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运法师:放下.解脱.清净.自在

放下.解脱.清净.自在

这两天跟大家谈及生命的担负、放下与解脱的问题。事实上,要做到真正的放下,又谈何容易呢?常听到有人洒脱地说:「放下就放下,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真的如此简单吗?当我们真正遇到困难或不如意之事时,是否真能如此坦然去面对呢?人对自我的观念,往往是深信不移、执迷不悟的。纵然事实真相摆在面前,我们却依旧固守自己的观念。依佛法来说,这就是我执;这种我执是牢不可破的,因而形成生命中许多的矛盾与迷惑,令自我束缚于五欲六尘的贪念之中,蒙蔽了生命原本的意义与真谛。佛教称之为「无明」。

我们都知道,非洲有一种动物叫「狒狒」;狒狒有一种习性,就是不肯放下已经拿到手的东西。人们就利用这一弱点设计陷阱,利用坚果为茸,捕捉狒狒,并且嘲笑狒狒的愚蠢:「为什么不松开手,放下坚果逃命去?」狒狒就是贪执手上已拿到的坚果,无法放下,结果就被人补捉了。其实我们人类何尝不是一样呢?如果我们能够认真地审视一下,就不难发现,并不是只有狒狒才会犯这种错误,我们亦时常犯着同样的错误。

生命犹如大海行舟,如何能载得动这许多的物欲和虚荣?因此,如果我们想令生命之舟在抵达彼岸前,不在中途搁浅或沉没,就必须轻载,把该放下的东西慢慢放下,该舍弃的东西慢慢舍弃,从中学习开启心中尘封已久的智慧,破除种种的无明迷惑,寻回善良真诚、清明透彻的本性,重新获得解脱与自在。

相传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有一位叫黑指的婆罗门来到佛陀的面前,运用神通两手拿起了两个花瓶,前来献给佛陀。佛陀大声对黑指婆罗门说:「放下!」

婆罗门于是把左手拿的花瓶放在地上。佛陀又说:「放下!」 婆罗门再把右手拿的花瓶也放在地上。然而,佛陀接着还是说:「放下!」

黑指婆罗门只得回答说:「我已经两手空空了,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你为什么还要我放下呢?」

佛陀对他说:「我并没有让你放下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这些都放下时,才能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

由此可见,佛陀教导弟子的最重要教义就是「放下」。

「放下」,说起来很简单、听起来也很简单,但是要做到却很困难。那么,佛陀是如何教弟子放下的呢?

有一次,弟子拿一朵花走到佛陀面前进献。佛陀说:「放下花。」弟子放下花。佛陀说:「放下手。」弟子放下手。佛陀又说:「将你的身心也放下。」弟子听了觉得很疑惑,心想:「身心如何放下呢?」阿难于是代替这位弟子请问佛陀:「身心要如何放下呢?」佛陀说:「放 不下,就担起来。」弟子就领悟了。

佛陀教弟子放下,还有很多方法。有一次,佛陀的弟子代替佛陀去一个偏僻的地方布法;临别时,弟子请教佛陀:「我出外传播佛法,可是信徒中有许多女众,眼见了,怕起心动念,犯戒律,要如何是好呢?」佛陀说:「不要看就好!」弟子又问:「不要看就好,很难啊!若碰到女众跌入水中,必须要救,又该怎么办?」佛陀说:「不要摸就好!」佛陀所谓的「不要摸」,并不是不要用手去触摸,而是不要用意念去触摸。我们凡夫往往是:手虽然没有去摸,却透过眼识生起了意识,因而起心动念,于是心透过眼睛变成外物的奴隶,外物变成主人,迷失了本心仍不自觉。

接着弟子又问佛陀:「当必须要用眼看,也要用手触摸才能救到她的时候,又该怎么办呢?」佛陀说:「保持觉知,保持警觉。」佛陀的意思是指每一剎那都要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觉知自己所做的一切行为;虽然在看,在救,只要保持觉知,就不会起心动念;没有起心动念,就不会有欲望,就不会犯戒律。一个人要从「不要看就好」,进而修到「不要摸就好」,再修到没有起心动念,分分秒秒保持觉知,保持警觉,真正放下外缘,放下内心的执着、罣碍,放下内心纠缠不清的牵绊、束缚,这才是真正的放下。

说到这里,我们再讲一个有关放下的故事:

有两师徒,一老一少。一天同时外出化缘,那时已经是傍晚时分。要涉溪返回常住寺庙的时候,发现溪畔有一位年轻的姑娘正在哭泣,少年和尚看也不看,问也不问,自己径自涉溪而去。老和尚却慈悲地询问姑娘哭泣的原因,原来是姑娘怕溪水湍急,不敢过溪。老和尚眼见天色将晚,于是一言不发将姑娘背过溪,然后放下。这时,少年和尚仍然一个人兀自在前面,头也不回地向前走,直到临寺门口时,少年和尚终于忍不住了对老和尚说:「师父,你平日常常教诫我们要远离女人,不得接近,连想一想都罪过;可是你今天不但自己不远离,还背着女众过河,这是犯戒的,你竟然这么做!我以后怎么再跟你学呢?」老和尚回答说:「我背的女众早在溪边就放下了,你怎么一直背着,背到了寺门口还不肯放下呢?」

