呷绒多吉上师:修好了“皈依”也就几乎修好了一切

 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528

 很多人虽然已经皈依佛门,但对于“什么是皈依?为什么要皈依?皈依的目的是什么?”这些问题都还没弄明白。这些其实很重要,是必须要明白的。

现在很多城市里面的人以为修行佛法就是“哦,我们要发菩提心,我们要有慈悲心,我们要守这个戒那个戒……”一直往上面攀,根本不去考虑“皈依”。其实,没有打好皈依的基础,你就没有可修的法,也无法可修,只是做个形象而已。所以,以前有个高僧大德一辈子就只弘扬了一个“皈依”的法,其他什么法门都没有讲。他一辈子摄受弟子,讲的就是“皈依”。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不是不会讲其它的法,而是他觉得“皈依”非常重要,修好了“皈依”,也就差不多修好了一切的法。所以,我们要知道皈依是一个很重要的。

城市里的人很容易迷信。因为无明,所以做任何事情都很迷信。我们之前总是用一种攀比心来面对生活,现在又用这个攀比心来学习佛法。比如:有的人经常说“哦,我是学什么法门的,得了一个什么灌顶,在哪里见了一个仁波切,在哪里见了一个什么不得了的……”,这就是在用一个攀比心来学习佛法。请问你“皈依”有没有学好?“皈依”是什么?不知道的话,那你修什么法呢?让你讲一下“什么是皈依?皈依的目的是什么?”你觉得很难为情的,因为自己也不明白。这样的皈依意义也不是很大!

之所以不懂这个皈依,一个方面是居士自己的问题,因为他根本没有好好地学;另一个方面是法师们的问题。为什么呢?因为有的法师给你皈依,就给你念了个四皈依的仪轨,然后给你取个法名,发个皈依证就OK了。但是,这样能不能得到皈依的戒体呢?得不到皈依的戒体的。皈依时没有任何的发心,连皈依是什么都不知道,皈依应具备什么心态也不知道,所以,皈依的前行没做好就根本得不到皈依的戒体,只是参加了一个仪式而已。咱们世间人做事情要有个正知正念,不能只是举行个仪式而已。本身这个皈依不需要有个皈依证的,真正的证件就是你心里要有这个皈依的戒体,这就是皈依的证件。所以,皈依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点我:

相关文章

信愿法师:外道无助唯靠弥陀

信愿法师:外道无助唯靠弥陀

【念佛感应录】外道无助唯靠弥陀家父孙殿文,现年87岁,家住哈尔滨。2008年8月突然病重,经医院检查,确诊为晚期肝癌。家中哥哥姐姐共6人,无一学佛,虽然早年家父由...

佛教故事:不闻雷声的赞叹

佛教故事:不闻雷声的赞叹

  佛陀在七十九岁那一年的夏天雨季,在王舍城避雨安居。三个月安居期结束后,又出发往北方游化,一路上经过那难陀村、罗阅祇城,进入离车族人居住的毘舍离城。当出毘舍离城,来到了竹林村时,已经是隔年夏天的...

因赞叹佛的功德,法师生生世世口出妙香

因赞叹佛的功德,法师生生世世口出妙香

  你经常赞扬别人吗?你是否觉得赞扬和鼓励是自己进步不可缺少的动力?对佛的赞颂不仅可以使大众坚定修行的信心,对自己也有不可思议的利益!  很久以前,印度有一位阿输迦王。虽然国王并没有真正契悟佛法的...

圣僧解怨传

圣僧解怨传

  隋朝代州赵良相,家庭有资财巨万。他有两个儿子。长子叫盈,次子叫孟。  盈的身体比较强健,孟的身体比较孱弱。他的父亲将死,就把家财分成了两份。  没想到盈就把财产全部霸占强取了,仅仅留下一间圆屋...

《百业经》:迦叶主尊以慢心故迟得圣果87

《百业经》:迦叶主尊以慢心故迟得圣果87

  译序(摘录)  《百业经》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公案,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妓女、猎人等...

忍养福,慈养心,宽聚气

忍养福,慈养心,宽聚气

忍能养福人活着,不过一口气。谁都有不顺心,谁都会不顺利。筚路蓝缕,玉汝于成。成大事者必有大气,有大气者必有大忍。忍不是逃避,而是能量的一种积蓄,等到一定的时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