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玛仁波切:自心清净与否,决定了承载的是善或恶

摘自《了烦脱俗》

为什么经常说“请上师加持”,这是一种能量传递。两千五百多年来,无数学生都学会了老师教的内容,甚至超过了老师,获得和老师一样的成就,但是,老师的学问一点都没有少。

随着他的教育,老师的学问也在增长,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拥有了老师所教的一切。

当我们学会了老师的本领,开始使用这些本领,走向社会,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些是谁保佑的?是我们保佑了我们自己。如果没有老师,我们会有这些才华吗?不会。

所以从小我们就非常感恩老师。其实一方面是老师给了我们很多,一方面我们给了自己这个学习的机会。

我们要正视一种力量的汇聚,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两个人的力量,三个人的力量,很多人思想集合起来的力量,就可以创造并使世界发生改变。

我们经常说“某个地方是圣地,许愿特别灵”,这其实也是心愿力量的汇集。所有的人到这个地方都发最好的愿力,想要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拥有这种想法的人越来越多,就会变成一股力量,这个地方就会变成圣土。它会反作用给到达那里的人强大的磁场,所有去过那里的人也都会得到它的加持了。

内心很快乐的一群人,坐在一起嘻嘻哈哈聊天;进来一个愁眉苦脸的人,不到半个小时,他也会快乐起来,因为他一个人的愁眉苦脸斗不过众多快乐的力量。

但如果一群人坐在那诉苦,两个快乐的人进来,不到半个小时,这两个人就开始各自诉苦了,因为周围负面的磁场氛围会影响他们两个。这也是所谓的加持。

当然,佛菩萨的加持力并不是我们讲的这么简单。

佛菩萨的加持不可思议,所有对我们的保佑,我们看不见。就像空气一样,我们谁也看不见空气的存在,但它一出问题,每个人都会有问题。

有些人喜欢说:“我相信科学,佛菩萨现在看不到、摸不着,不能证明他们的存在,所以我们就不相信。”

不要用我们凡夫俗子的心去猜测。虽然无法触摸,但只要你用心去感受他的存在,你就会发现他无时无刻不在,无处不在。

当你需要的时候,他就在那儿,当你不需要的时候,他也在那儿,因为你心的皈依,增长了智慧和福报,总会找到答案。

如果想要让心找一个家,让自己的心和思想充实,生活得快乐,做一个善良而有益于社会的人,那就要找一所好学校。

我们这一生能遇到这么伟大的学校——佛教,一定要想办法进去学习,不能总在外围当个旁听生啊!你现在有一个机会登记进入名校学习,你为什么不去啊?登记,就是所谓的皈依。

(加持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心心相印的能量传递。我们常说心的力量是很强大的,一念善,世间的一切当下就是净土。一念恶,一切都会让我们觉得面目可憎。所以,想要获得加持力,前提是需要我们先净化好自己的内心,这样才能更好的承载来自一切善力的传递。)

 

点我:

相关文章

宝珠从哪来

宝珠从哪来

  一日,阿难尊者对佛陀说:‘世尊,您出生于帝王之家,拥有一般人所没有的荣华富贵;出家后,经过六年苦行,最后于菩提树下静坐四十九天,即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似乎一切都顺理成章,您说是吗?’  佛陀并没...

《释迦牟尼佛广传》:四、持戒品52、孔雀王愈加美丽

《释迦牟尼佛广传》:四、持戒品52、孔雀王愈加美丽

  前言: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是全知麦彭仁波切著,索达吉堪布译。凝集全知麦彭仁波切甚深智慧之结晶,是整个佛教史上前所未有、圆满齐备宣说释迦牟尼佛生平事迹之巨著。全知麦彭尊者以超拔的智慧...

求夫疏

求夫疏

弟子张平凡忏悔无量劫以来由于不懂佛法所造下的一切恶业和邪淫之罪。导致婚姻不顺。弟子恳请诸佛菩萨垂怜我,消我罪业,赐我福德智慧之夫与弟子终身为伴,同游红尘,同修道业...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八)~N 12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八)~N 12

1288经:本经阐说如法布施的福报功德。 一位天人说偈而请佛印可,偈为:“悭吝生于心,不能行布施;明智求福者,乃能行其惠。”我们在行布施之时,往往注重于形式与...

净空法师:母亲每听到去逝的父亲叫她,就大病一场

净空法师:母亲每听到去逝的父亲叫她,就大病一场

  问:底下一个问题,家父往生时正念分明,但家人梦到父亲说因母亲於盖棺时哭泣,使他生起眷恋而回来了。往后半年母亲每听到父亲叫她,就大病一场。请问父亲往生何处?答:...

死亡过程经历三种中阴如何把握机会获得解脱?

死亡过程经历三种中阴如何把握机会获得解脱?

 三个中阴阶段都蕴藏宝贵的解脱机会问:所有人都需要面对死亡,包括亲友的死亡和我们自己的死亡。对于世俗的人来讲,死亡是一件不太吉利的事情,大家一般都避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