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众与众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

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这一偈子是说,自己认同了这个和乐融洽的团体,也希望所有的人都来信赖它、维护它、尊重它、尊敬它。彼此间相互关怀照顾,不为私利争执,便能够和众、安众,没有任何障碍。

此所谓“僧”,是梵文“僧伽”的简译,是有组织规范及伦理体系的社团。佛教分为出家众及在家众,又分大众及小众、男众及女众。也分圣贤众及凡夫众、沙门众及菩萨众。而在佛教圣典中所称的“皈依僧”,必定是指出家的沙门众,它是象征着:一、少欲知足,二、清净无私,三、和谐无争的精神。

僧是学法、弘法、护法、依法共同修行,依律共同生活的团体及其成员。在佛的时代,主张全民,财物属于团体共享,个人也属于团体共有;个人在团体中有接受培育照顾及发表意见的权利,也有爱护团体、维系团体,以及遵守团体纪律、认同大众利益的责任。

佛也尊重团体,并且主张“佛不领众,佛也在僧中”。佛是指导人生方向的导师,至于大众之间的各种问题,均交由团体的会议来处理。佛是至高无上的智者,不是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心。

佛教重视的三宝,就是因为要依“僧”学“法”,法由“佛”说,以佛为法的源头,以僧为体验佛法、弘传佛法的老师。所谓高僧,就是团体中的高明之士,能为大众以身作则,使大众安定和谐,给大众解惑释疑,异中求同,即是为大家排除障碍困难的人。

“皈依”是尊敬、认同、接受、信赖的意思。如果仅皈依佛而不皈依法与僧,只是一种神格崇拜,不能接受到提升自我精神领域的讯息。若只皈依法而不皈依佛与僧,则仅相当于学问的探究,不能接受到经验的传承。如果只皈依僧而不要佛也不要法,就好比结拜义兄义弟,或认义父义母,那仅是世俗感情的结合,而与平等超越的佛法不相关了。因此,皈依僧并不仅仅等于拜一个师父,而是以一个安众和众的清净团体,作为修习智慧之学的依止及榜样。

 

点我:

相关文章

净空法师:活在这个世间,随缘度日,老实念佛求生

净空法师:活在这个世间,随缘度日,老实念佛求生

佛家讲四种缘:报恩、报怨、讨债、还债;不仅一家人如是,一国人如是,整个世界人亦復如是。因此,我们还能与人结怨吗?古圣先贤教诲我们,「冤家宜解不宜结」,我们明白、觉...

大安法师:当我们给路边乞丐布施时,朋友说那些乞

大安法师:当我们给路边乞丐布施时,朋友说那些乞

问:当我们给路边乞丐布施时,朋友说那些乞丐是骗子,指出明知是骗子而财布施的行为不合适。财布施是培养慈悲心,但如是骗子,三宝弟子所作的财布施给他人的印象很不好,...

快速灭邪淫罪业,增长福报的方法

快速灭邪淫罪业,增长福报的方法

以下这篇文章对那些曾经犯了邪淫的人但是又想彻底戒除、并且想弥补曾经因邪淫而损失的福报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想真心戒除邪淫的有缘人请耐心看完,肯定获益匪浅,并且能增加...

全面认识堕胎杀子的危害、事实真相及化解方法

全面认识堕胎杀子的危害、事实真相及化解方法

堕胎的严重危害显而易见,不论是对胎儿、对堕胎女性及其家庭,还是对社会而言,都严重到已经不能再回避不提的地步了。社会人士也纷纷对此发声,希望人们保有基本的良知,杜绝...

圣凯法师:戒律对佛教神圣性的建构与诠释

圣凯法师:戒律对佛教神圣性的建构与诠释

戒律对佛教神圣性的建构与诠释  佛陀成道五年之内,僧团和合清净,后来逐渐开始制定广戒;在佛陀涅槃前,留下“以戒为师”的最后教诫。从根本上说,佛教是以...

怡僧法师:智慧的显现

怡僧法师:智慧的显现

智慧的显现 聪明是人们用第六分别意识推测事物现象的发展规律而得到快速的反应和结果,称之为“世智辩聪”,学佛人不在这上面下功夫。 智慧是透过事物现象而能明了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