由这个故事可以知道,我们要放下一切,并非放下有形的事物,而是要放下内心的罣碍,内心的执着。故事中,少年和尚修行到「不要看、不要摸」,却尚未修行到「不执着、不罣碍」。相对而言,老和尚的修行就不同了,他已修行到对任何事,心内心外都能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心念分分秒秒都能保持觉醒、保持清净。

我们常常说,修行人要做到六根清净;可是当我们的六根面对六尘的时候,六识能做到完全没有执着,这就需要修行的功夫。有什么方法才能做到「不入色、声、香、味、尘、法」?

从前有位很有修行的比丘,整天在荷花池边打坐。有一天,荷花开得很香很美,一阵风吹来,暗香袭人,他不禁闻起荷花香,正闻得很欢喜,而陶醉在花香里,忽然听见荷花池的池神说:「你怎么可以偷我的东西呢?」比丘说:「我那有偷你的东西呀?」池神说:「你偷了我的荷花的香味。」比丘说:「昨天有些人来摘你的荷花,你都不说他们偷;我只不过闻一下荷花的香味,你就说我偷。这是什么意思呢?」池神说:「你是一位修行的比丘,你用鼻子闻香味,即是偷。你的心透过鼻子来偷花香,你的心已走出去成为荷花香味的奴隶。」你看,修行的比丘为了香味,也会放不下,可见放下是多么不容易呀!

因此,修行者要修放下的,除了将有形的外缘、外物放下以外,内心任何的贪恋、执着都要放下,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统统放下。不然,就无法使内心安定下来,只有「万缘放下,一念不兴」才是真正的放下。真正放下之后,我们的心才能进入空无、宁静、美妙、喜悦的境界,如此才能真正脱离六道轮回,了生脱死。

所以说,做人其实不需要许多复杂的思想、高深的理论,只要懂得放下、愿意放下、舍得放下,这就是生命的智慧;能做到清心寡欲就会轻松自在,能随遇而安就会自得其乐──放下就是解脱;人生的道路就能远离痛苦、忧伤;获得清净、自在。。

点我:

相关文章

海涛法师:布施、供养、赞叹别人、微笑、不生气,

海涛法师:布施、供养、赞叹别人、微笑、不生气,

勤修布施会发财吗?海涛法师开示:肯定会。布施、供养、赞叹别人、微笑、不生气,你种了这个因,自然就有这个果。所以讲到因果,佛教有个故事: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出家了,...

顺治皇帝出家缘的前世今生,一部让人潸然泪下的诗篇

顺治皇帝出家缘的前世今生,一部让人潸然泪下的诗篇

  明末有位老僧,在峨眉山高峰结茅庵隐居。老僧终年不下山,不吃饭,不喝水,闭目打坐。有一个小和尚跟着他,不时下山买米做饭自己吃。就这样老僧打坐了十多年,徒弟跟随了十多年。  一天,老僧忽然睁开眼睛...

四种强劲抗癌养生菜常吃远离多种癌症

四种强劲抗癌养生菜常吃远离多种癌症

以西兰花为代表的芸薹属类蔬菜在日本国家癌症研究中心公布的抗癌蔬菜排行榜上,西兰花名列前茅。美国《营养学》杂志也刊登了西兰花能有效预防前列腺癌的研究成果。西兰花的抗...

有善根

有善根

  佛陀代,有一老人出家修行能苦得、解自在,於是喜地前往精舍,希望皈依於佛陀座下。老人到了精舍,才知道佛陀早已出行化,他心想:「然世尊不在,但佛弟子中,舍利弗尊者的智慧第一,我何不求他我出家呢?」...

宽运法师:度生死之桥梁 破痴暗之灯炬──受持八

宽运法师:度生死之桥梁 破痴暗之灯炬──受持八

度生死之桥梁.破痴暗之灯炬  --受持八关斋戒的意义和功德 朝阳佑顺寺于2012年10月3日至5日,首次启建「八关斋戒共修法会」,参加善信踊跃,反应热烈;寺内...

爱情因果:痴情的摩邓女

爱情因果:痴情的摩邓女

  爱情因果:痴情的摩邓女  摩邓女与阿难的故事主要依据《楞严经》、巴利文经典和大正藏第十四卷的《佛说摩登女经》之记录整理而成。  阿难少年英俊,相貌庄严。据《楞严经》第一卷记载,有次举行大法会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