,起身。 我们在合掌的时候,诵经的时候不需要把眼睛完全闭拢,眼神下垂,眼观鼻,鼻观心。上殿的时候不东张西望,要全身心地投入诵经,收摄我们的身心,如果东张西望的话心就不专一。放掌,放掌也叫操手,就是左手在下右手在上,操手放在胸口,不是放在丹田腹部这里。大家不要嫌麻烦,出家人在受戒的时候,一个月的时间就是做这些事情,每天都是这样的,因为我们是在寺院里生活,所以要按照寺院这个规矩来讲给大家听。 我们每天吃饭是和出家师父在一起,早晨和中午叫过堂,晚上叫方便堂。早上和中午过堂的时候我们应该是要比出家师父提前到斋堂坐好,一看到出家师父排班进到斋堂就要站起身,等着师父们站好,然后维那师父进来两锤引磬,一起向上问讯,再坐下。刚才大和尚也讲了,斋堂里不允许讲话,要保持安静,坐的时候同样是要正身端坐。不要翘腿,不要伸脚,因为你把脚伸出去了,为我们打饭的行堂的师父或营员走过来的时候可能会被绊倒,所以脚一定要放好,身正坐好。我们吃饭的碗,两个碗都是放在桌的上方,一个碗装菜,一个碗装饭,右边的碗盛饭,左边的碗盛菜,筷子放在桌子上挨我们身体这边。吃饭之前通常先念供,出家众所有吃饭之前一定要先供养,这么美好的饮食先供养佛,培养我们的恭敬心,先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先念一个供养的咒供养诸佛,然后再吃饭。我们这个斋堂叫香积楼,这个词出自《维摩诘经》,一般斋堂通常叫五观堂。我们在念了供养咒之后出家众都会做观想,做五种观想:第一观,计功多少,量彼来处;第二观,忖己德行,全缺应供;第三观,防心离过,贪等为宗;第四观,正事良药,为疗形枯;第五观,为成道故,方受此食。在念了供养咒之后就会做这五种观想。不记得,就做一个“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的这种观想,因为寺院的饮食都是由十方檀越信士们供养的,大家一定要做这种观想。吃饭的时候是先拿起筷子,不管你吃饭是习惯用哪一只手拿筷子,左手拿筷子或右手拿筷子,用这个左手食指和中指并拢,将筷尖那一头就是细的那一边压一压,筷子是一头粗一头细的,将细的这边压一压,筷头自然翘起,然后用右手把筷子拿起来,然后把碗拿下来,先拿盛菜的碗,放到右手边,再将盛饭的碗端起来。我们吃饭的时候饭碗一直是在手里托着的,不是把碗放在桌子上趴在那里吃,吃饭的时候也要讲究威仪、形象,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威仪形象,让别人看着好,自己觉得也很舒服。吃饭的时候同样是正身端坐,左手将饭碗托起,夹菜的时候一定要把饭碗伸出去,不要将菜汤和油渍滴到桌上,滴到身上,要保持干净。我们吃的过程中如果菜饭有不够的时候,等行堂的师父或者营员过来以后,添饭也好添菜也好,就把碗伸出去放到桌子上方,如果你想要吃稀一点的东西,就把筷子在碗上轻轻地荡一下,如果要吃稠一点或者是干的东西就把筷子竖在碗里,因为在斋堂里不讲话,一切用动作来表达我们的语言,所以大家要注意,不要把碗伸出来以后就说我要吃稀的我要吃稠的,这样的话在斋堂里就犯了规矩了,僧值师父就会来提醒我们。如果是吃的量多少,就将筷子在碗里做划,划一格,划到哪个部位就会添多少。吃饭好了以后,就把两个碗轻轻地摞起来,同样地推到桌上方,把筷子放在碗的右边,筷尖与桌边齐着,放好放整齐。大家要记得一定要把菜饭吃干净,不能有剩余,因为是檀越供养,所以大家不要有剩余的,要全部吃干净。吃好饭,不管你是吃得快吃得慢,先吃好的就坐在座位上等,因为吃过饭以后还要结斋,出家众还要念结斋的一段文,这段文也就是说我们受的饮食的供养,把这个功德,把修行的功德回向给檀越护法,为他们做一个祈祷,结完斋以后出家众到大殿去回向,我们才可以离开斋堂。