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之人,一定不能不念经

如果你去看禅宗公案,或者《六祖坛经》、《金刚经》、《圆觉经》、《楞严经》。看了可能会懂,但没有办法悟道。这些般若的经典,道理都懂,但对你都没有用。因为禅宗经典讲的是修道的生命的一种境界,是顶峰的部分。这些经典,是给阿罗汉境界的人讲的。其实大乘佛法的经典,都是给阿罗汉讲的,不是给一般凡夫讲的。

很多人看大乘经典,就不相信。他没有办法理解这个阿罗汉的境界,所以他就把大乘经典当成一种比喻。比如《法华经》说的,念观音圣号,入大火火不能烧。这个境界就是阿罗汉的境界。普通人只能解释,嗔恨是火,念佛号可以去除嗔恨。这就是现代人解释佛法的方式,其实是很大的误导。就是用凡夫的境界来衡量阿罗汉的境界。

阿罗汉是什么境界,先不讲,就讲道教修道人境界。道教修行中有一种方法,比如尸解法,分手法。你看到他人死了,其实假死然后跑了。道教的刘伯温,佛教的达摩祖师也是一样,据说达摩祖师来中国,死了埋入棺材,结果人们又看到他抬着一只鞋,往印度去了。打开他的棺材一看,真的只剩下一只鞋。这就是只履归西。这里头也是有生命科学,就是道教能修出的尸解法。

除了尸解法,还有一种坐脱立亡,就是想死就能马上死,有这个诀窍。梦参老和尚讲经时,有讲过他在西藏时也有学这个法。可见西藏也有这个法,道教也有这个法。这都属于生命科学的部分。

现在人修道有两个问题,一个就变成只研究知见,包括很多弘法的讲般若经典的。就是道理都懂,但其实他做不到,只是会照本宣科。就有佛的知见,却不会修行。因为修行的部分,禅宗经典没有讲,讲了你也看不懂。比如《楞严经》的二十五位菩萨证圆通章。这二十五尊者菩萨都用自己方法证悟,我们能不能。很难。这里头很简单,但修起来就特别复杂。

般若虽然是眼目,但你只能眼睛看看,手脚都用不上。好比你看人打太极拳一样。他的招式怎么样你都懂,步子都对,可是你就是打不出来。为什么?因为打太极拳还有先行的功夫。不是一进门就打太极拳,而是先联系站桩,站桩也不是好像你站的就对了。还要根据时间,空间,以及身体的体质来修。

第二种,是真的外道,搞气脉,然后身体有感觉了,也能修出部分神通,就以为自己有境界了。这类外道,记得外道是中性词,不是贬义词,他在转化身体上有一定的功夫,甚至比学佛人还强。但他缺少的是《楞严经》、《金刚经》的般若。

所以这两类要结合起来修。不仅要有般若智慧,可是在生命,身体转化上,要有功夫才是真的。这就是罗汉的境界。大乘佛法有个特色,就是看不起罗汉的境界。佛陀留下的最伟大的两个遗产,一个是罗汉果位的修法,一个是菩萨果位的修法。中国多的是菩萨果位,你看每个人都在行菩萨道。跟传统儒家观念相吻合。但罗汉果位的,解脱的法,修的相对少。

现在你看,我们只讲菩萨果位,没有讲怎么断烦恼,解脱等这些声闻法。解脱就是把自己的六根从六尘执着中能解脱出来。你能不被外在的东西,包括三种欲望,男女是一种,饮食是一种,贪求各种世间认为好的东西,比如贵重的东西。这三种贪求能断除,你就能断除烦恼。从断除这三种烦恼来讲,传统道家讲的清心寡欲,跟罗汉果位有些相似了。

达摩传了心法,也传了《易筋经》,乃至达摩的武术,还有达摩的《一掌经》。可见,禅宗中,心法也讲,转化色身也有。两样并重。不能只取其中一样。

你会发现,罗汉现比丘像,道教的道士,这两类是中国人观念中的两类修行人的形象。真正修行人,不是现出家,就是现个道士相。在家行不行。在家不行。因为你想要解脱时,这些东西就能放下,没有牵绊,没有家的牵绊了。

所以修道中有生命的境界,身体境界的部分。要转化这个色身,单靠禅坐,现在人根器还是不够的。因为粗重的色身转不了。最好是先从念经、拜忏、拜佛开始,把粗重色身转化后。这里我尤其重视念《法华经》。现在普陀山道生长老,一辈子念《法华经》,人们问他有什么感应。他说,老了眼睛跟年轻时一样,耳朵也很好,这就是感应。现在九十多岁,身体也不错。念经更适合现在人学佛方式。

转自:福安古观音阁 新浪博客

 

点我:

相关文章

莫言谈佛教文化:内心有戒律 行为才会有约束

莫言谈佛教文化:内心有戒律 行为才会有约束

  莫言和理查德罗伯茨(Richard John Roberts)出席第四届世界佛教论坛。中新网图   澎湃新闻记者 龚菲     10月25日上午,两位诺贝尔奖...

被迫出家的高僧

被迫出家的高僧

  唐朝时有一个著名的“三车和尚”,  当年玄奘大师去西域取经途中,路过一深山老林,见一茅屋紫气缭绕,料有异人在内。进去一看,有一老僧在入定,头上、身上都长满了野草。玄奘大师伸手摸了摸他胸口,尚有...

兄弟修道

兄弟修道

  兄弟二人皆立志远游修道,无奈父母年迈,弟妹年幼,老大家里还有病妻弱子,所以一直未能成行。  某日,一高僧路过,兄弟二人要拜其为师,并将家中难处诉说一遍。高僧双手合十,微闭双目,喃喃自语:舍得,...

雪漠:了解佛教的四个真理

雪漠:了解佛教的四个真理

了解佛教的四个真理 正因为明白了一切都是虚幻的,执著也渐渐少了,慢慢地明白了息灭烦恼的办法。这就是苦集灭道“四谛”。 “谛”的意思是真实不虚、如来亲证过的真理...

《百喻经卷下》:95、二鸽喻

《百喻经卷下》:95、二鸽喻

  《百喻经卷下》:95、二鸽喻  【译文】  从前,有雌雄两只鸽子,同住在一个巢里。当秋天果实成熟时,采满了一巢的果实。过了一段时间,果实风干了,只成半巢。雄鸽就责怪雌鸽说:“为了采集这些果实,...

为解脱而行布施

为解脱而行布施

  《大庄严论经》中马鸣菩萨提到,布施,应当是为了得解脱,而不是为了得到更多的财物,才行布施。若为了得到更多的财物所做的种种布施,不名为真正的布施;若为解脱而布施,将来能得无生及涅槃之乐。有智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