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悟法师:出家人的生活教育

出家人的生活教育

文/如悟法师

圆光佛学院非常重视出家人的生活教育。要培养僧才,除了传授佛法义理之外,更须将佛法理念落实在日常生活中,才符合“解行并重”的学法态度。出家人的生活,是从规律的日常生活中养成的。谈到规律生活,必然是非常单调、孤寂、平淡的。每天过相同的生活,例如早晚两堂功课、二时临斋、听经闻法、参禅念佛、遵守戒律、打扫环境、为寺众服务、以及利生宏法。出家人的生活,没有任何逸乐、物欲,因此,你自然会感觉单调,好像生活情趣全无,有些人形容这种青灯木鱼伴随一生的出家生活为“灰色人生”。

那些对佛法没有认识,对出家生活不了解的人,以本位主义所下的判断,是非常错误、不客观、非理性的。世俗人,心灵空虚,精神没有寄托,疯狂追求物欲、情欲生活,饮酒作乐,唱歌跳舞,赌博吸毒,过各种靡烂生活,自以为这种享乐生活才是有意义的,而不知这种不正常又没有规律的生活,消耗身心体力最厉害,当他有经济困难时,便产生了各种犯罪造恶的源泉,社会风气这么坏,道德沦丧,都是起因于个人的物欲太重,为了排除寂寞、单调、孤寂的生活,痴迷的追求那种靡烂生活,社会所付出的代价实在太高了,弄得人人在恐惧不安中过活。究竟灰色生活好?还是靡烂生活好?有智者应该有所选择。

出家人的生活,在修道过程里,是没有假期的,必须时时刻刻都如法如律,不可放逸。一生过修行生活,必然异常单调寂寞,如果能使内心平静,修道就容易成就。如金刚经所说:“能够安住其心,才能降伏其心”。所以出家人要过规律单调的生活,这样心才能安定下来,才能长养圣胎,不为外面花花世界所诱惑,根尘烦恼自然日愈清净,就有力量降伏自心,才能断尽一切尘惑,证果就有希望。

总之,学佛出家的人,生活不正常,就会无法安住。心过于散乱放逸,会导致情绪不稳,精神不济,道心就会渐渐消失,这种不良现象,后果真不堪设想。因此,学院对学僧的要求,必须落实在规律生活中,大家要精进,生活作息要正常有规律,上殿、用斋、就寝、闻法皆须如法如律,养成好习惯,不要将来出了校门,回到自己常住时,生活作息,比没有读过佛学院的人还糟糕,那就完全失去了来此受教育的目的,有负于己,也有负师长父母的一番苦心了。

能否过有规律的梵行生活,对于出家修道是否有成就,是决定性关键。试想:出家人为什么会退失道心,这条修行的路走不下去?究其原因,无非生活秩序乱无章法所造成的。如果生活起居正常有规律,不仅身安道隆,禅悦为食,道业自可达成。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出家人的生活教育,务使来受教育的学僧,能在正常规律的生活中培育僧格,成为品德健全的僧宝。古德们教诲“随众生活,随众作息”,有其至深的哲理存在,我们后生晚辈应按照古德的教育理念,养成出家人应该具有的僧格,这是每位出家人所应遵守,所应尽的本分。希望同学们能好好发心,认真学习,将来成为佛门龙象,为佛教前途继续奋斗!

点我:

相关文章

足够大的布施是戒除邪淫的基础

足够大的布施是戒除邪淫的基础

布施不也是行善积德吗?为什么独独把它抽出来专门细讲呢?呵呵,行善积德是世间法的称谓,而布施是佛法的称谓。在解决欲望这个难题里面,佛法比世间法更专业更透彻也更圆满。...

恭请师兄大德为弟子的爷爷回向助念

恭请师兄大德为弟子的爷爷回向助念

弟子的爷爷叫蒋忠愚,今天12点35分往生,他生前得了老年痴呆症。由于我的亲戚长辈朋友,都不怎么正信佛教,都是按村里请人超度的,一往生没多久就给换衣服了,我说没人信...

索达吉堪布:中阴界比死刑还恐怖

索达吉堪布:中阴界比死刑还恐怖

若今赴刑场,罪犯犹惊怖,口干眼凸出,形貌异故昔。何况形恐怖,魔使所执持, 大怖忧苦缠,苦极不待言。此处以比喻说明了中阴界的恐怖情形。譬如一个罪犯被判死刑,当被押至...

佛像一定要开光才能拜吗?

佛像一定要开光才能拜吗?

问:佛像一定要开光才能拜吗? 海涛法师答:在佛教没有一定要这样,佛教我们拜佛像是因为他的德,就算没有佛像,我们念着佛陀的德我们都可以礼拜,这个形象是为了提醒我们,...

印光大师:佛子,以成道利生为最上报恩之事

印光大师:佛子,以成道利生为最上报恩之事

惟我释子,以成道利生为最上报恩之事。且不仅报答多生之父母,并当报答无量劫来四生[1]六道中一切父母。不仅于父母生前而当孝敬,且当度脱父母之灵识,使其永出苦轮,常住...

呷绒多吉上师:打坐时看见莲花、闻到香味是好的示

呷绒多吉上师:打坐时看见莲花、闻到香味是好的示

 呷绒多吉上师 开示连载(472):很多人皈依了以后破了皈依戒还不知道,甚至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是个很好的修行人。有的人还讲神通:打坐的时候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