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佛教四观教你遇事不生气!

不随嗔心跑

当我们面对逆境或受到伤害时,应以智慧观照自己的心,而不是随着嗔心跑。

遇到事情时要勤修以下四观,可选择其中之一观即可:

一观:世上没有一个坏人、恶人、敌人,所谓的恶人是因为其错误的认识和习气导致了错误的行为,我们应该予以理解。

二观:人生如梦,在此梦中我们不应沉湎快乐,不应执著痛苦,梦中我、人、快乐、痛苦等等一切皆为虚幻,当一觉醒来时,无可寻觅。正所谓: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三观: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现在是佛,未来还是佛,不增不减。惹我的不是他,而是他的妄念,我若起嗔心,则是对他的妄念发脾气,以我之妄念纠缠他之妄念,如此愚昧可笑罢了。

因为自己执著我相、人相,所以才做此愚昧之事。若无我,他惹谁了?若无他,谁惹我了?我之妄念若消,他之妄念亦亡。

四观:此恶人即是以前的我,在无量劫的时间内,我做过和他一样无耻的人、和他一样愚昧的人,和他一样凶狠的人。

其时纵是恶人,我也希望别人理解我,爱护我,关心我。我能理解眼前的此恶人,即是理解前世的我,我若能理解前世的我,我也应当理解眼前的恶人,虽然我不赞同他,甚至反对他,但我应当理解他、爱护他,关心他。

嗔恨心重,说明这个人的业障习气很重,很容易生嗔恚心,看人不顺眼,看事也不顺眼,这是他的业障。

但是对真正修行人来说,他是善知识,为什么?没有这些人天天来找麻烦,天天来骂你、侮辱你、欺负你,你的忍辱波罗蜜到哪里修?

所以遇到这些人,我们一切承受,合掌恭敬,接受教训,一句话也不回。他说完了,谢谢他,阿弥陀佛!

他每一次骂,你都是这个态度,久而久之,他会觉悟,他会感动。绝对不可以对骂,对骂就没完没了。他一个人骂,骂累了就不骂了。

他在那里骂,我在这里念阿弥陀佛,让他骂,这是消自己的业障。他替我消业障,我应当感谢,我念阿弥陀佛回向给他。

如果别人赞叹你,也不要生欢喜心,这未必是真的。人家恭维你,要想到我哪有这个德行让人赞叹,要生惭愧心。

生气,在佛教中称为“嗔恨心”。通常,是对我们不愿听见、看见的人或事的反应。尤其是“自我”受到伤害后,我们往往条件反射般地现起这一烦恼。

阻止这种情绪的发生,主要是从平时开始预防。其关键,在于淡化自我,并设身处地多为他人着想。同时,积极修习爱心、慈悲心,以此化解并消除嗔恨。

很多时候,事情刚发生时我们并没有那么生气。但因为不懂得及时制止,使之在心中不断蔓延、壮大。

事实上,这个嗔心正是我们自己培养起来的。所以,当我们面对逆境或受到伤害时,应以智慧观照自己的心,而不是随着嗔心跑。那样的话,嗔心就会像星星之火般,顺着风势燃烧起来。

 

点我:

相关文章

嘎玛仁波切:这是临终关怀很重要的程序,能帮助临

嘎玛仁波切:这是临终关怀很重要的程序,能帮助临

关怀的方式很多,重点是在心灵层面上。一个人,特别是在年纪大时,在家居士、大修行者都一样,随着整个“四大”的衰弱,心灵上会比较倾向小朋友。就像对待小朋友需要哄一样,...

曼德拉因牺牲和宽容而伟大

曼德拉因牺牲和宽容而伟大

曼德拉因牺牲和宽容而伟大南非前总统曼德拉逝世,全世界都在纪念这一代圣雄。然而也有媒体列出了曼德拉的另一面:曾被列为恐怖分子、左倾、治国无方等等。那么,曼德拉的伟大...

慈悲和宽容待人,我们将得到收获,那就是平安和快

慈悲和宽容待人,我们将得到收获,那就是平安和快

佛法让我们懂得,人间无常,人命就在呼吸间。好好学佛,珍惜因缘,用菩萨的智慧来去除瞋恨,消除业障,回归清净无染的本性。春播秋收,春华秋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让我们用...

持​咒有用吗

持​咒有用吗

咒的作用应该是被肯定的;它是用特定的音符和特定的语句所组成的符号,代表著特定神明或佛菩萨的尊称和力量,从原始民族的宗教起即已发生。咒语的出现,一般是透过所谓通灵者...

宽容不等于放纵

宽容不等于放纵

宽容是一种豁达,也是一种理解,一种尊重,一种激励。宽容是一种坦荡,可以无私无畏,无拘无束,无尘无染。当然,宽容并不是无原则地放纵,也不是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宽容是...

传喜法师:修行先须培福报

传喜法师:修行先须培福报

福慧双修了生死 ——放生开示2012.10.02 修行先须培福报 现在我们想喝个水,你就在慧日寺还能喝到这么甘甜的水,没有自来水当中的那种氯气的,那个叫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