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喜法师:生命就是道场

生命就是道场

生活本身就是我们修行的道场。不是说到哪去找,找慧日寺来、找师父来。当然我们在一起来研讨、交流,更加地明了我们的修行道路,也是有一种共同的愿望,通过这种氛围来给我们修行路上加油,像加油站一样。但是真正的道场在哪?你的生命就是你的道场,你的时间就是你的道场。我们坐在这个地方,大致上现在看到的是一个三维空间,可以一起挤在这个三维空间里,但是我们修行要去实践。

我们的身体就是我们的道场。除了身体,我们的时间也是我们的道场。我们的时间里面,三心——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这就是一个第四维空间。我们在这个时间的瀑布面前不迷失,因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并不仅仅说,我看了这个东西、我执着它,我住于这个东西了、住于这个色了。住于这个“色生心”,这个叫色法,住于色心、身心,在住于这个的时候,就有时间点。

在这个物质、色法的三维空间里面的时候,同时你也会迷失在四维里。这两天我们在念《金刚经》,要去领会不住色生心、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住色生心就是住色迷心,要住色的话你的心就迷掉了。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迷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起我们的明觉之心,这就是皈依我们的佛性,而不是皈依外在的。皈依我们的佛性就是道的体,万法之根源。有道的体之后,你循着这个道而起心动念,这就是德。所以道为体、德为用,这样的生命自然不会违背本性。

这个也叫大戒,我们真正的菩提心戒,就指的这个戒。是法身佛——毗卢遮那佛,于千叶宝莲之上。为什么叫千叶宝莲?如果你色法不住,那色法就是你的一叶莲花。你住于色,这个色就变成你的染污;你不住于色,这个色就变成你的庄严。色声香味触法,岂止色声香味触法?随随处处你都不住,随随处处都是庄严,随随处处都是清净莲花。所以用这个千叶宝莲来衬托祂、来比喻祂。其实毗卢遮那佛岂止是坐在千叶宝莲上?森罗万象皆是毗卢遮那佛的清净法身、皆是毗卢遮那佛的清净宝莲。一着就变迷掉了,变成染污法了,变有漏法了。如果不着一切都是清净的、都是无漏的、都是莲花。

所以这个道,我们的佛性的体,本身就是清净无染的,在地狱分上不减一份、在诸佛身上不增一份。如果我们通达了这个体,就是清净法身的体。由清净法身的这个体而生出的。因为什么?一切众生皆同一体。我们看到众生这只是外相,业报不同但是本质一样,这叫同体的。不仅仅我们人跟人是同体,人跟狗、猪、猫、苍蝇、蚊子是同体。人跟山河大地都是同体,叫“无不从此法界流”。没有一个不是从这里面出来的,正报和依报的源是同源的,大乘的戒体就是从这里生出来的。

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持心地法门,持着这个地,为众生、有缘众生而说《梵网经》,说大乘菩萨戒,一个行菩萨道的人,就是具有德的人。为什么具有德?衪自然符合这个道,衪的这个行为、语言、思想是符合道的,衪是不会去染污道体的,所以道是无为的。德在这个上面,也是不需要别人去控制,德是一个自觉的。道这个源泉如果被淤污了,这个德就开始迷失了。

这个时代我们大家学佛,多一个人学佛,多一个我们人类当中正义的力量;多一个人学佛,这个社会就多一份稳定的力量;多一个人学佛,就多一个人来继承华夏文明。整个人类文明,也都是源自于这个,所以佛教不仅仅对我们个人、对家庭、对社会,还承担了我们现在整个人类的命运。佛教兴盛,整个人类的文明就会提升,世界会稳定、和平;佛教衰落,那就是整个人类的危机。不仅仅如此,除了人类之外,地球上还有很多众生。

——摘自2012.06.12传喜法师《实践佛法证悟本性》龙钵开示

点我:

相关文章

念佛如果知道这一点,就会越念越有感应!

念佛如果知道这一点,就会越念越有感应!

佛最厉害的地方是什么这个世界有三种人,学习有成就的人,叫学者;思考有成就的,叫思想家、哲学家;真干出来的人,叫行者。佛就是行者,他从来都只讲真话。你可以怀疑其他人...

宣化上人:临终时有恶鬼化现成亲戚朋友接引去恶道

宣化上人:临终时有恶鬼化现成亲戚朋友接引去恶道

“又阎浮提”:又南阎浮提中。“临命终人”:在人临要死的时候,“不问善恶”:也不管他是善,也不管他是恶。“我欲令是命终之人”:我都想令这将命终的人,“不落恶道”:不...

济群法师:出家出什么

济群法师:出家出什么

出家出什么 如何才能培养解脱能力?应当从出离心开始。 其实,出家就是出离心的重要实践方式。当我们选择出家作为人生道路时,尽管对佛法的认识角度不同,体会程度不同...

海涛法师:善施饿鬼一口饭,脱离鬼身,护法善神常

海涛法师:善施饿鬼一口饭,脱离鬼身,护法善神常

每一次有病人要求我加持,我以前会怕怕的,有用吗?但是你又是法师,人家要你加持,你就只好加持了。但是我发觉这样没有用。后来我就问我师父说,怎么办?我能不能不要加持?...

南怀瑾:打坐如何入定?入定后应如何?

南怀瑾:打坐如何入定?入定后应如何?

南怀瑾:打坐如何入定?入定后应如何? 当前位置:无量光明 > 禅宗 > 禅宗思想 > 打坐如何入定?入定后应如何?打坐如何入定?入定后应如...

余池明居士:再探印光大师教义与人间佛教思想

余池明居士:再探印光大师教义与人间佛教思想

再探印光大师教义与人间佛教思想 余池明 印光大师没有使用“人间佛教”概念,不等于老人家没有人间佛教思想。若以现代赵朴初老居士提出的人间佛教的基本内容,即“五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