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悟法师:出家人的生活教育

出家人的生活教育

文/如悟法师

圆光佛学院非常重视出家人的生活教育。要培养僧才,除了传授佛法义理之外,更须将佛法理念落实在日常生活中,才符合“解行并重”的学法态度。出家人的生活,是从规律的日常生活中养成的。谈到规律生活,必然是非常单调、孤寂、平淡的。每天过相同的生活,例如早晚两堂功课、二时临斋、听经闻法、参禅念佛、遵守戒律、打扫环境、为寺众服务、以及利生宏法。出家人的生活,没有任何逸乐、物欲,因此,你自然会感觉单调,好像生活情趣全无,有些人形容这种青灯木鱼伴随一生的出家生活为“灰色人生”。

那些对佛法没有认识,对出家生活不了解的人,以本位主义所下的判断,是非常错误、不客观、非理性的。世俗人,心灵空虚,精神没有寄托,疯狂追求物欲、情欲生活,饮酒作乐,唱歌跳舞,赌博吸毒,过各种靡烂生活,自以为这种享乐生活才是有意义的,而不知这种不正常又没有规律的生活,消耗身心体力最厉害,当他有经济困难时,便产生了各种犯罪造恶的源泉,社会风气这么坏,道德沦丧,都是起因于个人的物欲太重,为了排除寂寞、单调、孤寂的生活,痴迷的追求那种靡烂生活,社会所付出的代价实在太高了,弄得人人在恐惧不安中过活。究竟灰色生活好?还是靡烂生活好?有智者应该有所选择。

出家人的生活,在修道过程里,是没有假期的,必须时时刻刻都如法如律,不可放逸。一生过修行生活,必然异常单调寂寞,如果能使内心平静,修道就容易成就。如金刚经所说:“能够安住其心,才能降伏其心”。所以出家人要过规律单调的生活,这样心才能安定下来,才能长养圣胎,不为外面花花世界所诱惑,根尘烦恼自然日愈清净,就有力量降伏自心,才能断尽一切尘惑,证果就有希望。

总之,学佛出家的人,生活不正常,就会无法安住。心过于散乱放逸,会导致情绪不稳,精神不济,道心就会渐渐消失,这种不良现象,后果真不堪设想。因此,学院对学僧的要求,必须落实在规律生活中,大家要精进,生活作息要正常有规律,上殿、用斋、就寝、闻法皆须如法如律,养成好习惯,不要将来出了校门,回到自己常住时,生活作息,比没有读过佛学院的人还糟糕,那就完全失去了来此受教育的目的,有负于己,也有负师长父母的一番苦心了。

能否过有规律的梵行生活,对于出家修道是否有成就,是决定性关键。试想:出家人为什么会退失道心,这条修行的路走不下去?究其原因,无非生活秩序乱无章法所造成的。如果生活起居正常有规律,不仅身安道隆,禅悦为食,道业自可达成。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出家人的生活教育,务使来受教育的学僧,能在正常规律的生活中培育僧格,成为品德健全的僧宝。古德们教诲“随众生活,随众作息”,有其至深的哲理存在,我们后生晚辈应按照古德的教育理念,养成出家人应该具有的僧格,这是每位出家人所应遵守,所应尽的本分。希望同学们能好好发心,认真学习,将来成为佛门龙象,为佛教前途继续奋斗!

点我:

相关文章

海涛法师:贪心的代价

海涛法师:贪心的代价

  在舍卫城里有一名叫须项的婆罗门,十分擅于农事。他总是找好肥沃的土地后,精心选种,再雇用农人来耕种。所有作物都长得很好,让路过的人也忍不住停下脚步,连声夸赞。  有一天晚上,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呼...

老和尚的“万事随缘”你能理解吗?

老和尚的“万事随缘”你能理解吗?

  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  “快撒点草种子吧!好难看哪!”小和尚说。  “等天凉了。”师父挥挥手,“随时!”  中秋,师父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种。秋风起,草籽边撒、边飘。  “不...

佛经里的故事  宝海童子

佛经里的故事 宝海童子

  《百业经》是佛陀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动人的故事,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猎人等人物,形象地阐明了善恶之因必感...

济群法师:三宝是生命的归宿——在皈依法会上的开

济群法师:三宝是生命的归宿——在皈依法会上的开

三宝是生命的归宿 ——在皈依法会上的开示 济群法师 善男子,善女人: 谛听! 皈依,是我们人生的重大事情。在无尽的轮回中,我们之所以流转生死,我们之所以沉沦...

净空法师:事上有,心上没有,这真放下了

净空法师:事上有,心上没有,这真放下了

修学这个法门究竟有什么好处,现前有什么好处,将来有什么好处,都是我们要搞清楚、搞明白,如果没有好处学它干什么?这种好处,经上所讲的,我能不能得到,这一点比什么都重...

宽容是一种布施

宽容是一种布施

《尚书·周书·君陈》载曰:“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澳大利亚著名的畅销书作家安德鲁·马修斯在《宽容之心》中写道:“当你的一只脚踩到了紫罗兰的花瓣上时,它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