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师:阿弥陀佛​临终接引的佛力

佛能度一切众生,但是他不能度无缘之人。我们说佛不度无缘之人。什么叫无缘?就是他没有信心,他不信,那用这个来,用没有信心来比况这个命尽,命数到了,这可谓登峰造极的比喻。你不信就死了。所以这个信心就极为重要。信最终表现在一念,实际上为什么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这个一念啊,我们来这个世间投生也是一念投生,我们到阿鼻地狱去也是一念过去,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也是一念的信心,感通佛力而去。所以这个念,一念很重要。

我们日常的生命告诉我们,我们在生存的时候,一切都一切行为都是被这个念头所控制。我念头想到什么地方去,身体就会去什么地方。如果念头想住下来,身体就会随着念头住下来。所以一个身体的运作是受之于这个念头。当然在世间也有一种情况,我念头想去什么地方,但是身体去不了,这就身不由己了,这是业力的牵引。如果不考虑业力的这样的一个系缚的话,他念头一动,他身体就会动。

好,但是到临命终时,这时候业力的系牵就不产生作用了,而是唯有这一念,阿赖耶识最后一念,这一念离开了这四大的肉体,真的是你想到哪就到哪。但这个念头、神识,重业先牵。如人负债,重业先牵。所以呢,你的这个业力牵引到哪里就到哪里。

于是我们为什么要多多念佛,我们每天一万声两万声三万声,一生念百千万亿声的佛号,实际上最终是成就临终这一念。成熟它,让我们这一念跟西方极乐净土产生一种密切的关联。那么临终的时候是净业的力量最大。就好像这棵树,向西边已经有倒的倾向,这种定势已经形成了。无论它怎么弄它,它怎么倒,它一定向西边倒。这就是讲心理定势。心理定势是我们不断地念佛熏习出来的一个净业的种子,这个净业种子在所有的阿赖耶识的业力种子当中,它像力量的对比竞争一样,它占有主导地位,主宰的地位,所以它一定可以牵引我们到相应的净土去。

这是我们从自力的角度,真如熏无明,佛号熏阿赖耶识所产生净业种子。这是从自力的角度来谈我们决定牵引到极乐世界。更何况这里还有一个临终接引。因为光靠自力的熏习的力量,有时候在临终的时候,这种竞争的业力种子不一定净业占上风。因为无量劫以来,我们造作种种的恶业,这种恶业的种子一旦起现行,那这种竞争的概率就多种多样。

所以阿弥陀佛因地考察到众生在临终时候,这种难以作主的这样的一种困境,所以他才发一个临终接引愿。临终阿弥陀佛前来放光,这种放光在你所有的业力种子当中,他有高度的选择性,他选择你念佛的种子,这个光明就把你这个业力的这种神识,超越你业力的制控,直接被阿弥陀佛的光明所摄受。这一摄受就放在莲台上,放在莲台上一切你的阿赖耶识业力都不产生作用,已经到了阿弥陀佛的保险柜里面去了,这个冤亲债主都不产生作用。

有人很担心,冤亲债主到我临往生的时候拉我的后腿怎么办?于是想到一定要冤亲债主全都忏掉完了,没有冤亲债主才能安全往生。如果这样也很难的,无量劫以来冤亲债主太多了,你能弄得完吗?但是阿弥陀佛现前,阿弥陀佛的光明就是一个保护伞,保护层。就好像孙悟空金箍棒划一个圈,唐僧就在里面,妖魔鬼怪进不去一样的,是这样的。所以就能安稳地往生。所以叫自力的这种净业种子熏习,尤其是阿弥陀佛临终前来接引的佛力的加持,这就类似于招引,招呼引导人到这个大愿船安稳往生一样。

南无阿弥陀佛

 

点我:

相关文章

做一个明白人的消气歌大全伴你一生好心情

做一个明白人的消气歌大全伴你一生好心情

不气歌(一)夫妻相伴不生气,气急败坏家风气。为了小事发脾气,回头想想又何必。暗生闷气有谁知,气出病来无人替。怒发冲冠更可惧,心平气和病不欺。事事不可皆如意,难得...

根据《华严经》所整理的有关财富、健康、相貌的发

根据《华严经》所整理的有关财富、健康、相貌的发

每次念佛后至诚恳切的读一遍下面的发愿文,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愿得一切妙宝、资具,随众生所欲,雨一切财宝,令一切众生满足圣财。...

净空法师:我们的心量能够帮助念佛机扩充它的影响

净空法师:我们的心量能够帮助念佛机扩充它的影响

下面,第十五个相,「身光面各一丈相」,这是身光,「又作常光一寻相、圆光一寻相」。一寻是两个手张开,这么大的距离,这叫一寻,通常是差不多八尺。一丈,比这个稍微大一点...

净土圣贤录续编新白话版11

净土圣贤录续编新白话版11

  清金庭栋  金庭栋,字友兰,是苏州人,专修净业。道光二十年冬天,得病,自知将要命终,请他的归依师亮宽和尚,以及善友数人来,告诉他们说:“我的生死将有分判,愿各位助我成就胜缘吧。”众人大声唱佛号...

蔡礼旭:如何在家庭矛盾中做到不生气与宽容?

蔡礼旭:如何在家庭矛盾中做到不生气与宽容?

  问:家庭当中产生过一些矛盾,我没办法做到不嗔恨、不愤怒,做不到平静和宽容,无法自拔,怎么办?怎么对治?  答:这时你就想,如果你愿意拥有幸福的家庭,那么你要学...

教你看清自己的前世、今生!

教你看清自己的前世、今生!

  出自 《小乘单译经·第0737部 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一卷》。  ——刘宋叁藏法师求那跋陀罗译  有一天,佛祖告诉阿难:‘我看天地万物,各自都有他们的宿世因缘。’  阿难见佛跟他说话,于是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