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圆法师:有持戒修福人,能对“行无相因得无相果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这是断第二种疑惑。上文中讲行无相因得无相果,此义甚深难信难解,须菩提担心众生,尤其是末世众生,对于此甚深之法不生信心,所以问佛不知还有人信此法吗?言说章句,就是上面所说的行无相因得无相果之法。这里所说的实信并不是悠悠泛泛之信,而是了解佛法的义理,并且信心坚固,任何的事情、任何的情况下都不会动摇,这叫生实信。须菩提在这里问佛,还有众生对佛所说的行无相因得无相果之法,能生起真实的信心吗?如果众生不能够生起真实的信心,那佛岂不是白讲了。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佛就告诉须菩提,你不要这样说,不但现在有人能对此法生起信心,就是在如来灭后后五百年,仍然有持戒修福的人,能对修无相因得无相果之法生起实信。

后五百岁指的是什么时候呢?在《月藏经》中讲,佛灭度后第一个五百年是解脱坚固,正法盛行,佛弟子依照佛的遗教修行,能够解脱三界的很多,就是能够证果的很多。其中我们都熟悉的龙树菩萨,他在印度就被誉为第二代释迦。还有优波毱多尊者,他虽然出身低微却聪慧过人,十七岁的时候遇到三祖商那和修尊者的点化出家,二十岁的时候就证了阿罗汉果。他对佛教的发展贡献很大,功德几乎与佛等齐,只是他的形像不如佛祖庄严,所以被人们称为无相好佛,没有相好、相好不够。这是第一个解脱坚固,证果的多。第二个五百年就是禅定坚固,这个时期佛弟子们修四禅八定的,有修念佛三昧的,或者修数息观、空观等,虽然证果的少了,但是还有人得禅定三昧。第三个五百年是多闻坚固期,众生的根性越来越差了,人们大多舍弃修禅定,而是多研究经典。很多人通达佛法,这个时期讲演、讲经说法、注解经典的风气非常的盛行,佛教就是在这个禅定坚固期的末期和多闻坚固期的前期传到中国来的。所以在魏晋隋唐时期大乘佛教盛行,每一个道场都讲经说法,重要的经论有许多人来注疏、来做注解。据说晋朝的道安法师在讲经的时候,最少有一万多人在听法,这就是多闻坚固。第四个五百年就是塔院坚固了,也叫塔寺坚固。研究佛法的人少了,人们大多不喜欢学习无漏之法而好有漏之行,到处建塔修庙,求人天福报。第五个五百年就是斗诤坚固期,进入到这个五百年佛法就到了末法,到了末法时期,众生我执非常重,各立门户横生争端,使得学佛的人无所适从。

好,我们看经文,这段经文所讲的后五百年,是指的什么时候呢?窥基大师在《金刚般若经赞述》中说:“今言后五百年者,谓于五时中皆有持戒修福等也。”也就是说,后五百年是指佛灭度后的五个五百年,这五个五百年都包括在内了。意思就是说在这五个时期当中,能对行无相因得无相果之法能够生起实信的,不是寻常之人,而是持戒修福善根深厚。《大智度论》中解释说,持戒是指出家人,修福是指在家居士,出家人持戒是无畏施,在家居士供养三宝、到寺院做义工、供佛拜佛都是能够修福。

这些持戒修福之人,对于本经所说的般若真空妙理能生信心,能够相信此法真实不虚。正因为佛灭度后后五百年,还有持戒修福之人能对此法生起信心,以此为实,所以佛对须菩提说“莫作是说”,就是说不要轻慢众生。

摘自宏圆法师《金刚经》讲义

 

点我:

相关文章

喜欢做这十件事的人​,最吉祥

喜欢做这十件事的人​,最吉祥

什么样的人最吉祥?《吉祥经》曾提到,一日,佛在舍卫国祗陀园孤独精舍,曾有众天神和众人来到佛所,请佛开示,其中一人对佛说:我等天人众,愿永远幸福。我佛慈悲,请告诉我...

达真堪布:精进的四个助缘  若是有智慧,一切都

达真堪布:精进的四个助缘 若是有智慧,一切都

如果前面的事已经圆满完成了,想成办后面更为殊胜之事的时候,这时应当舍弃前面的事。比如境界是有高低层次的,小乘大乘、显宗密宗,九乘次第都是以境界而分的,各不相同。当...

让人不生气的佛语禅心,静下心来​好

让人不生气的佛语禅心,静下心来​好

一、人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要给自己留下更多的遗憾。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二、人们烦恼时,只看...

婚姻不顺,情路坎坷,必有因由!

婚姻不顺,情路坎坷,必有因由!

世俗中,有非常多的人,婚姻坎坷、情感不顺,有人觉得是因为性格,有人觉得是因为三观,有人觉得是因为金钱,有人觉得是巧合,有人觉得是命中注定。但其实,“聚散皆是缘,离...

传喜法师:生命的进化

传喜法师:生命的进化

生命的进化 现在为什么是末法呢?纵使有这样的善知识,他知道,他有法身的见,有报身的修法,他甚至也已经证悟了,圣者的相已经现出来了,但是他要想找徒弟是很难找的...

见忍法师:慈善要有善有智慧

见忍法师:慈善要有善有智慧

慈善要有善有智慧 不论是不是佛教徒,慈善是不分宗教、不分信仰的。但也有很多人对慈善有很多的误解,以为慈善就是捐钱,在得与失之间感觉不平衡。慈善对人生、对生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