在斋堂里讲话,丛林里叫“两句半话”,所谓的“两句半话”就是方丈和尚可以在斋堂里讲话,也叫表堂,有什么事通知大家,或做一个简短的开示,这叫一句话;再一个就是僧值师父他可以讲,因为他看到哪里不如法的,看到有犯规矩的地方他随时都可以讲,他有一句话;半句话是行堂的,轻轻地讲话,斋堂是这两句半话。所以大家注意在斋堂里千万不能讲话,做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因为我们的僧值师父看到不如法的不威仪的他就会随时来纠正我们,所以大家要注意。 刚才讲的礼佛、过堂,再一个就是我们在寺院里见到出家师父,为了表示恭敬要合掌,可以向法师说一句“阿弥陀佛”。佛教徒见面合掌说“阿弥陀佛”,相当于世间的握手说“你好”。见到法师走过我们应避让,在路边侧身让法师先过,因为是对法的尊重。“佛法僧”三宝中“僧”是一宝,所以我们在寺院里见到法师一定要恭敬。如果你想知道这个法师的名字,怎么称呼法师,你就先向法师合掌:“请问法师上下怎么称呼?”法师就会很谦虚地说:“草字某某。”他会回答你。在寺院里跟法师交谈最好是两个人以上,不要单独一个人与法师交谈,尤其我们女营员一定要注意,因为出家众有戒律,大家一定要尊重法师。所有的营员不允许到任何法师的房间,有问题到方丈室去或者想见方丈和尚,也应两个人以上,不要单独的。其他的不要到法师房间,除非法师有特殊情况请你帮忙,搬一些东西呀,或者是为了三宝事可以,闲谈事不要到法师房间,因为丛林里有这个规矩,不要破坏了丛林的规矩。寺院里,法师们每天除了集中的修行,在房间里都会有自己的修行,所以在寺院里不要高声讲话,一定要低声轻语。尤其是晚上,敲了钟鼓以后还要打板,听到打板就要洗漱休息。在寺院里称呼法师,看到出家众可以称“法师”或者“师父”、“某某师”、“某某师父”或者“某某法师”都可以。“和尚”是一个非常尊贵的称呼,寺院里是“一个半和尚”。就是方丈称“和尚”,刚才讲,我们明海大和尚称和尚、方丈和尚;“半个和尚”就是我们的首座和尚,首座称“半个和尚”。其他师父都是“某某法师”或者“某某师父”,不能称为和尚。我们称大和尚可以直接称“大和尚”,或者“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都可以。我们现任的住持是明海大和尚,退居住持是上净下慧老和尚。寺院里做过一任方丈退居以后不管年龄大小都称“老和尚”,如果是大和尚退居以后我们也同样称他“老和尚”。我们见到净慧老和尚可以称他“老和尚”,或称“慧公老和尚”。今天晚上就讲到这里。 南怀瑾 : 人的生命投生的过程01我们现在再来讲投生了啊。投生,刚才讲六道的生。六道的生就很复杂了。六道的生非常复杂,尤其天道的生、阿修罗道的生都不谈。而且我们晓... 布施者才是最终受益人,而不是受施者。种布施的善因,才能够得到富裕的福报。从因果规律来分析,我们用财富来布施,得到利益的是布施的人,而不是接受布施的人。... 放下要从最粗、最明显的下手,我不占有,我了解了,为什么不占有,一切法都不可得。《金刚经》上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占有什么?占有不到。不但身外之物你不能占有... 中国人都知道风水,也很认真的去了解、运用风水。风水的真相就是一句很老的话—— 福地福人居。你要是有福分,住在风水差的地方,风水会随你转好。你要是没福分,住在风水好... 各位有缘道友,此文先阐述了抑郁症的根源,以及根治的方法,最后附上了数篇读诵抄写金刚经治愈抑郁症的实例。受持读诵金刚经实乃对治抑郁之特效药,一经四咒共修群内多位有抑... 现在,男女自由恋爱,谈恋爱辛苦的程度较以往任何时期都来的大,很多女人感叹这世道没好男人了。谈没多久就分手,分手又谈又分手,始终找不出原因。看看古人,父母之命媒妁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