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学佛为什么要打坐

人活在天地之间,乃三才之一。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天”字,由“二”及“人”合成,“二”代表阴阳二气;“人”有两撇,也象征阴阳二气。故古人云:“天是一大天,人是一小天。”天与人是相通。若能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时合序,鬼神合其吉凶,便是圣人。

为什么我们现在未能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时合序,鬼神合其吉凶?就因为被客尘烦恼所障。

什么是客尘?客尘是从外来,故云“客”;若是主人,则不叫“客”;乃从外面钻进来,喧宾夺主,扰乱主人,使他失去主宰,没有智慧了。客尘总而言之有五种:财色名食睡。欲,是染污的东西。我们自性本是圆陀陀,光灼灼,如如不动,了了常明。但现在被欲念所染污了,这五欲──色财名食睡(色欲最重,故应居先),把人支配得糊里糊涂,见色就贪色,见财贪财,见名贪名,见美食,便贪美食。

以上四者,或已满足,或未满足,但人疲倦了,便要睡觉。人在五欲阵里出不去、打不破,睡着也是想念五欲,醒来又为此忙忙碌碌,不得休息,忙够了,就睡;睡醒了,又去忙啦,没有止尽。古人云:“知足常乐,能忍自安”,知足常乐,若不知足则常苦;能忍自安,若不能忍则常不平安。

坐禅,就是要清心寡欲,这是修行第一步功夫。清心,把客尘沉静下来,有如一碗浑浊的水,你若总摇动它,水总是浑浊,不能看清楚。若把浑水放到器皿里,静止不动,沙尘便沉底,这是降伏客尘烦恼之初步功夫。

我们身体能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因为在这静坐的一剎那之间,能降伏客尘,使五欲之沙尘沉底。所谓“心清水现月,意定天无云”,又曰:“心平百难散,意定万事吉”,“心止念绝真富贵,私欲断尽真福田”,若有一分私欲,还是穷人,还在贪里,人为什么贪?因为觉得自己不够;若觉得够了,便不贪;没有贪,才是真快乐,所谓“知足常乐”,不知足,则常苦、常忧。你已拥有的,你怕丢去;你还未得到的,又千方百计要获得,一天到晚在烦恼的漩涡里打滚──这多苦啊!

人活着时,贪这个、贪那个,到死了又怎办呢?因为古人云:“若欲人不死,须下苦功夫。”我们打坐为了什么?就是装死,要清心寡欲,做活死人,才能离苦得乐,了生脱死。

大家看,读书人有读书人的烦恼,做生意有做生意的烦恼,农夫有农夫的烦恼,做官的就有做官的烦恼,不要以为做官就很得意。各阶层人士皆有其烦恼,但仍然在里头玩得津津有味,觉得很好。细玩其味,多么可怜!

我们人生来糊涂,死去糊涂;睡也糊涂,醒了也糊涂。这样活着有何价值?那么是不是不要做人呢?不是,但你要明白生从何来?死从何去?有人说:“我知道怎样死去;或服药、或上吊、或投河,不就知道吗?”这叫自杀,不但不能解脱,反而增罪业。

因此,打坐要想办法,将来临终时如何身无病苦,心不贪恋(不贪财色名食睡),意不颠倒,如入禅定。或含笑而逝,或悠然而逝,或见弥陀佛手执金台来相迎,人对生死有把握,预知时至,知道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乃至哪一时辰圆寂,知道这一生的事情办好了。

修行就是为这个!若不知道这最后一关,则糊涂一辈子。也不是说死了就完了,要是这样,下一辈子仍然糊涂,再下一辈子仍是糊涂,如是者永远糊涂,多可怜啊!

我们打坐、学佛,就是想不糊涂,想真正明白本身的化学工厂,如何把这化学工厂建立起来,研究真科学之所以然。你到外面去找科学,是舍本逐末,你把本身明白了,才得大智慧,学佛即是学大智慧,一旦豁然贯通后,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这时真转相,翻过身来,堪为人间大丈夫!

恭录自《人生要义》

 

点我:

相关文章

做人要学会包容,宽容别人,才能圆融自己

做人要学会包容,宽容别人,才能圆融自己

〇 我们要以佛菩萨的智慧和禅的境界,懂得人的自私是一种罪恶。多少家庭的破裂,就是因为每个人都自私,夫妻都只想着自己,没有想到给对方造成的伤害。造成伤害对...

如何才能尽快缓解负面情绪呢?

如何才能尽快缓解负面情绪呢?

俗语说的好“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没有谁的一生是永远顺顺利利的,这就导致我们经常会产生生气苦恼的负面情绪,我们都知道生气时对自己非常不利的一种情绪。那么如何才能尽...

学愚教授:菩萨、慈悲与布施(一)

学愚教授:菩萨、慈悲与布施(一)

菩萨、慈悲与布施(一) 作者:学愚 菩萨思想是大乘佛教的主要特色,其核心之一就是慈悲,其社会实践就是布施。菩萨思想在上座部佛教经典中就已经出现,但主要用来阐...

传喜法师:放下身段修持佛法

传喜法师:放下身段修持佛法

放下身段修持佛法——法堂开示 2014.06.01 师父:自己要修行,我们生命也是这样。请问我们的生命,你看这个灯是假的,那我们生命是真的还是假的?(信众:假...

周齐教授:辽代帝王与辽代佛教的关系

周齐教授:辽代帝王与辽代佛教的关系

辽代帝王与辽代佛教的关系 【佛光文化编者按】2012年5月18—20日,第二届“河北禅宗文化论坛”在河北省邢台市召开,来自海内外的100多位大德法师、专家学...

要除去杂草,要在自己心中培养更多的慈悲和善良

要除去杂草,要在自己心中培养更多的慈悲和善良

有一位寺庙的长老,指着长满杂草的一块荒地,问外地来的弟子:“徒儿们,你们看看田野里都长了些什么?”弟子们不加思索地说:“师父,杂草。”长老说:“告诉我,你们该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