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你不生气

心平气和是人最简单的状态,但真正要做到这一点,没有深厚的涵养是不可能的。有涵养的人明知心平气和不容易做到,依然时时处处谨遵自己的戒律,这就比那些缺少涵养的人好得多,因为他们几乎实现了真正的“心平气和”。

严守戒律,尤其是一个人内心的戒律,可以使人获得一个全新的世界!

前些年,国内有一个富豪,花了很多年的时间,终于获得了事业的大丰收,他所拥有的财产,已经超过了上亿元。不过,大家能够想象出他平常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吗?到今天,他仍然坚持每天早晨五点四十五起床,七点锺听新闻报道,跟着打高尔夫球,然后返回办公室,展开一天的工作。

对于常人不太理解的这个情况,这位富豪是这样说的:“前些年,我赚到了钱,那时,我很快乐。一年后,快乐换来迷惘,我想:有了金钱,人生是否就可以快乐呢?”

左思右想,他终于想通了。“当你赚到很多钱,等有机会时,就要用钱,赚钱才有意义。”接下来我们要看看,这位富豪是如何用自己的节律束缚自己的。

他将悟出来的道理用于教导自己的儿子。温室里的幼苗不能茁壮成长,他就带他们看看外面的艰苦,带他们坐电车坐巴士,又跑到路边报纸摊档,看小女孩边卖报纸边温习功课那种苦学态度。

一到星期天,富豪的儿子都必定会跟着自己的父亲出海畅游,然后,他们要协力上演一幕“压轴好戏”。富豪说:“他们一定要听我讲话。我带着书本,是文言文那种,解释给他听,然后问他们问题。我想,到今天他们亦未必看得懂,但那些是最宝贵的经验和做人宗旨。”

做人跟做生意一样,这位富豪有自己坚守的原则。“有些生意,给多少钱让我赚,我都不赚......有些生意,已经知道是对人有害,就算社会容许做,我都不做。”在滚滚红尘当中,可以辟一处地方安顿好自己的良心,身心亦较舒畅泰然。这样做,便是真正明白了戒律的重要性。

自己给自己定的律条,看起来就像蚕茧一样把自己裹住了,然而,不经过被束缚的阶段,又怎么会有蜕变成蝶的时刻呢?

戒律绝不完全只是一种令人难受的东西,它所带来的希望,很多时候是人们认识不到的!

如果不偷盗,那么你的生活可能会变得富有!

如果不邪淫,那么你的家庭就可以幸福美满!

如果你不妄语,那么你可以获得别人的信任和赞誉!

如果你不饮酒,那么你就可以常保身体的健康以及理智的清明!

我年少的时候,邻居的男人是一个猎人,为人冷漠,经常独自上山打猎,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他的孩子那时比我大不了几岁,从小受他父亲的影响,性格有些残暴,和伙伴们在一起玩耍的时候,只要别人惹他不高兴他就会出手打人,周围的孩子都挺怕他。对此,他的父亲从不过问,可能是由于觉得这样才像个猎人的儿子吧。可以说,这个家庭是个没有戒律、没有做事规范的家庭,父亲和孩子都很任性,以自己的意愿为做事准则,霸道一时。请不要以为他们会一直很“风光”,实际上,后来,这个家庭的境遇是很凄惨的,猎人由于太贪心、太好强,在一次打猎的时候,掉下了山崖,摔坏了一条腿;而他的儿子呢,由于太放肆,从打人发展到偷窃,最后竟企图强奸一个姑娘,没有得逞,被抓进了监狱。

我们来设想一下,如果当初这位父亲对自己、对孩子都做一些约束,又怎么会落得那么凄凉的下场呢?

不尊重戒律的人,哪里又会得到来自戒律的回报呢?

严于自律,言谈举止注意环境、场合!

像那些做出随地吐痰、公共走道翘二郎腿,随意大声喧哗等不自律行为的人,除了让别人深受困扰外,自己也好受不到哪儿去。

佛教上所谓的业,是人的思想、行为的总和,恶业得恶报,善业得善报!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就是因为菩萨明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所以畏因,而凡夫从不追究因果,率性而为,等到报应到了眼前,后悔也来不及了。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一不如意,就容易发生事端,所以为了避祸必须自律、忍耐。

在这里,告诉你个避免吵架的小办法。当你准备跟别人吵架的时候,先去厕所解个手,等解手回来的时候,气也消一半了,架当然就吵不起来了。

有个公司的经理,很有涵养,可以称得上是位儒商。一天,他的一个下属因打扫卫生的小事而和清洁工闹了矛盾,当时这下属非常气愤,便跑到老板那里去告状。

这位经理静静地听他说完,然后对下属说道:“过几天再说吧。”

下属气呼呼地回去了。几天后,下属又来找到经理,还是要判定个是非曲直。

经理依然平静地说:“等你心平气和之后再来找我。”

又过了几天,那下属又来了,说:“现在我已经心平气和了!”

经理便笑着答道:“既然你已经心平气和了,那就回去工作吧!”

如果我们能抛开干着急的毛病,以平和的心态从容分析事态,制定对策,就能将由于自身原因造成的损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心平气和的人往往也是正直无私也无畏惧的!

他们面对变故和伤害,能够压制不切实际的冲动,以法理克欲,以情义动人,以智慧制敌,以德行服众!

他们凭借浑身正气感动敌我,用坦荡的胸襟破除猜疑和畏惧,同时也能在艰难困顿之时,恐怖险绝之地,安详地入梦,享受独立的恬淡生活。

 

点我:

相关文章

法从恭敬中求,这个故事告诉你!

法从恭敬中求,这个故事告诉你!

  过去无量世的时候,波罗奈国的国王叫梵摩达多,以正法治国教化人民,人口众多,国土富饶。当时,王后怀孕之后,头顶上自然出现一座宝盖,跟随王后移动。国王找相师来占卜,相师说:“这个孩子有大福德啊,以...

生命最大的福德来自不计较的心

生命最大的福德来自不计较的心

一个喜欢计较的人,他所做的不论是好事还是坏事,都会回到自己的身上,这就是业力。要明白,带着计较的心做的好事,它的力量是相当有限的,而借助它的力量让你开智慧,让你跟...

佛教故事:非礼少女

佛教故事:非礼少女

  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印度应化的时候,龙王中有一位领袖,名叫阿耨达龙王,他听闻佛陀说法,欢喜赞叹。有一次,他预备了很丰盛的素斋,请佛陀及五百随身弟子,来到龙宫受他供养。  龙宫的外面,有一个宝...

大安法师:不是说坐坐禅堂打打坐参点话头就叫有禅

大安法师:不是说坐坐禅堂打打坐参点话头就叫有禅

从根机和修行来看,他是要依这个教法来生起他的行持的——无论是你参禅还是念佛,叫做“由解起行,行起解绝”。由这个教理生起了一种理解,理解教理之后你要落实在行持上;行...

南怀瑾:打坐如何入定?入定后应如何?

南怀瑾:打坐如何入定?入定后应如何?

南怀瑾:打坐如何入定?入定后应如何? 当前位置:无量光明 > 禅宗 > 禅宗思想 > 打坐如何入定?入定后应如何?打坐如何入定?入定后应如...

佛教故事:成佛之前

佛教故事:成佛之前

  一日,阿难尊者对佛陀说:‘世尊,您出生于帝王之家,拥有一般人所没有的荣华富贵;出家后,经过六年苦行,最后于菩提树下静坐四十九天,即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似乎一切都顺理成章,您说是吗?’  佛陀并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