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活在这个世间一切随缘,不攀缘,什么都

「安清净心」。安与清净心相应,心安身安,也要帮助一切众生身心安稳。我们念着自己,也得念着别人,我们自己想得到,也得帮助别人得到。怎样安?放下就安,你要不放下,你永远身心不能安稳。放下五欲六尘,这是外面,外面境界要放下,内里面放下贪瞋痴慢,心就安了。活在这个世间一切随缘,不攀缘,什么都好,没有一样不好,你生活得多快乐、多自在。佛教我们随缘不攀缘,攀缘是自己一定要想怎样怎样,那你就有苦;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里头就有快乐。「为拔一切众生苦故」,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要做样子给人看,身行,身要做到,言教。所以我们看到,古今中外大圣大贤,他们一生选择什么行业?教学,教书。古时候的读书人,他从事的行业就是教学。考取功名他就去做官,考不取都从事于教学工作。那个时代,教学的虽然很清苦,叫穷秀才,非常辛苦,物质生活条件很差,但是社会地位很高。为什么?他照顾下一代,他身体力行。像我们现在讲的《弟子规》他都做到,《感应篇》他都做到,你们看看《了凡四训》里面所说的,你就晓得。他真做到,他是社会上很好的榜样,知足常乐,给社会造成很好的风气,人没有贪心,社会就会安定,这个地区就不会有灾难。所以这些人虽然看不出什么,他实际上对社会有很大的贡献。第二个被社会尊重的人就是医生。中国古时候,一个是教书的,叫夫子,古时候叫夫子,就是老师,另外一个就是医生,大夫,这是被人尊重的。医生帮人医病是不要钱的,他是救命的,怎么能要钱?病医好了,看你家的环境,送一点礼报酬他,他不会主动问你要的。你家环境好的多送一点,环境差的少送一点,实在很困难的,医生连医药都布施,所以受人尊敬。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十三集)

 

点我:

相关文章

宣化上人:这世间一切的众生,在六道互相轮转,而

宣化上人:这世间一切的众生,在六道互相轮转,而

一切众生在这六道互相轮转,而不休息。为什么?宣化上人慈悲开示:“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啊,一读这个文哪,已经应该悚然恐惧...

烧香作炭

烧香作炭

  佛陀在舍卫国说法的时候,感化了一位青年发心跟随佛陀出家、修持。五年以后,年轻的比丘得到佛陀的许可,独自一人离开僧团,遁隐山林,精进修行。  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正当大家还在为他祝福的时候,年轻的比丘...

【烦恼】什么是烦恼?佛教怎么解释烦恼?

【烦恼】什么是烦恼?佛教怎么解释烦恼?

烦恼(佛教解释)  烦恼,即迷惑,人类因迷惑而造诸恶业,受种种的痛苦。这痛苦的来源,乃由六根本烦恼而起的。这六种烦恼分别是贪、嗔、痴、慢、疑、不正见。贪是贪爱五欲;嗔是嗔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慢是骄慢...

仁清法师:病人将终之时,一发千钧,要紧之极

仁清法师:病人将终之时,一发千钧,要紧之极

“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者”。第三条是注意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大事啊。“病人将终之时,正是凡、圣、人、鬼分判之际,一发千钧,要紧之极。只可以佛号,开导彼之神...

不知布施与畸形

不知布施与畸形

  有位信徒向默仙禅师说道:“我的妻子悭贪吝啬,对于好事,一财不舍,你能慈悲到我家去,向我太太开示,行些善事好吗?”  默仙非常慈悲地答允。  当默仙到达信徒家时,信徒的妻子出来迎接,但一杯茶水都...

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背还疼痛的因缘!

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背还疼痛的因缘!

  一天,佛陀与五百位大比丘来到阿耨泉水边,除了阿难以外,其他人都是具足六神通的大阿罗汉。这时,佛陀向舍利弗说:久远以前,有一个国家名为罗阅只,当时国内正举行一场盛大的节庆,与会大众中有两位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