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师:厌离心来自智慧观照
厌离心来自智慧观照 信、愿、行是修行净土三资粮,其中愿即——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两种心理状态。它来自智慧的观照。 娑婆世界的众生生活在八苦交煎里面,但往往很多意识不到。娑婆世界意为堪忍——甘于忍受贪嗔痴三毒烦恼及种种不如意的苦难现实。如果能够敏锐地透过生命的现象知道它本体上的苦的话,就有点智慧。进而了解“苦”是由贪、嗔、痴、慢、疑等烦恼所招感。了解到因烦恼感招五浊恶世的依报和陋劣身心的正报,我们自然就会升起一种厌离心。 对现实的关照产生厌离一定要有一个新的参照系,即要有一个超然的存在——清净庄严的极乐世界。它其实也是我们清净心里面所升华出来的,通过认知、接纳、信受、神往,而后才会产生的一种心理。所以厌离和欣求正好是一体两面,由厌离激发出了欣求,由欣求一真法界的清净,又带动了厌离心,互相增上。众生有的是从厌离心开始入道,有的是从欣求心开始入道,都会产生一种相互影响、增上互动的效果。 确实,如果净业行人对娑婆世界没有厌离心,他的愿就不恳切,就会贪生怕死。贪生怕死就是对“我”的执著,身见还没有看破,就有一种贪恋执著。就好像有的念佛人也念念佛,实际上天天想到的是他事业很繁忙;还有的人甚至说现在没有时间学佛,等退休了再来学佛等,这些都是不具备厌离心的表现。或者一段时间生意亏了,又生病了,这时候他好像有点厌离心;到身体又强壮,又忙于赚钱、当官,厌离心跑到九霄云外。如果生活非常顺利,有空调冰箱、娇妻美眷等,就认为去西方极乐世界干什么,这个世间就是我的极乐世界了。 所以世间人一定要以苦为师,要有危机感,以此激发我们的厌离心。凡夫众生要生起厌离心,修行净业才容易成功。 示靖闻香山参鸟窠。直告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三岁儿说得。八十翁行不得。从上诸祖。指点出生死法。最简易明白。正不必金刚圈栗棘蓬为玄妙也。后世学人。偷心益多。祖庭方... na mo a mi tuo fo南 無 阿 彌 陀 佛贫女一灯的故事选自《贤愚经贫女难陀品》 佛住世时,舍卫国中有一位名叫难陀的妇人,孤苦贫困,靠乞讨为生。见到国王和臣民们纷... 丁菉(lù)馨。浙江嵊县人,从事教育学生的工作,屡次参加科举考试不中。为人非常真诚笃实。平常有客人来拜访时,待人的态度非常礼貌恭敬。别人嘲笑他迂腐不切实际,也不和人计较。平时生活一向节俭,虽是... ※有人问,我很想放下,就是放不下,有什么方法?印光法师教给我们非常好的方法,天天想“死”,老法师自己写了一个字,死字,贴在墙壁上,死了连身体都带不走,何况身外之物... 犯邪淫后积极行善赎罪的重要大家都非常清楚,造作邪淫罪业能够极大的影响自身的命运、消耗福报,感召挫折与困苦,对未来的婚姻亦有极大的影响,乃至婚姻不顺、婚后夫妻相处不... 在一个国家里,全国上下无论男女老少,全都素行不良,无恶不作。佛陀知道这个情况,便要众弟子运用智慧教化众生,使他们弃恶从善。 佛陀问:「谁愿意到那个国家去渡化全国人民呢?」 目犍连对佛说:「... |