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寺院拜佛没拜全,佛菩萨会生气吗?

到寺院拜佛没拜全,佛菩萨会生气吗?

我们面对佛菩萨

拜是表示对佛菩萨的一种恭敬

拜多拜少

都是自愿之事

全看自己的虔诚与发心

每当到了寺院

感受到一份超尘的清净与安详

生起了庄严与宁静

令人自然而然地想进入大殿

跟众人一起礼佛、拜佛

表达对诸佛菩萨的礼敬、感恩

然而

去过寺院的人

大多都会有这样的烦恼

寺院里的殿堂众多

每个殿堂里都有佛菩萨

对于初入佛门的人来说

能叫得出名字来的也就常见的几尊

剩下的那些佛菩萨

可能根本就不认识

这些佛菩萨数量实在太多

有些殿堂又位置偏僻不太好找

想全部拜一遍

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样就难免会产生一些疑问:

去寺院拜佛

一定要把所有的佛菩萨都拜一遍吗?

如果拜不全

佛菩萨们会生气吗?

慈悲

首先

可以明确地回答

不管是否信佛之人

在寺庙里拜佛因为拜不全

而担心佛菩萨生气

都是大可不必的

因为佛菩萨是慈悲的

怜悯众生

慈悲一切有情

如果因为谁拜得少

或者谁没有拜全

就生气了

那慈悲之心又在何处呢?

如果佛菩萨真的这么斤斤计较

我们还有必要虔诚地去信仰、礼拜吗?

佛菩萨是解脱的觉者

本不食人间烟火

并不需要任何人去礼拜和供养他们

如《金刚经》中所说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但为了教化众生

方便众生修行

他们慈悲示现

接受我们的供养和礼拜

是为我们提供

一种修行的方便法门

以虔诚恭敬之心

礼拜供养诸佛菩萨

我们所付出的善念善行

都会播下善果的福报

为自己积累修行的资粮

恭 敬

我们拜佛、拜菩萨的时候

不仅仅是为了求佛菩萨保佑

增长福报,免除灾难

更多的是一种尊敬

是对觉者

对慈悲精神的一种虔诚和恭敬

佛是觉者

是比我们先开悟的前辈

拜佛是对佛的尊敬

菩萨慈悲

发愿“自度度他”、“自觉觉他”

于有情众生有慈悲之心

拜菩萨是对菩萨的尊敬

这发自内心的尊敬

尊敬他们觉悟圆满的人格

自利利他的慈悲和精神

才是拜佛、拜菩萨的本意

正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

尊敬那些品德高尚的前辈一样

如有因缘条件

自然要去拜访一番

没办法一一拜访

他们自然也不会为此生气

以恭敬之心

礼拜诸佛菩萨

从而升起我们的清净心

缅怀或忏悔自己的过错和罪业

时时关照自己

折服“我慢”之心

放下执着,降伏烦恼

开发我们本具的光明、智慧

学 习

我们一定要知道

在我们的灵魂深处

那最纯洁、最慈悲、最智慧的一面

本来就叫佛

人人都具有佛心自性

但在没开发之前

我们根据自己因缘与福报的情况

会遇到不同的老师

他们以不同的方法来开发我们的潜能

在世俗学校中

会有各科老师来教我们不同的知识

学佛修行也一样

每位佛菩萨都在扮演一位老师

比如弥勒佛教给我们欢喜和包容

文殊菩萨教给我们智慧

普贤菩萨交给我们实践的精神

观世音菩萨教给我们慈悲

地藏菩萨教给我们愿力

他为救度有情众生

发下“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

修行之事

如同《楞严经》所说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我们自己是修行的内因

而佛菩萨是外缘助力

我们礼拜佛菩萨

是拜自性真我

是对自己佛心自性的启发

同时也应当发起向佛菩萨学习的心

不忘他的教诲

依照佛菩萨所说的去修行、实践

学习他们的慈悲心、智慧心、喜舍心

这样才是真正的拜佛

才能更好的运用佛法

领会佛法

发 心

所以我们面对佛菩萨

拜或者不拜

拜多拜少

都是自愿之事

全看自己的虔诚与发心

拜是表示对佛菩萨的一种恭敬

不拜或者少拜

佛菩萨们也不会生气

如果发心去寺院拜佛

若有因缘条件

尽量给自己留充足的时间

各个殿堂里的佛菩萨

可一尊一尊拜过去

感受他们的愿力和慈悲

对自己的修行来说

也是一次向佛学习的机会

若时间等条件不允许

也可以选择拜一尊或几尊佛菩萨

在礼拜时

观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念一佛即念一切佛

拜一佛即拜无量佛

祈祷诸佛菩萨庇佑

令一切罪障恶业悉皆消灭

一切福德善根都迅猛增长

长明灯供灯共修

长明灯,即供于佛前日夜常明的灯。积福慧应众生因缘,六时燃此长明灯。通过供灯的方式可以启发自性功德,与佛菩萨之功德互含互摄,破无明业障、种善根福德,自他皆获殊胜利益。

 

点我:

相关文章

《百业经》:(78)能持子 愿力成熟 富家证果

《百业经》:(78)能持子 愿力成熟 富家证果

  译序(摘录)  《百业经》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公案,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妓女、猎人等...

海涛法师:扫墓的时候是不是能作施食?

海涛法师:扫墓的时候是不是能作施食?

问:扫墓的时候是不是能作施食?答:施食就是布施食物给这一些无形的鬼道众生,包括树神、土地神,我想我们中国人都拜土地公,施食没有问题,拜好兄弟也是施食的观念。但我们...

慧净法师:念佛必定往生 贰、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慧净法师:念佛必定往生 贰、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贰、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一、应当发愿,愿生极乐 《阿弥陀经》的宗旨,是要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不只是极乐世界的救主-- 阿弥陀佛,祂成佛以来十劫之间,...

布施重在心诚

布施重在心诚

  在原始佛教经典之一的《贤愚经》中,有一则如下的故事。  王舍城旁,住有一位非常穷苦的老太婆,名叫南陀。在一个每百年才能见到一次佛祖的日子里,南陀虽很想供奉一盏灯火,但用她仅有的钱却只能买到一点...

割肉喂鹰的是谁?割肉喂鹰的典故

割肉喂鹰的是谁?割肉喂鹰的典故

  久远劫前,有一位护念众生、慈悲为众的萨波达国王,平日广行布施善法,凡是百姓有所需求,他总是能够体察民情,悉心倾听,应愿供给,从不吝惜。  一日,帝释天王的天寿即将终了,心中愁闷不乐。  这时,...

戒德具足,堪做世间之福田

戒德具足,堪做世间之福田

  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有一次向众多弟子开示法要。当时在座有位比丘心里想:“希望如来对我有所教诫。”这位比丘起了这个念头,世尊当下便知道了。于是世尊告诸比丘:“如果有比丘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